【開篇】這一次,就讓我們好好地聊一聊「面」
一、米 vs 面
8200年前,亞洲人就開始種植水稻。如今整個亞細亞,從東北平原到中南半島,從日本列島到印度次大陸,幾乎都以大米為最重要的主食。甚至,「飯」這個字已經成了「米飯」的代名詞。
而山西,是一個幾乎不產水稻的地方。
記得小時候,大概隔幾個星期,父母會提議說「我們今天中午吃燜大米吧!」,於是張羅著找出高壓鍋,拿出袋子里的大米,淘洗好,然後討論著該加多少水,謹小慎微地觀察著煮米飯的情況——因為,由於水太多造成米飯粘糊,或者水太少造成米飯焦黑,都是常有的事情。沒錯,吃一頓米飯,在我家乃是一件不太尋常的「大事」。連「煮飯」這麼個今天看來普通的行為,山西人都要叫做「燜大米」。還記得第一次到南方的時候,飯桌上我跟服務員說「要一碗大米」,被周圍人笑了很久:「你確定要吃大米?大米是生的啊,所以有『生米煮成熟飯』的說法」。
在山西的許多地方,如果你遇到有人聲稱他從未吃過米飯,千萬不要覺得詫異。因為米飯在山西,真真切切不是傳統的主食。
二、飯店 vs 家庭
「那你們是不是天天吃刀削麵啊?」
在省外,這句話和「你家是不是煤老闆」出現的頻率幾乎一樣。的確,刀削麵是山西麵食中流傳最廣、名氣最大的,然而在山西普通家庭的飯桌上,刀削麵也不過是眾多麵食里普普通通的一種。刀削麵的流行,只能說明它在飯店、餐飲業市場上流傳較廣。
在多數人看來,面似乎也是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很重要的主食。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絕大多數著名的面,不管是北方的拉麵打滷麵哨子面油潑面biangbiang面,還是南方的小面竹升面熱乾麵腸旺面蘇式面,幾乎都是飯店才有的食物,抑或是市場上買來的半成品。在很多地方,吃面往往還是人們「將就一頓」的選擇,經常在來不及做菜煮飯時,才下小館子隨便吃一口面,或者自己在家煮一些超市買來的商品麵條。一些北方其他地區家庭或許會做一些手擀麵抻面,但也因為太過單一而經常需要和饅頭煎餅米飯等主食相互替換。
這一點造成了面在山西和在其他地區的重大差異。面,在山西是家家戶戶每天都會自己做、自己吃的家庭主食。與菜搭配,在飯桌上的地位與其他地區的米飯幾乎完全一樣。面的形態種類也絕不限於麵條,而是通過剔、削、抿、擦、壓、搓、拉、團等多種手法和不同工具製成花樣繁多的形態。人們通常在家炒幾個菜、做幾個醬料滷汁,配上蒸煮好的面,完成典型的一餐。與之相比,山西當地飯店裡的面,反而因為無法和家庭飲食形成差異化,形不成氣候。這也是為什麼山西雖然是公認的麵食之都,卻沒有什麼知名麵館品牌的原因。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刀削麵,因為其適合批量快速製作的特點,又有獨特的觀賞性,成功地完成商業化,走向了全國。而其他日常的山西面,則很少為人所知。
三、小麥 vs 粗糧
其實,就連小麥,地處高原的山西人也是近幾十年才得以頓頓吃得上。在父母輩的童年,或者更早一些的時候,飯桌上更加常見的是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蕎面、莜麵這些粗糧。小麥精磨的白面,民間甚至有一個別名叫「好面」,常常是過節過生日才吃得到。小麥,也只是山西面眾多原材料中的一種。
山西人摸清了各種穀物的脾氣品性,針對不同麵粉,有著不同的制面方法:是溫水還是涼水,是少量水還是多量水,發酵多久,餳面幾時,適合蒸,還是適合煮……無不瞭然於胸。
四、關於專欄
在山西人的世界觀里,「面」的概念不單單是一碗或粗或細、或湯或拌、或咸或辣的麵條,更是一整套將穀物從磨粉水合,揉製成型,到煮食烹制都有著複雜變化的飲食體系,形成了獨特的麵食文化。
這個專欄的作者,是幾位身在天南海北的晉人。作為「麵食民族」,總會對身邊的各地麵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希望在介紹山西麵食文化的同時,也用山西人的飲食審美來品味和研究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麵食。
這一次,就讓我們好好地聊一聊「面」。
————————————
本文同時感謝 @東街餅老闆@顧清明@SleepyBear@六月拾久@面貨@1995阿倩太空漫遊 的支持
其他專欄文章:
晉面和意麵的迷の基情
由一份菜單引發的思考
等等!放開那碗山西刀削麵!
口感之道:你以為「筋道」就是「筋道」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