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教育機構熱背後,是中國中產的集體焦慮
文 | 熊易寒
來源:麥子熟了
鏈接:http://chuansong.me/n/1155960348169
最近一段時間,對於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的口誅筆伐在朋友圈瘋狂刷屏。中產階層對於子女教育的集體焦慮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壹
中產階級為什麼焦慮?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中產階層的孩子可能是中國學業壓力最大的一群孩子。
這絕非誇大其詞,對於上層精英而言,雖然他們也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不用擔心孩子無法繼承自身的地位,所以不用像中產階層那樣瘋狂地介入孩子的學習過程;
對於底層群體而言,他們往往有心無力,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財力用於孩子的人力資本投資。
一是孩子的教育開支在中產階層的消費結構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上層精英的教育投入即便數額巨大,但與其總資產相比微不足道;底層群體的大部分收入被用於勞動力的再生產,能用於教育投資的剩餘相對有限。
只有中產階層,他們對教育問題尤其敏感,他們會競相購買學區房,這既是一種消費行為,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既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潛在收益;
他們對學而思、新東方之類的教育培訓機構趨之若鶩,孩子們奔波於奧數、英語等課外輔導班,還要學習鋼琴、舞蹈、游泳、繪畫、航模、編程等才藝。
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集體焦慮,一是因為大城市中產階層的規模在迅速擴大,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又是稀缺的,所有人都竭盡全力對孩子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導致競爭不斷白熱化,學業競爭從過去的高中提前到幼兒園,我們可以稱之為「幼兒園大戰」。
二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化趨勢。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基礎教育資源雖然也存在一定的區域不平衡,但遠遠沒有當下這麼嚴重,比如很多縣級中學在省內都是名校。
進入本世紀以來,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一批所謂的超級中學,它們往往集中在省會城市,這些學校將全省的優質生源幾乎一網打盡,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進一步失衡;這種失衡又會加劇家長的焦慮,使學業競爭像軍備競賽一樣升級。
此外,當前優質教育資源不再集中於學校,相當一部分資源由教育培訓機構所掌握。學校的教育資源相對開放,而教育培訓機構的教育資源有一定的准入門檻,中產階層才有能力獲取這種資源。這就意味著中產階層有意願也有能力參與孩童的學業大戰。
三是因為財富分配的扁平結構向金字塔結構轉變,社會分層越來越精緻。
在1998年的住房改革之前,決定中國人社會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工資性收入,雖然存在收入差距,但社會財富的分配總體上是扁平化的。
住房商品化和資產金融化,使得財產性收入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主導因素。對於中產階層而言,進一步上升非常困難,但下降非常容易,這使得他們充滿了不安全感。
中產階層迫切希望為孩子創造向上流動的通道或防止跌落的安全網。對於既無資本又有特權的中產階層而言,教育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社會地位投資方式。
事實上,年輕一代中產階層大多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身的經驗也告訴他們:教育才是王道。
貳 童年的消失:全民搶跑運動
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似乎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都非常艷羨這一代的孩子們,「你們趕上了好時候」,也就是說,孩子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越來越好;
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學業競爭也越來越慘烈,我們會非常同情地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
七零後、八零後大多有過上樹捕蟬、下河捉蟹的經歷,滾鐵環、跳房子、捅馬蜂窩是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一代人基本到了初三、高三才進入白熱化的學業競爭,而平常的他們還保有一定的閑暇和自由。
而現在,當七零後、八零後為人父母,「贏在起跑線」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學業競爭不斷被提前,不僅高考、中考、「小升初」讓家長念茲在茲,甚至連入園、入托都需要家長使出全身解數,動用各種社會關係。
中產階層最關心的是孩子和房子。於是,兼顧孩子與房子的學區房成為最受追捧的投資品。「擇校熱」席捲全國,家長們需要提前數年開始籌劃購置學區房,以便把孩子送進戶口對應的幼兒園和小學。
中產階層父母對孩子學業的介入也登峰造極。以往,學校是教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最多提供一些課外輔導;
而現在,父母對學校教育的參與越來越多,他們還常常與孩子一同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學習,一些示範幼兒園和私立學校甚至要求母親是全職太太,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輔導。
家長們還會通過QQ和微信群自發組織起來,相互交流,相互攀比,「別人家的孩子」和 「別人家的父母」給彼此帶來了巨大的群體壓力。
叄「搶跑」,或許就是對中產階層家長和孩子的最佳描述
家長把孩子們送到教育培訓機構或老師們的課外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內容,其實質就是「搶跑」。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而是家長用短跑的心態來指導孩子的馬拉松。
當每個人都悄悄搶跑的時候,其結果就是起跑線的不斷前移。無休止的「搶跑」讓孩子們喪失了學習的樂趣,家長們常常這樣給孩子打氣:「再加把油,等考上大學,爸爸媽媽就不再管你的學習了!」這就是悖謬所在:拚命學習是為了將來不學習。
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於,它在本質上排斥青少年的參與,是一種缺乏自由選擇權利的教育。所謂的素質教育,與「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其實差別不大,只不過應試教育填充的是「書本知識」,素質教育填充的是各種「才藝」。
這種素質教育「費錢」的一面,使得窮人的孩子和農村的學生被排斥在外;它「功利」的一面,使得參與其中的孩子並沒有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更為荒唐的是,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都痛恨奧數和培訓班(對學而思的攻擊就集中體現了這種情緒),但沒有人願意退出,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
示範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一環扣一環,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掉鏈子。競爭壓力造就了「虎爸虎媽」,而「虎爸虎媽」又進一步惡化了競爭氛圍,這是一個自我循環的體系。
肆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動困境。
「幼兒園大戰」、學業負擔過重以至於孩子沒有童年,這些問題家長都看在眼裡。大家都知道孩子們一窩蜂學奧數不正常,但誰都不願意主動退出,萬一我退出了,別人沒有退出,我的孩子不就輸了嗎?
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源於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全世界的中產階層都缺乏安全感,他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掉隊;
東亞社會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激烈的競爭放大了人們的焦慮。
此外,中國社會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孩子比成績,成年人比財產或權力,標準越單一,失敗者越多;標準越多元,失敗者越少。
為什麼會焦慮,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如果註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才會讓你焦慮。中產階層就處於這麼一種狀態。
伍你敢退出嗎?
出於對全民搶跑運動的不滿,一些家長選擇了退出:一種途徑是出國留學。
一部分家庭由於經濟實力雄厚,對國內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滿,選擇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而且留學越來越趨於低齡化,過去是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現在很多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出國留學,念寄宿制學校或者家長過去陪讀。
留學的低齡化實際上也與「幼兒園大戰」有關,一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家長無心戀戰,覺得
這種競爭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可能是不利的,因而選擇用腳投票,去海外求學。
另一種途徑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
一些不認同學校教育理念的中產階層父母放棄工作,專職在家教育子女。
不過,出國留學也好,在家上學也好,都是少數人的選擇。絕大多數的中產階層家長都在「搶跑遊戲」中痛並快樂著。
問:怎麼看中國孩子的長遠教育?
答:孩子的教育對廣大父母而言,無疑佔據絕大部分精力。但孩子的內心怎麼想呢,這樣的教育,他們童年真的快樂嗎?希望家長關注孩子學習教育的同時,也多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也讓孩子自主選擇才藝發展。
? 背對背擁抱 --- 林俊傑
推薦閱讀:
※198億憑空消失!資產減值這隻黑天鵝,你一定要注意
※世界的暗邏輯:賭徒思維
TAG: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