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制漢字為什麼會有中文讀音?

粗略看了下百科的介紹,和制漢字是由日本人創造的,那為何大多數和制漢字會有中文讀音?如雫(しずく)雫(nǎ)等。


參考百度百科:

所謂「和制漢字」,是日本人根據中國漢字的六書造字法所造出來的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稱作,不同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簡化字,只限於日本語使用。日本政府頒布了1945個常用漢字,有幾個字是日語裡面自創的。

雫,讀作しずく(shi zu ku) ,解作水滴,水滴如雨下,便作「雫」,是一個會意字,從雨部。如日本電視劇《神の雫》,「雫」讀音是shi zu ku ,沒有漢語的讀音。

需留意的是,「雫」字不是「霞」的簡化字,但曾作「霞」的二簡字(今已廢止的不規範簡化字),中國大陸很多人受其影響,將「雫」視為「霞」的異體字,曲解其義為「霞」。

古籍考證

「雫」至今未在古書中見到用例,已無從考證原義,成了漢語「死字」。然而《龍龕手鑒.雨部》記載了該字的發音:「雫、俗奴寡、奴寬二反」(按:「反」即反切,普通話「奴寡反」的結果為nǎ),該條亦載於《康熙字典》備考。至於日本的「雫」應該是另外自造的,與漢語死字「雫」只是恰好同形,沒有必然聯繫。


因為在中文裡,讀出日本人的名字(辻、畑等)、吸入日本傳來的辭彙(腺、鱈、丼)需要用中文讀音而非日語讀音,(韓文直接用日語讀音,所以不存在此問題)

所以和制漢字也需要有相應的中文讀音。

除「腺」這種少有的音讀字外,和制漢字多數僅有訓讀,且基本為會意字。制定中文讀音時有一部分是取半邊,取不怎麼像偏旁的部分讀音。

如「辻」讀「shí」,「畑」讀「tián」,「鱈」讀「xue3」

這些讀音基本沒有爭議。

也有一部分有爭議的,

如「雫」,二簡字那套胡來的碰巧模樣一樣根本不在考慮範圍,至於是從「na3」還是作為「滴」的異體字讀「dī」,是有爭議的。另外日料常用的「丼」,中文讀音目前好像也沒定下來。


個人想法,漢語讀音最好不要千篇一律採用讀半邊的方式,部分字的讀音可以用「比照通假」方式來「隸讀」,但含義還是日語里原本意思不變,例如:

雫,讀成「渧 dì」;

凩,讀為「蕭 xiāo」;

凧,讀作「飄 piāo」;(補充:讀作「幡 fān」也不錯)

凪,讀作「屏 píng」;

辻,讀作「叉 chā」;

辷,讀作「滑 huá」;

込,讀作「肏 rì」;


推薦閱讀:

你以為只有中國簡化字太混亂,容易用錯?日本簡化字也一樣!
從背誦日語單詞的角度,如何準確區分單詞中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
以しい結尾的一類形容詞的本質是什麼?
漢語中「一」與「逸」古音同是念「Yit」,為什麼日語音讀一個是「いち」,一個是「いつ」?
爲什麼日本的字形是雜亂無章的?

TAG:日語 | 日語翻譯 | 日本漢字 | 日語假名 | 日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