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白鱀豚考察報告&2017考察籌備情況簡述

今年十月份的白鱀豚考察,可以說是給我們帶來了挽救白鱀豚這個物種的一絲新希望,但是就這次考察的結果而言,雖然有多個目擊交叉證實,可並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也就是說沒有直接證據,這使得官方的介入十分困難。被寄予厚望的聲吶分析結果非常的不清楚,很難說到底是不是記錄到了,而且這也並不能算直接證據,因為聲吶系統的可靠性經過實踐證明是並不高的(2006年的考察中用的是同一套系統,給回來的反饋並不理想)。

因此,為了能得到白鱀豚仍然存在與長江之中的直接證據,這次考察的組織者計劃在明年三月再次進行考察。鑒於這次考察總結出的在組織和協調上的經驗教訓,明年的考察將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參與組織籌劃和實施。

現在明年的考察已經得到了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的批准,相關的手續也都在跟進了。

現在,經過組織者和綠髮會的工作人員協商後,他們已經初步敲定了這次考察的大概情況:

  • 考察總時長為七天,在明年三月份進行,具體考察時間視情況而定

  • 考察範圍集中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內,目前大概劃定的範圍是從銅陵長江大橋到蕪湖二橋這一百多公里的水域。

  • 民間考察隊將會和銅陵淡水豚國家級保護區展開合作,保護區將會派出工作人員和船隻參加到考察中來,同時也提供技術上的指導。而且,考察團隊也將會與中科院水生所保持溝通聯繫。

  • 考察器材上,這次將引入go pro全程記錄,每個隊員都會配備望遠鏡式手持長焦攝像機,還會有無人機進行跟蹤記錄,做足措施不讓上次考察中沒有記錄到影像資料的遺憾再次發生。

現在呢,考察已經開始在騰訊公益上面進行眾籌來籌集部分經費了(有一部分是綠髮會和志願者承擔,保護區承擔自己產生的費用),眾籌地址在下面:

騰訊公益(手機版網頁)

樂捐-項目詳情(桌面版網頁)

因為這次的用到的器械比上次要多也要好,需要經費也多了很多。當然,如果想要捐款支持的話希望大家還是先了解清楚了再出手,畢竟涉及到錢的事情還是謹慎些為好。

當然,如果知乎上有對這次考察感興趣的無人機航拍的愛好者的話,可以來聯繫我,因為這次考察雖然計划了要引入無人機,但是目前他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無人機玩家來負責這一塊的工作。這次考察對無人機的要求可能會比較高,因為要進行幾個小時不間斷的監視,還有應付船上的顛簸對操控的影響等等問題。

明年考察的大概情況就是這樣,如果有後續發展我也會及時更新。各位知友如果有什麼想了解的或者是建議都可以私信和我說,我雖然不是組織者但是我和參與考察的各方都有保持聯繫的。

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支持,但願我們能把握住這個可能是最後的拯救白鱀豚的機會,千萬不要讓這個物種在我們的手上消失。

說完這些,大家有空的可以看看下面這篇對於十月份考察的總結分析,大概算是給我之前寫的那篇文章結了個尾吧。

原文地址:轉:2016年10月蕪湖目擊「疑似白鱀豚」 事件調查分析

  • 2016年10月蕪湖目擊「疑似白鱀豚」 事件調查分析

一群白鱀豚業餘愛好者利用2016年國慶假期,從安徽安慶出發,分兩路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這是報道中可查的國內首次民間白鱀豚考察活動,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里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本文作者通過自己掌握的資料,力圖還原當時目擊現場的情形,並對相關地區的水生態保護提出自己的建議。

2016年10月4日,國慶長假過半,從安徽蕪湖傳出的一條堪稱爆炸性的新聞,一支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考察隊在蕪湖黑沙洲水域集體目擊到了被譽為「長江女神」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鱀豚,並向中科院水生所報告,但當時未獲得有效影像。由於白鱀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大型水生哺乳動物,2007年曾被中外科學家宣布功能性滅絕,在世界上十分珍稀,消息一出,多家衛視和報紙、網站紛紛以「白鱀豚疑似現身長江蕪湖段水域」、「民間科考隊發現疑似白鱀豚蹤跡」等為題,報道和轉載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其中包括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央廣網、東方衛視、安徽衛視、人民政協報、新安晚報、安慶日報、新浪網、騰訊網等等。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如果愛好者的描述沒有偏差,發現的極有可能就是白鱀豚,但確認需要直接的視頻或照片證據,民間科考行動對於長江保護非常有意義,不論能否發現白鰭豚,都可以進一步喚起社會對長江大保護的關注和重視。建議這樣的科考活動定期開展,並且呼籲漁政部門、科研機構能更多地參與進來。

(東方衛視10月5日《東方新聞》、新華社10月7日《民間科考隊發現疑似白鰭豚蹤跡 專家:不排除個體存活可能》記者黃艷、楚天都市報10月8日《放棄休假沿江尋找白暨豚》等)

因目擊時沒能取得有效的影像,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目擊事件的聲音,某報發表文章認為,「確認『疑似』白鱀豚需要圖片視頻」,質疑這樣的目擊事件是否應予以報道,並引述一位當時不在現場的攝影師的說法,進而對目擊的真實性予以質疑。該篇報道也獲得了較大範圍的轉載,一時間爭論沸沸揚揚。

目擊事件是真是假?可信度有多高?目擊者事後主動將考察過程中的視音頻、觀測記錄等資料提交給相關科研單位。筆者作為一名自始至終關注此事的愛好者曾到考察現場觀察,目擊事件後又與考察組織者進行聯繫,獲得了不少現場拍攝的視頻資料,並與其他愛好者諮詢了有關專家,對事件的過程做了調查分析。

一、經調查可以確認的事實

(一)目擊者有10人,現場錄像同期聲:「特徵符合」

根據考察船上行車記錄儀記錄和目擊者口述,10月4日上午9

點20分許,在黑沙洲洲頭附近,在主航道右側,靠近東岸行駛的2號船首先看到目標,考察隊員通過對講機先後向後面的1號船呼叫:

1、「可能是白鱀豚,可能是白鱀豚,正向你們靠近,在你們正前方!」

2、「不是江豚,不是魚,特徵符合,特徵符合!」

3、「是白鱀豚!是白鱀豚!我看到嘴了,看到嘴了!」

另一個人聲音:「我也看到了!」

4、1號船隊員:「下聲吶呀!」

2號船上的目擊者包括湖北大學的4名大學生,其中葉某某是中科院水生所志願者,還有專業攝影師劉某、漁民共6人。

目擊者葉某某:4號上午9點20分,我們船有個隊員(攝影師劉某)喊看到一個白色的物體出水,馬上叫我們。第一次出水,我看到一白點,以為是條白鰱,沒在意。第二次出水,一個弧形出水,我們都看到了,嚇了一大跳,瞬間愣住,旁邊隊員提醒我趕緊放聲學儀器,我放完儀器回來繼續盯著江面。第三次出水,我和思陽看到吻出來了。(楚天都市報10月8日《放棄休假沿江尋找白鱀豚》)

隨後,1號船上有4人根據2號船指示的方向,先後3次看到了目標。

1號船上的目擊者包括:宋某、於某以及漁民張某父子。

1號船目擊者宋某:2號船當時說距離目標150米左右,這個距離我不確認,第一次對講機傳過來的聲音是:不是江豚不是魚,讓我們後船注意朝我們方向過來了,第2次是:是白鱀豚,是白鱀豚,我看到嘴了,後面也有女生驚呼也看到了,然後我對講機要求下聲吶,他們2號船也在對講機聲音里說下聲吶,之後我看到白點,然後很快的白光,也看到嘴了,在後就沙洲方向又看到一次,漁民說距離有350米,當時1號船上我和漁民的兒子看到的是同一次,一個白點很快見到白光,太陽反光不是浪花的反光,這是事實陳述。

《人民政協報》在對宋某的專訪中,更為詳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形。當時1號船上的漁民也看到了一次疑似白鱀豚的清晰出水。

(《人民政協報》10月13日《尋找「女神」的七天》)

兩艘船上共計10人目擊,證言相互印證,看到的目標從外觀上符合白鱀豚特徵,2號船目擊到目標4次出水,1號船目擊到3次出水。

(二)疑似白鱀豚行進軌跡分析

1、上午逆水上行

當天上午9點20分許,兩艘考察船從荻港鎮順流而下進入黑沙洲水域,2號船靠近右側的東岸行駛,1號船在後方約五百米,靠近主航道行駛,發現目標時,疑似白鱀豚的目標正在逆流上行,從2號船左前方的主航道經過船的左側,此時,2號船停船觀測,並通知後方的1號船,1號船繼續行駛了一小段後,與2號船距離接近到三、四百米,也開始停船觀察。

目擊者看到的目標出水構成的行進軌跡

陳佩薰等著《白鱀豚生物學及飼養與保護》中記載:「推測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動都發生白天,據統計108頭次的白鱀豚觀察記錄,有101次是上行的,佔93.5%。」。

本次民間考察隊發現的疑似白鱀豚上午上行的情況與文獻記載白鱀豚習性相符。

2、遇機動船迫近做潛水轉向

根據目擊者先後看到的7次出水,可以畫出目標行進的軌跡呈現出小半個S型。

據目擊者講述,當時在1號船和2號船之間,偏西岸方向有一艘小船,原來是停著的,在目擊時刻啟動馬達,自西向東往主航道開,疑似白鱀豚在主航道做了一個轉向,以後兩次出水先後是在2號船船尾後方、以及靠近東岸沙洲的水域。

周開亞在《關於白鱀豚的保護》中介紹:「當機動船破近時,白鱀豚有潛水轉換方向的習性。」 疑似白鱀豚這個轉彎動作與可研報告提到的習性相符。

曾領銜主導中科院水生所捕捉白鱀豚為淇淇配對的退休專家華元渝表示,白鱀豚遇到強噪音會立即下潛在水下判斷聲音,會朝弱聲音方向遊走,這是避害行為。

另外,陳佩薰、華元渝等1986年在《白鱀豚棲息活動區及其群體活動的初步研究》(原載《北京科學與技術》1986(4):2-5)中記載:白鱀豚群體往往以2.7—4.9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在水深5米以上的緩流水區或夾堰水區里,繞過埂、嘴及淺灘呈「S」型路線緩慢上行」。

如果疑似目標不是因為機動船迫近而潛水轉向,那麼這個轉彎動作也符合科研文獻「呈『S』型路線緩慢上行」的記載,也與白鱀豚習性相符。

二、歷史記載黑沙洲附近多次捕獲白鱀豚

目擊發生地黑沙洲北水道,在1984年前是長江主航道,後來黑沙洲南水道疏浚成為主航道,航運船隻改走南水道可以縮短10公里長的航程,北水道就成了輔航道,這裡江面寬闊,水流舒緩,最寬處近2千米,現在幾乎沒有航運船通過,只有往來黑沙洲的汽渡船定時擺渡,還有一些漁船在此作業。沿岸有幾個簡易碼頭,考察隊在洲頭附近看到幾艘運沙船停泊在碼頭中轉,沒有看到挖沙作業。

黑沙洲工業污染少,空氣清新,岸線有蘆葦盪、沙灘、人工林,據黑沙洲政府官方網站介紹,江水養殖螃蟹、網箱養魚、灘涂養牛養羊、大蒜、蔞蒿種植是黑沙洲的支柱產業。政府部門有開發黑沙洲生態旅遊項目的設想,並在網上招商引資。

2003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批准銅陵白鱀豚保護區為國家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保護水域涵蓋八百里皖江。而黑沙洲水域正處於八百里皖江的中間,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較小。此次考察在黑沙洲周邊水道這樣一個小的區域內,還發現了51頭次的江豚,從這一點上看,業餘愛好者認為,這裡是適合白鱀豚生存的。

歷史上,安徽最早的關於白鱀豚研究論文中所提到的白鱀豚就是在黑沙洲附近捕獲的,在之後的相關科考中,這裡始終是科研人員重點關注的地區:

1974年3月13日的早晨,安徽省蕪湖市漁業公社的漁民在弋磯山至裕溪口江段(黑沙洲下游約40公里)捕獲了一頭白鱀豚。不幸的是,這頭白鱀豚上岸後僅僅半小時便死亡了。第3天,安徽省科技局將這個還被叫成「江豚」的屍體運至省會合肥,送進了安徽省展覽博物館。次日,由安徽大學生物系的姚聞卿、胡菊英兩位青年教師對這個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珍貴水獸進行了測量和解剖。《淡水漁業》雜誌以最快速度在當年第7期發表了姚聞卿、胡菊英的科學報道「安徽捕獲的白鰭豚」,並在封二刊登了由安徽省展覽博物館拍攝的2幅這頭白鱀豚的照片。

姚聞卿、胡菊英在「安徽捕獲的白鰭豚」這篇科學報道中,還記述了他們隨後進行調查訪問獲得的一些有關白鱀豚的信息:

據我們調查訪問得知,白鰭豚在安徽除了這次捕獲外,幾十年前曾有人在安慶江段見過被漁民拋棄的小白鰭豚一頭。在解放戰爭我軍渡江時,無為縣有的群眾撈取到被炸彈炸死的白鰭豚,並將其由塗治燙傷。1953年原安慶師範學院曾剝製過一頭從蕪湖附近捕獲的白鰭豚。1960年蕪湖市漁業公社就曾捕獲一頭雌性白鰭豚,體重約90公斤。這說明安徽很早就捕獲過白鰭豚,只不過是沒有留下相關資料而已。

1982年,南京師範學院周開亞、李悅民、日本琉球大學西脅昌治等在《長江下游南京至貴池江段白鱀豚的觀察》一文中記載,1979年4月—1981年7月,在黑沙洲洲頭以及洲尾下游不遠的地點,各發現7頭白鱀豚。(《周開亞論文集》、原載《獸類學報》.1982.(2):253—254.)

(《周開亞論文集》P82)

相隔10年,1989年5月3日,周開亞再次帶領4名助手在安徽銅陵乘船出發,第二天、5月4日在荻港鎮看到一頭白鱀豚,白鱀豚向下游的天然洲(與黑沙洲毗連)方向游去,我們跟著它的行蹤,又發現了幾頭白鱀豚,點了一下數,共4頭。(《於江:悲情國寶—白鱀豚生死全記錄》P134)

本次民間考察隊的目擊到疑似白鱀豚的地方與周開亞1989年5月4日發現4頭白鱀豚的地方完全一致,觀測路線也幾乎重合。

此外,歷史上,上游到銅陵,下游到蕪湖這一段約60公里長的江段內,捕獲和發現白鱀豚的報道時常見諸於媒體:

銅陵《銅陵報》1984年3月24日的報道《珍貴動物白鱀豚被誤捕死亡,採取保護措施刻不容緩》;

《中國環境報》1984年4月10日刊登的通訊「白鰭豚『回家』記」,都記載了銅陵捕獲過白鱀豚的歷史。

華元渝等專家在《長江白鱀豚行為的觀察》記載:1990年4月24日,在黑沙洲上游安徽樅陽三江口附近,有7頭白鱀豚成群活動,群體內有大、中、小3中個體。

安徽銅陵淡水保護區董明琍、於道平等專家1987年—2000年期間對安徽銅陵江段連續進行了18次生態考察,他們記錄到1頭孤豚終年在海埂至太陽洲江段活動,洪水期間也也偶至銅陵支江。①

1992年,安徽銅陵三江口發現1頭電捕致死的白鱀豚。②

1993年,華元渝等將1987年—1991年間考察的白鱀豚數量進行分析後認為,安徽官洲—黑沙洲段175公里觀察到白鱀豚44頭,較之前(1984—1986年間)減少15頭。③

1997年8月15日,《中華工商時報》刊登了銅陵白鱀豚養護場捕捉白鱀豚所做的努力:1994年有一次將白鱀豚圍在網中,因為種種原因怕傷了白鱀豚,只好放了。1993年發現白鱀豚13次,1997年發現兩次。接下來的幾年,不斷傳來捕救隊的消息:在老洲頭差點就捉到一頭,或者在胥壩洲某汊灣,幾艘船呈扇形將一頭白鱀豚逼至淺灘,下落底網一網打盡,卻不見它蹤影。④

(①②③④摘自《悲情國寶—白鱀豚生死全記錄》作者:於江)

在這之後,儘管長江生態惡化,黑沙洲及附近的銅陵——樅陽江段仍然是白鱀豚多見的水域。2001年6月7日,新華網報道「銅陵發現白鰭豚」,在黑沙洲上游的老洲附近曾經發現過5頭白鱀豚的大群體,其中還有幼豚,當時進行了錄像取證。

新華網安徽頻道2005年2月5日報道,「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在銅陵江段發現白鱀豚」,但沒有留下影像證據。

(於江:《悲情國寶—白鱀豚生死全記錄》P549)

再之後,在這附近,疑似發現白鱀豚的消息仍時常傳出,但自2004年後得到官方證實的只有2007年銅陵曾玉江的錄像。(知乎網:撲朔迷離女神現—白鱀豚目擊事件分析 作者:Donitz戴)

安徽銅陵一位漁民80年代和90年代曾經參加過科研部門組織的白鱀豚考察,因此對白鱀豚特別關注,這位漁民記錄了自己所了解到的漁民目擊白鱀豚的情況:

從2008年到2014年,都有發現白鱀豚的報告,地點在黑沙洲上游的土橋、老洲、太陽洲、銅陵,有時還不止一頭,偶爾同時看到2、3頭的情況也出現過,時間都在每年的3到5月。

綜上所述,此次目擊事件,業餘愛好者集體目擊到「疑似白鱀

豚」,可信度較高,其一,兩艘考察船上的人員彼此之間並不熟悉,而有多人證言相互證明,其中包括參加過科研單位捕豚行動的老漁民,產生幻覺或集體造假的可能性極小。其二,目擊者描述的疑似白鱀豚的外觀特徵和行進軌跡都與白鱀豚相符。其三,目擊地點與科研文獻、媒體過去報道發現白鱀豚的地點重合。水生所專家認為,如果長江中還有白鱀豚,極有可能存在於安徽的散亂型沙洲。其四、黑沙洲北水道不通航,環境受破壞程度較小,考察隊員在黑沙洲周邊拍到了大量江豚出沒的照片和視頻,記錄有51頭次之多。10月5日,發生目擊事件後的第二天,中科院派出研究人員隨民間考察隊再次前往相關水域觀測,在這塊小小的地方再次觀測到47頭次江豚。這充分說明黑沙洲水道的生態環境適合長江淡水豚的生存。

三、未獲得有效影像的原因分析

1、在野外拍攝到白鱀豚的清晰影像非常有難度

陳佩薰、劉沛霖等1980年在《長江中游(武漢—岳陽江段)豚類的分布、生態、行為和保護》研究報告中認為,白鱀豚屬疏人性的豚類,它們遠離岸邊,在江心活動,不像江豚那樣喜歡在岸邊的居民點和船隻停泊處附近活動。

正因為如此,白鱀豚比江豚更遠離機動船,並且目前也不可能像江豚那樣三五成群的出沒,而是以孤單的個體出現。所以在發現了一個出水點以後,很難判斷准下一個出水點會在哪裡出現,等看到了下一次出水,再用長焦鏡頭對準目標,按下快門就很容易錯過時機。因此攝像相對於拍照要好把握一些。

2號船上的專業攝影師劉某在安慶至荻港的途中拍攝到多張江豚的照片,其中有抓拍到的精彩近景,其攝影技術的專業性可見一斑,而在目擊地點也是他最先看到的疑似白鱀豚,之所以沒有獲得有效的影像很可能就是因為這頭疑似白鱀豚是孤豚,難以把握下一次的出水點。

此外,1號考察船上的專業攝像師在目擊事件發生的前一天(10月3日因為有事提前離開,不能不說是個遺憾。1997年,陳佩薰老師等專家在專著中闡述:實際上,白鱀豚的種群數量迄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甚至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長江特定的環境條件所限,誰也無法用充分可靠的證據闡明白鱀豚的種群數量到底還有多少。

據《風雨長江五十年》透露,即使是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水生所為了取得野外白鱀豚的影像,經過數年的努力,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1997年,陳佩薰老師等專家在專著中闡述:實際上,白鱀豚的種群數量迄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甚至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長江特定的環境條件所限,誰也無法用充分可靠的證據闡明白鱀豚的種群數量到底還有多少。

1997年,陳佩薰等專家在專著中闡述:實際上,白鱀豚的種群數量迄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甚至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長江特定的環境條件所限,誰也無法用充分可靠的證據闡明白鱀豚的種群數量到底還有多少。

2、船上安裝的行車記錄儀為什麼沒有拍到目標

由於行車記錄儀鏡頭是廣角,遠景物體在鏡頭中顯得很小,雖然拍攝角度覆蓋了目標區域,但距離350米左右的漁船在鏡頭中只有芝麻大小,在專業設備上把畫面局部放大處理,像素不夠,無法看清很小的目標。

四、民間考察的經驗教訓

知乎網發表的文章認為,雖說這次考察有許多不完美甚至有點不靠譜的地方,但仍取得了激動人心的成果,應該汲取教訓,為下一次考察做準備。

這次考察沒有掛靠任何的組織,完全是個人自發行為,這就導致籌款,協調,公信力各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同時相關領域的專業志願者還不夠,如何從相關機構部門獲得更多的支持,如何優化觀察方法,如何做好與媒體的協調和公關宣傳,如何掛靠機構以便獲得更大的支持,如何與地方漁政和保護區做好溝通,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夠關注這件事,投入這件事,為挽留白鱀豚出一份力!(知乎網:撲朔迷離女神現—白鱀豚目擊事件分析 作者:Donitz戴)

五、加強黑沙洲生態保護的建議

在白鰭豚百度貼吧上,此次民間考察引起網友熱議,大家紛紛發表對相關水域的保護建議,網友「不屈的周悟空」表示:「作為黑沙洲的非長江主航道水域,設立野生豚類保護區其實並不難,航運也不會付出什麼代價,而最關鍵的是,黑沙洲北側水域是一個天賜的就地保護長江豚類的絕佳保護區地點。黑沙洲環境被破壞得還比較少,也有利於以『國家野生豚類保護區』的名義去發展自己的綠色農業養殖業和觀光業。如果真的能在這裡發現白鰭豚,那麼黑沙洲必將成為世界聞名的頂級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其對黑沙洲,蕪湖乃至於安徽的經濟發展都是有不可估量貢獻的!」

中國綠髮會了解到蕪湖黑沙洲段發現51頭次的江豚後,在向志願者進一步了解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後,迅速啟動「中華保護地」審核綠色通道,準備在長江蕪湖黑沙洲段水域推動建設「中華江豚保護地」。

2014年,農業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稱,長江江豚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保護要求,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和管理措施。

筆者建議根據這份《通知》要求,在黑沙洲一帶嚴格管控威脅長江江豚的行為、控制非法漁業活動和加大對江豚保護的經費投入。具體建議措施:

1、在黑沙洲水域嚴格執法,禁止滾鉤捕魚、電打魚等違法漁業作業。向沿岸居民廣泛宣傳,提高群眾對長江江豚的認識。

2、在黑沙洲南、北水道等部分流域進行專業的同步定點考察。

3、鼓勵民間組織在當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護豚行動。

4、對黑沙洲水道的碼頭、沙場、采砂行為加強監督管控。

5、研究優化黑沙洲綠色養殖業和觀光業布局的方案。逐步置換黑沙洲江邊的意楊林,據曹文宣院士2016年8月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介紹,意楊是一種外來植物,速生林,被稱為「地下抽水機」,每克樹木生物量要消耗39.61克水。長江中下游兩岸一些灘涂被承包出去種植意楊作為防浪林,面積很大,這些楊樹林不單導致缺水,還導致水質污染,因為防蟲治病要打農藥。這個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結 語

中科院水生所一位科研人員在QQ群給民間考察組織者留言:不管你們疑似看到的白鱀豚是否能被證實,這個過程本身就了不起,這是我們民間環保組織和志願者對長江生態問題的覺醒,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標誌著我們國家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江淮晨報》一名記者在自己開設的微信公眾號《江豚內參》上寫道:如果我們真的在意白鱀豚,但願她的凋零,能夠帶來長江新一輪生命的迴響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5月14日綠髮會發布的「疑似白鱀豚」影像資料?
為什麼將熊貓定為國寶並大力保護,而不是更為稀有的動物呢(如白鰭豚、華南虎)?

TAG:白鱀豚 | 动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