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故事—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正信希有分)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相寂滅分)】
在佛典中,除「八萬四千」外,「五百」算是使用頻率比較多的一個數字了。「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五百歲與如來正法住世有關。
一.如來正法五百年之因緣
《賢劫經》卷三中載:「正法得立至五百歲,像法亦爾。」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載:「我涅槃後正法當住於五百歲,像法亦復住五百歲。」
《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中載:「今我涅盤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
綜觀諸經論之說,大多以正法為五百年。
關於如來正法五百年的原因,與佛陀允許女眾出家有關。
《大愛道比丘尼經》記載了這段因緣。大愛道,即摩訶波闍波提,是佛陀的姨母。佛游於迦維羅衛釋氏精廬,大愛道以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之理,三請出家為道,佛不許,大愛道泣淚而去。
佛與諸大比丘從釋氏精盧行入迦維羅衛,時大愛道以相同理由,三請出家為道,佛仍然不許,大愛道泣淚而去。
雨季過後,佛轉到那和縣頓止河上,時大愛道再以相同理由,三請出家為道,佛仍然不許。
阿難看到大愛道著弊衣踱跣,面目流離,身上蒙塵,疲勞悲涕,心生憐憫,亦以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為由,懇請佛陀允許女眾出家。佛陀不許,並說明了理由:「今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凈梵行不得久住。」
阿難復以「佛初生時乃自育養至於長大,皆從大愛道善樂之德」為由,再次懇請佛允許大愛道等女眾出家。
佛陀此慈悲,允許女眾出家,同時為防止破壞正法,佛陀制定「八敬法」:
(1)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
(2)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為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謹敕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
(3)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為不清凈,為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製,明斷欲情,憺然自守。
(4)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
(5)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校,憺而自守。
(6)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密,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為道也,是為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7)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眾僧中自首過懺悔,以棄憍慢之態。今復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8)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為作禮。
然後佛陀又制定了沙彌尼十戒、沙彌尼十事法律、比丘尼具足戒三法三事、比丘尼若受檀越請食三事及法律、比丘尼入室四事法、比丘尼出室法、比丘尼出至舍後十事、比丘尼出室三事法等備足的比丘尼法律。
然而佛陀告訴阿難:「我法中今有比丘尼,即卻壽五百歲。」
《毗尼母經》亦有類似記載。「佛告阿難:汝今為女人求出家,後當減吾五百世正法。」
二.正像末三時
佛陀涅槃後,其教法住世經過正、像、末等三期變遷。《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中載:「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諸經論中,正、像、末三時的時間也不相同,但不管怎樣,佛陀涅槃距今已經二千五百餘年,現在已經是末法時代。《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中描述了末法五亂:
(1)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
(2)白衣上坐,比丘處下。
(3)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
(4)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真道諦,佛法正典自為不明,詐偽為信。
(5)當來比丘畜養妻子奴僕治生,但共諍訟不承佛教。
《法滅盡經》中佛陀也預言了末法時的種種亂象:魔作沙門,善知識被驅趕,佛教戒律日越衰亡,不誦習佛經,女人精進而男子懈慢,有諸多自然災害,人命轉短,大水忽起,十二部經逐步化滅,沙門袈裟自然變白等等。
身為佛弟子,我們在末法時代更應努力修行,護持正法,使如來法身常住世間。
參考資料
《佛說法滅盡經》1卷,失譯,《大正藏》第12冊。
《大方等大集經》60卷,隋 僧就合,《大正藏》第13冊。
《賢劫經》8卷,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第14冊。
《毗尼母經》8卷,失譯,《大正藏》第24冊。
《大愛道比丘尼經》2卷,失譯,《大正藏》第24冊。
《大乘三聚懺悔經》1卷,隋闍那崛多共笈多等譯,《大正藏》第24冊。
《法苑珠林》100卷,唐道世撰,《大正藏》第53冊。
推薦閱讀: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請問各位大德身邊有沒有佛教徒往生的真實案例?
※因果輪迴是否是一種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