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在不再屬於自己的時代,做回自己
前幾天,11月17號,張楚過了48歲生日。
張楚的「微小相見」全國巡演也到了最後一站,從5月份在西安啟程,到11月18日北京結束,走過了14座城。
可是如果你去搜張楚的名字,互聯網上最多的消息,還是那句「張楚死了,何勇瘋了,竇唯成仙了」。沒有多少新世紀後的消息。
就像關於竇唯的新聞,都是繞著「潦倒」和「體面」。其實不久前,微博上剛出現了竇唯和譯樂隊新專輯《間聽監》的動態。
何勇的微博今年沒有更新過。在2015年1月份,他還在微博上說,今年必須發新歌。
可是,並沒有那麼多人關心新歌了。捧的人、踩的人,都是不停拿著往事說事。
魔岩三傑的名號,永遠束縛著竇唯、張楚、何勇三個人身上的評價。
不過,倒是束縛不了他們自身。何勇是個明白人,竇唯一直做自己的音樂,如今張楚的生活創作也一步步調整好了節奏。
旁人是否蓋棺定論不重要,自己怎麼繼續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有沒有人關心新歌,不重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好。重要的是,在不再屬於自己的時代,做回自己。
= 一把中國火 =
1991年,張培仁徵得台灣滾石唱片同意,來到北京創立魔岩文化,開始打造「中國火」的品牌。《中國火 I》的第一首歌,就是張楚的《姐姐》。
那時張楚已經在北京待了幾年。1987年,他從西安輟學來到北京,那一年,他也才19歲。背上吉他,來到搖滾根據地,追一個少年夢。
當年眼睛不眨的清瘦少年,而今依舊清秀的臉上,皺紋已經放肆生長。和因為藥物副作用發福的何勇,髮際線不斷後移的竇唯一樣,早已不復少年模樣。
但張楚始終是這麼安靜。人們經常把他和詩人聯繫起來,和民謠聯繫起來,而不是搖滾。不過,那是屬於「中國搖滾」的時代,這個詞里涵蓋了一切關於迷惘和抗爭的聲音。張楚背上吉他走向離家的車站時,就已經踏上了這股洪流。
1993年,《姐姐》甚至登上了央視,馬上紅遍了大江南北。內向的張楚得遇知己,1994年,魔岩一口氣發了三傑各自的代表作,宣稱「新音樂的春天」到來。再後來,就是香港紅磡的巔峰之夜。
相比作為嘉賓到場的唐朝樂隊,魔岩三傑的裝扮顯得樸實的多。沒有標誌性的長髮,沒有出格的奇裝異服。即使是最外放的何勇,也沒有非要配個朋克頭,反而讓海魂衫成為了一代經典。
當然,最安靜的要數張楚,他坐在椅子上完成了演出——即使是《廁所和床》里最暴躁的部分,他也是坐著唱出來,卻能讓台下的觀眾站起來。
輝煌只是曇花一現,像積攢了許多年的力量,一下傾瀉空了;又或者本來就沒有什麼盛世,是人們期望太多。張楚已經被這種期望綁架,且不說盛世究竟在不在,他再去做別的音樂時,都彷彿是一種過錯。
1997年,張楚拿出了新專輯《造飛機的工廠》,一張他很滿意的專輯,卻換來一片質疑和噓聲。「中國火」已經燒不起來了,曾經燒火的人,也不得自由。
= 喧囂後的沉寂 =
張楚選擇了不發聲。1997年後,他再沒有發過專輯,甚至在2001年離開了北京。雖然他很快又回歸了,還在2005年的《禮物》合集里貢獻了單曲,還在2006年就簽約在了樹音樂,新專輯,還是杳無音信。
2011年,張楚離開了樹音樂。樹音樂的老闆姜樹,是張楚的鐵杆粉絲,對張楚的加入也十分感激,但是,張楚的違約和不積極,公司蒙受的損失,最終讓雙方不歡而散。姜樹說,「(張楚)信誓旦旦跟我保證了好幾次新專輯一定會出來,結果還是沒有」。
不歡而散的不僅這一次。更嚴重的一次,是伊沙和張楚的絕交。作為張楚來到北京時第一個投靠的朋友,詩人伊沙給過張楚不少「曾經是兄弟,不分你我」。最後,因為忍受不了張楚待人處事上的冷淡寡情,寫了一封公開的《與小人絕交書》。從1998年絕交到2011年和好,過了十幾年光陰。
然而,張楚與人交際的能力,也許並不能反映他的內心。他在詩化的表達上有自己的高度,但在日常交流中,不是很容易被理解。
《再見 烏托邦》這部紀錄片里,有一段張楚和樂隊排練的視頻。排練中,他跟鍵盤手臧洪飛就在交流上出現了點障礙,張楚帶著愁容的說飛飛的音色「愣」和「硬」,要加混響;但多次交流後,飛飛並不太能理解張楚的需求,最後以「換個音色」為方案跳過了問題。
其實,張楚在很多問題的表達上,並不能很好地傳達自己的意思。同樣經常遭受誤讀的,還有竇唯。這種情況下,緘默不語,可能是藝術家最好的選擇。
最大的不舒適,並不是來自於一兩次的人際交流,而是整個環境的變化。《造飛機的工廠》里,張楚已經唱了他想唱的,但不是多數人想聽到的。人們一直期待他能重現一兩次搖滾盛世里的感覺,但與其迎合和被綁架,不如自己繼續尋找。
張楚離開過北京, 簽過新公司,都沒帶來好轉。直到人們都不再那麼關注他的時候,在更喧囂的年代,張楚開始找到自己的新方向了。這個方向,完全和往日無關。
= 回歸簡單生活 =
曾經一手打造了「中國火」的張培仁和賈敏恕回來了,這一次,他們從台灣帶回來了「街聲」和「簡單生活節」。
2015年,他們又找到了張楚。剛好,張楚正在為找不到合適的混音師發愁。老朋友又聚到一起後,覺得可以開始新的合作。像當年一樣,張培仁和賈敏恕能給他最想要的創作環境和製作建議。於是,張楚簽了「街聲」。
在澎湃新聞的採訪中,問道張楚和張賈二人算不算「一笑泯恩仇」的時候,張楚說,「完全沒有恩仇」「我們從業者沒覺得這是一個神壇。」「滾石魔岩算挺好的,是個你情我願的事情。坊間傳言的分成問題是媒體喜歡的論調,不是真的。」
張楚的逐漸回歸了,不僅發了新歌,還時不時會出現在電視上。這幾年,有《魯豫有約》,也有《天天向上》。對於這些東西,他們並沒有偏執搖滾青年那種敵對態度。
何勇似乎一直是魔岩三傑中看問題最明白的那個人。2013年他和張楚參加《天天向上》,引發一波爭議。面對質疑,何勇的回應直接有力:
我可以窩家裡,把藥物副作用的身材只留給家人看,可以謝絕一切活動,讓網上只搜的到我115斤以下的照片,可以在微博上發修過的照片,眉宇間透出男子團體的氣質。但我如果連面對自己現狀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去面對社會的現狀?如果你只接受理想中的我,那我打賭你只看中央台的新聞。
旁人怎麼看魔岩三傑,是旁人的事情。但魔岩三傑自己,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還有自己的歌要寫。
雖然今年的「微小相見」說是新專輯巡演,張楚也確實唱了新歌,但新專輯,還是沒有準確消息。雖然張楚的現場,不復當年的爆發力,而是隨意擺弄著念白一樣的歌詞。
但至少,這是他滿意的狀態。
真的又開始寫歌了,也真的開始唱出來。張楚依然值得我們期待。不過,不是重回盛世那種虛無縹緲的黃粱夢,而是期待新的作品,過了這麼多年,也許還是不能被所有人接受的作品。
而對於旁觀者而言,與其迷戀傳說,不如多聽歌。
【THE END / 微信公眾號:rocktheol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