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潘金蓮,你更不是秦香蓮!
最近有一部電影比較火爆,叫做《我不是潘金蓮》,但整個故事其實和潘金蓮沒啥關係。宋朝還有一名女子,叫做秦香蓮,她和女主李雪蓮一樣,都是上訪專業戶。所以,我覺得電影名應該叫做《我不是秦香蓮》更加合適。李雪蓮是不是潘金蓮,待考證。但李雪蓮的確不是秦香蓮,這個可以肯定。
秦香蓮遭到丈夫的始亂終棄,去京城上訪,這狀告的理直氣壯。李雪蓮為了分房子生二胎,和丈夫假離婚,結果丈夫找了小三,於是自己開始上訪,這狀告的胡攪蠻纏。而且秦香蓮和李雪蓮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秦香蓮告狀的目的是討理,李雪蓮告狀目的是底層婦女尋求精神上的認同。所以當得知自己丈夫意外身亡的消息後,她沒有表現出大仇得報的喜悅,而是流露出精神空虛的悲傷。
所以說,李雪蓮不是秦香蓮!非但李雪蓮不是秦香蓮,片中的官員也不是包青天。包青天不畏權貴,大義凜然,敢高唱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最終將陳世美正法。而片中的官員辦起事來卻畏首畏尾,只在乎面子,不在乎里子,對上層忠心耿耿,對下層得過且過,這種「利己主義」自然是當不了包龍圖。
影片中所展現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就常有。
前幾天,我經常吃早點的「煎餅鋪」關門了。今天忽然又開門了,我就去詢問原因。老闆說:「霧霾嚴重,上面不讓營業。」我聽完這個原因後,哭笑不得。一個煎餅鋪,一不燒煤,二不燒炭,三不冒煙,霧霾和他們有什麼關係?但你站在「執法者」的角度來看,他們這麼做也出於無奈。上面下達了任務讓緩解霧霾,一個連科學家都解決不了的環境問題,城管怎麼能解決呢?他們能做的只有關幾家店鋪,表示認真履行了上級指示。仔細看著一系列舉動,每個人做的都沒錯。上級關心環境,基層對上面負責,商戶遵守規定,挑不出來任何毛病。但把這些正確的舉動串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錯的不能再錯因果關係。
一句話概括電影的故事劇情:一名不是秦香蓮的「草民」遇到了一群不是包青天的「大人」,還非要聯手演一出「鍘美案」。結果就是,本來街道大媽就能調和的事,結果鬧到了人大會議也沒弄明白。電影究竟諷刺了誰呢?答:都諷刺了!
先諷刺了一群奉行「官僚主義」的官員,他們都是一肚子苦水,但就辦不明白事。你挑不出他們的錯,因為他們抱著就是「無過就是功」的心態來工作。
再諷刺了一群「總想搞個大新聞」的民粹,為了釋放自己的怨氣,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程序,不尊重法律,抱著「誰嗓門大誰就有理」的心態來維權。
又諷刺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圍觀群眾。影片最後范偉的出現,就是這類人群的代表人物。事不關己,熱鬧看起。事若關己,對面玩去。
影片最後一段旁白很有意思:「李雪蓮不告狀以後,人們就把他們的當做笑話來看。」看電影時候我哈哈大笑,笑著笑著才明白,原來我也是被諷刺的對象呀。
最近還有一則熱門話題,馮小剛寫公開信撕逼王健林。觀察近幾年馮小剛的微博你會發現,馮小剛平常不發怒,自己新片一上映就發怒。這和電影中的李雪蓮「平常不告狀,一開人大會議就告狀」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馮小剛早已經變成了他電影中所諷刺的人。
《我不是潘金蓮》是不是好電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說它是一部地道的諷刺電影,這個毋容置疑。喜劇的作用,就應該是諷刺!八九十年代的春晚小品為啥好笑,是因為敢反諷呀。諷刺奸商,諷刺貪官,諷刺社會陰暗面。但如今的春晚小品很少看見諷刺,沒有壞人,全是好人,結局必須是大和諧,即便有矛盾,最終都是因為誤會。拿2016年春晚舉例,孫濤的詐騙電話是誤會,郭冬臨的行賄收禮是誤會,侯勇那個軍旅小品可總結為一句話:「領導,你唯一的問題就是太不愛惜自己了!」這樣的喜劇,怎能讓觀眾笑的痛快呢?
2016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遇冷,爛片橫行,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出現兩部諷刺喜劇,一部是《驢得水》,一部就是《我不是潘金蓮》。如果說《驢得水》是扒光了知識分子的皮,那麼潘金蓮就是扒光了官僚主義的皮。
《驢得水》展現了亂世中知識分子的三種狀態,第一種是粉飾太平,第二種是被逼自殺,第三種是身去延安!然而現實之中的延安又在哪呢,是改朝換代?還是想像的烏托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不是潘金蓮》不是在諷刺某個人,因為每個人做的都沒錯。而是在諷刺一種風氣,在這種風氣下「史為民不為民、王公道不公道、荀正義不正義,李雪蓮也沒有必須要去哀憐」,倒是「賈聰明的確是假聰明」!
如果說《驢得水》是: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
那麼《潘金蓮》就是:給你講個悲劇,你可別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