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無」和佛家的「空」有什麼異同?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名字是道家的菩提老祖起的,悟空這個名字卻像是佛家的名字。那麼請問各位,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到底有哪些異同呢?

我能感覺到有不同,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表述。那天和一哥們還有一個台灣姑娘討論這個,那哥們偏說二者是相通的,我因為別打不出來,所以覺得很沒面子,尤其是在那個台灣姑娘面前。所以請各位解答我的疑惑,感激涕零。

PS:我沒有辦法做到「空」,所以我才覺得不爽。。。

感激涕零,不知所言!


「無」者,「道」之別名,在《老子》中,「無」「道」「一」皆是指一「物」(其實並不能稱為物,為敘述方便故稱之),以體言之則為「無」,以用言之則為「道」,以數言之則為「一」。

那麼,什麼是「無」其實即是在問什麼是「道」。這個問題任意找一本中哲史 老子 一節必有涉及,現只敘述可與「空」做對照的幾點:1.「道」是《老子》宇宙論中的終極本源,「道」化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且萬物在形成後仍然遵循「道」的運行規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2.那麼為什麼稱「道」為「無」呢?無是無形無象的意思,而非空無一物,「道」作為一無限存在,作為萬物本源,必不能有具體的形體,若如此,便只是有限的一物,不能有「為天下母」的能力。

(注:老子「道」、莊子「道」、《淮南子》「道」雖同為道家,同用「道」這個核心範疇,但其實對其的定義存在極大差別,尤其是老子和莊子,在莊子中,「道」已失去了本體的意味,而更強調「道」是一種境界,現不贅述)

現在再回到佛家的「空」,「空」在佛家不同流派中也有不同的含義,題主應深察之,現敘述僧肇的「空」觀, 僧肇作為鳩摩羅什的弟子,並被喻為門下解空第一人,其「空」觀最符合「空宗」(又稱「般若宗」)的原始含義。

其解空論作《不真空論》中有一段為:「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 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其實這是在用「緣起性空」來解空。萬物莫不是因緣和合而有,因緣離散而無,即如此,何嘗有自性(「自性」可大致理解為: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自己實現自己),無自性,自然不能被稱為有,但雖無自性,畢竟存在過,也不能稱為無,這種「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的宇宙真相即是「空」,常人執「假有」為「實有」,故有種種煩惱,學佛之人則應勘破宇宙只是「空」

(注:如同「道」在老子、莊子、《淮南子》中含義不同一樣,「空」在小乘一切有部、大乘空宗、大乘有宗中的含義也不相同,上所述只是空宗的空觀)

好了,現在再回到道家「無」與佛家「空」的比較上,可是,在對二者做了一定的了解後,題主認為還有比較的需要嗎?「無」是宇宙本源,「空」是宇宙真相(諸法實相),二者本不在一個層面,如何比較?


真正的佛教是不講空的。

中國很多人是被大乘空宗給帶壞了,其實大乘佛教整體就偏空,有宗談有,也是因為覺得空宗有點過了,說這個空裡面還是有點佛性的。

所以,還是咱們禪宗的高僧看得開,「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由此可見,真開悟者的見解都是一致的。

佛陀本人教導的是中道,什麼是中道,就是不落空有,不執一邊,佛陀說:正因為有東西是恆常存在的,那些無常的才因此能得解脫。

所以可以看到,佛陀並不贊成一切空,甚至這個世界他都不認為是空的,他只說是無常的,所以應該被厭棄。

只有中道才能讓人不執著,如果因為厭棄無常而否定一切,何嘗不是另一種執著偏見。


道家的無,無,名萬物之始。因此可看,無指的是物質。小的講,道家修的是性命,重在離世。無也是性命的指代。

佛家的空,指的是萬物皆空,重在修心。因此空,即是心中萬般想法。


無就是空。空就是無。從佛法角度解釋是一不是二,就是一元論。不是二法論。二法不是佛法。

在佛教里有兩個空,一個是真諦空,一個是俗諦空。這個俗諦空做「有」解釋。就是說在佛法里把「空有」看做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個「空」是有的。把所有「有的」去掉就存「空」了,這個空無法用語言,文字表示。動作表示。


無中生有,空是真空。最求的內核不一樣。


這個最好是實證所見,你和人說就很明了。口耳之談往往會涉及到很多外延的信息,比如道家的太上,佛家的如來藏等等,反而容易含混。


「無」就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或者以前有現在沒有了;「空」就是不論有沒有,有也是空,無也是空。個人淺見。


「無」實為道家追求的人與自然的清靜。諸多道家內涵包括內丹,所追求的是人神合一的寧靜、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家常見的《清靜經》中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就是指人神安寧的感覺,其與天地自然的寧靜相合相應。我們所常見的佛家的空,大多數的理解是放下、包容、慈愛、不追求利益的無物、無我、無相的境界。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沒有不同

色即是空 清靜無為


題主有沒有覺得其他答主扯得一個比一個玄乎?其實把他們的答案,先丟開一邊,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很明了。道家的無是「太上有無,化而為有」。什麼意思,就是:在無窮遠的曾經,只有「無」。這個「無」是以肯定的形式存在的,而非「空」這類詞的否定性形式存在。那麼既然是太上之初有這麼個(姑且稱其為個)東西存在,為什麼要稱呼它為「無」呢?問得好,因為這麼個東西它無定性,無特性,又兼括一切性,所以無以名之,故稱之為「無」。這個無很流弊的,它化而為宇宙萬物,千萬別小瞧了它。佛家的「空」,也是我們一般語言中的空字。這個空,私以為,並非是無所主張的本然地空,乃是刻意地否定。


推薦閱讀: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請問各位大德身邊有沒有佛教徒往生的真實案例?
因果輪迴是否是一種以暴制暴?

TAG:歷史 | 哲學 | 佛教 | 道教 | 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