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 科學隊長第二季上線
導語:
由頂級科學家出馬,在電波中為孩子們講科學,《科學隊長》想做的就是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保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因為,「這是我們成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撰文 | 沈佳音
● ● ●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外星人真的存在嗎?
《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到底有多懶?《少年派》里會發光的大海是怎麼回事?
《哆啦A夢》里的記憶麵包真的有嗎?
熊大和熊二真的是兄弟嗎?明明長得不 一樣好嗎!
......
9月20日,饒毅、魯白、謝宇三位科學家創辦的自媒體《知識分子》推出了面向孩子們的音頻科普節目《科學隊長》,由科學家為孩子們講科學。
這個隊長陣容堪稱豪華:古生物學家、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徐星還原恐龍的世界,長期漂在海上的海洋生物學家劉敏探尋神秘的大海,帶領項目組發現了2728顆小行星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講述宇宙的奧秘,生物學家、三十歲成為教授博導的超級奶爸王立銘再講講藏在動畫片里的科學。
「在懵懵懂懂的孩子心中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讓他們對世界有好奇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真理有追求的慾望,這是我們成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說。
?朱進主講的《天文學家講述宇宙奧秘》1需要科學家親自出馬嗎?
電波中,中科院研究員徐星帶著孩子們坐著時光機回到兩億年前的恐龍世界,那裡有比大型公交車更大的霸王龍,也有長著四根像漂亮絲帶一樣尾羽的耀龍。《自然》雜誌在2012年曾為徐星寫過這樣的評語:「他已經給60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個在世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命名的都多。」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徐星每周都差不多會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做科普。這源於他兒時的經歷。他1969年出生在新疆伊犁,當時的物質條件非常貧乏,甚至忍飢挨餓,但幸運的是,他當時有機會閱讀到許多書籍,尤其是科普類,這為他後來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一 定的基礎。
所以這些年他一直熱衷於科學傳播,而古生物在青少年中又有很大的魅力,尤其是六到八歲的小男孩,幾乎沒有不喜歡恐龍的,他覺得這對孩子們將來喜歡自然,乃至自然科學都是很好的引導。
徐星也嘗試過許多形式,如寫書、做紀錄片、開講座等,他的文章《飛上藍天的恐龍》還被選入了小學課本。當聽說《知識分子》要製作科普類的音頻節目《科學隊長》時,他眼前一亮,他想起小時候,每天最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聽收音機,乃至現在都依然記得兒時從收音機中聽到的娓娓動聽的聲音。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有兩個女兒,經常被追著問「為什麼」。他也是個科普達人,去年寫了三十萬字的科普文字。不過當他剛接到《知識分子》的邀請時,他拒絕了:「給孩子講科學不需要科學家親自出馬吧?涉及的知識點都很淺顯。專業的播音主持講故事不是更有優勢嗎?」
但《知識分子》堅持請科學家來主講,因為他們認為平時大眾總覺得科學家很遙遠,如果能由科學家親自來講相關的領域,不僅更有可信度,也直接拉近了孩子們與科學的距離。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給未滿月的女兒讀《給寶寶的量子力學》。作為學霸奶爸,王立銘也熱衷於給女兒讀繪本,有一次,他給女兒講血液里有紅細胞和白細胞,但女兒沒什麼興趣。「我反思,她還沒怎麼見過血,我突然給她講一個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東西,她還沒有那麼大的好奇心。還是孩子們接觸過的東西,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孩子們都愛看動畫片,於是,他乾脆講起了動畫片里的生物學,一年52期,每期一個主題,比如海底總動員里的多莉為什麼會失憶、喜洋洋到底是什麼羊、蜘蛛俠的蜘蛛絲到底有多強大。
錄了十幾集後,王立銘愛上了這個節目,找到了給女兒講故事的感覺。而且他發現孩子們經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當他播完「《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到底有多懶」這期節目後,就有孩子追問他:「樹懶這麼懶,怎麼沒有天敵啊?」「它的肉不太好吃。那它怎麼把自己變得不好吃的?」
朱進則有些擔心對於抽象的天文學來說,單純依靠音頻,孩子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這也是廈門大學教授劉敏的擔憂,很多海洋生物對孩子們來說比較陌生,不過,她覺得先靠聽可以拓展孩子們的想像力:「孩子們可以依據我的描述,自己先畫出來,然後家長再幫忙找相應的圖片對照著看。」
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和《知識分子》的工作人員一起編故事,在語言上兒童化,還盡量選取孩子們關心的問題,比如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有沒有美人魚。「小朋友都在 《海底總動員》里看過小丑魚尼莫的故事,那我們就給他們講講小丑魚為什麼生活在有毒的房子里。還有大人可能都不知道,小丑魚小時候是雄性的,長大了自動又變成了雌性,這又是為什麼?」劉敏說。
2新的暢遊空間
《海底總動員 2》上映時,王立銘帶著五歲的大女兒去電影院看。這一集里,章魚漢克是一個大彩蛋,它隨時可以變形變色,增加了不少笑料。王立銘和女兒看得很歡樂,但女兒並沒有因此提問。於是王立銘就主動設問,立刻引發了女兒一系列的問題。
「章魚為什麼會變顏色啊?」
「因為它們的皮膚下面有好多裝滿色素的細胞,需要變色的時候用力把它們一擠,其他動物就能看到了。」
「為什麼色素用力一擠就能看到啊?」
「你想哦,你那顆紅色的彈跳球,遠看是不是一個小紅點點?那我要是把它用力壓成一張大餅,再看是不是就很顯眼啦?」
「哦,明白了。那它為什麼要變色呢?是要嚇唬別人嗎?」
「有時候是的。不過它有時候變色,是為了躲起來讓其他動物找不到。」
「為什麼它要讓其他動物找不到?」
「這樣一來,遇到危險的動物,章魚就能成功隱藏起來不會被吃掉啦。」
「為什麼它要隱藏起來不被吃掉啊?它們很害怕被吃嗎?」
「爸爸可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害怕。但是你想,如果它不會隱藏起來,很容易被吃掉了,就沒法生小寶寶了是不是?沒法生寶寶的話,過幾年,我們不就再也找不到它們了么?」
「為什麼再也找不到啊?」
「因為章魚和我們一樣,也會老,也會死的。」
「為什麼我們會死呢?」
「因為......」
一個問題又生髮出無數的問題。「很多家長現在會說,這麼小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保護他的好奇心,別把什麼都告訴他。這是對的,但是反過來,有時候我們需要適當地提供一些信息,這樣他才能發掘出更多的問題,或者是更多的想像。我覺得想像力也需要一些知識作為基礎。」王立銘說。
《功夫熊貓 3》里構建了一個如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熊貓村,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黃髮垂髫,怡然自得。但作為生物學家,王立銘本能地意識到這世間不太可能存在熊貓村,除非是在熊貓繁育中心;因為成年熊貓喜歡獨居,每隻熊貓都會獨自佔領很大一片領地。
「錯誤不錯誤並不重要。孩子們可能一開始從中看到了齊心協力懲惡除暴,這是人文的熏陶。但如果我們再告訴他們另一個生物的世界,讓他們從多個層面去思考問題,不也很好,至少不單調嘛。」王立銘說,「這些具體的知識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們無拘無束的自由想法,是他們好奇地張望這個世界的眼光。我期待我的故事能給他們的好奇和天馬行空的想法提供一層新的暢遊空間。這一層空間的創造者,是一種叫做』科學』的東西。」
就像一直流傳著牛頓和蘋果的故事,為什麼蘋果掉落這樣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件,在科學家的眼裡,就是發現宇宙法則的契機,而在普通人心中卻激不起漣漪呢?這背後其實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孩子都有十萬個為什麼,重要的是尋求答案的過程。
科學上有很多問題其實至今也沒有確鑿的答案,但不妨礙科學家們告訴孩子們有哪些可能性。比如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朱進向來的觀點是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大,因為銀河系有一千億個恆星,整個宇宙又有上千億個像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面對如此龐大的宇宙,只有一個行星(地球)擁有高等智慧生命的幾率實在是太小了。
這個世界未知的遠遠多於已知的。劉敏有一集講優哉游哉的海龜——世界的旅行家。海龜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海洋生物,但劉敏說,科學家至今對它的洄遊路線還不清楚,因為每隻海龜的旅程都不一樣,它們一路上要經歷很多危險。為了保護它們,科學家對此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我給孩子講這一貌似熟悉的生物背後的故事,就是希望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從小增強對海洋的關注。」
一位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國外知名學者曾經跟劉敏說,在她5歲生日時,她父母為她買了一副潛水面鏡,並帶她到法國里斯浮潛。自此,她的心裡就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她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從事與海洋生物相關的研究,最終她夢想成真。
3為未來,埋下種子
從事海洋保護的劉敏充滿憂慮:「人們對佔地球70%面積的海洋的了解甚至還比不上太空!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我們從海洋中獲得了很多,但對它的破壞也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
在第三期節目中,她介紹了一種叫鱟的海洋生物,看上去有點像螃蟹,也有點像烏龜,全身披著盔甲,拖著一把長劍。這是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動物,在地球生活了四億多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然而,在中國南方一些地方,人們還是把它們端上餐桌。
「如果孩子們能多了解這些生物,他們可能會帶著大人一起保護它們。」劉敏曾經在美國的新英格蘭水族館與一位志願者聊天。志願者告訴她,12歲時,他跟著父母第一次參觀了水族館,立刻就被海里的那些神秘生物迷住了,每年暑假都要去那裡,與那些自己喜愛的生物待一段時間。慢慢地,他從參觀者變成了志願者,開始自願為遊客講解,希望為更多人解答他們對海洋生物的疑惑,讓更多人燃起對海洋的熱愛。雖然他後來選擇了學習計算機專業,但他對海洋的熱愛並沒有減退。而今,他每年又都會帶著他的女兒一起來做志願者。
這也讓劉敏意識到海洋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可以向更年輕的群體延伸,甚至可以從幼兒和少兒開始。「讓小朋友更早接觸海洋科學世界,增加對海洋的了解與熱愛,以後也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對海洋的保護當中。」
?劉敏主講的《海洋生物學家探尋神秘大海》徐星有時候甚至把科普看得比科研還要重要,這源於他對中國當今社會的一些擔憂,比如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孩子越來越少。「未來社會一定是一個知識型社會,科學知識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遠古的恐龍,還是天文學,都是離現實生活很遠的學科。「天文學關注的是地球以外遙不可及的事物,似乎和人類世界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它不像其他學科領域那樣,人們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切實的利益、滿足當下的需求。」朱進十幾年來一直在做科普工作,「天文學的研究是從單純的好奇心出發,希望通過對天文問題的研究,去了解更多宇宙的秘密。而正是這種催人不斷探索的好奇心,往往才會給我們帶來出乎意料的發現,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而且從長遠來看,宇宙中的種種存在,最終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作為生物學家,王立銘腦洞大開,想把「有涯」和「無涯」更貼近一些。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人類冬眠,如果能夠把人直接速凍起來,就可以把人的壽命延長到幾乎無限的水平。當然,這目前只是設想,但不妨礙科學家對動物的冬眠進行研究。在節目中,王立銘講了鼴鼠為什麼要冬眠:「這些 『為什麼』,帶著孩子們的思維在跨度巨大的思想世界裡跳躍飛翔。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太多的『理當如此』或者『見怪不怪』。孩子的世界,也沒有什麼思考問題的圈圈和範圍。這讓孩子們的世界要遠比大人的世界更立體、更豐富多彩、更有想像力。」
更多漲姿勢科學類文章,歡迎關注 知識分子 - 知乎專欄 。
推薦閱讀:
※六十年前留學生的選擇
※青藏高原:人類族群的「基因大熔爐」
※起底冬蟲夏草:一個「中國式」大騙局的始終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