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880(五):平凡之路

上篇回顧:梵高1880(四):基督!基督! - 藍天的小屋 - 知乎專欄

說到梵高在沉迷宗教之後,一度不可自拔。

1876年4月,梵高開始了他新的旅程。

之後的旅程是很新,但一點不像旅程。他始終在前進狀態上。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一日三餐能省就剩,常在林間覓食,又在田野里找尋吃飽的東西。

在這樣的旅途中,自然不會穿著多麼體面。蓬頭垢面,如喪考妣。加上梵高那耀眼的紅色頭髮。如赤發鬼一般在白天行走。他走過沙灘,踏過碼頭,翻過山崖,也走過峽谷。在夏日的酷暑里,他徒步走了50英里,除了後來在信中和提奧自嘲,他似乎也沒有和別人說過這段旅程。

當然也可能保羅高更知道。畢竟後來他對高更的情感彷彿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自己。一個自己渴望成為而沒有成為的那個人。

在之後的50英里之後,他為了看妹妹安娜,又繞行了30英里。之後從妹妹所在地韋林走了25英里來到了倫敦郊區的一個小鎮——艾爾沃思。

之後梵高就這麼在艾爾沃思和倫敦間每日反覆,拜訪老友,看看原來工作的地方,找找工作,順帶看看教堂。這100英里的洗禮讓他對宗教有了新的認識。畢竟餓的時候是他自己找吃的,冷的時候,也沒有人替他挨凍。他還是個虔誠的信徒,但他再也不瘋狂了。

後來的他對於宗教的信仰更多的是在於把自己的內心告訴被苦難折磨的人們。

好了,讓我們從頭說起吧,那是1876年的4月。

他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出發前找到的新工作,一所有24個男孩子的寄宿學校。

然而這一路苦行僧般,又或者說近乎自虐式的行走,更多的讓他思考過去的點點滴滴。與父母的矛盾,自我愛情的展望以及痛苦的徘徊,藝術上的欣賞,道德上的自我淬鍊等等等等。他看的書大多讓他聯想到自己的故事,從書中尋找希望以及自己經歷苦難的影子。

在他看來,人生就如同不同的道路。每一段旅途都有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在眾多的書中,梵高對《天路歷程》情有獨鍾。在書中,他彷彿看到自己精神上和基督的契合。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腳下的路,還有一路走來形形色色的人。

梵高第一次對人性展開了思考,在我看來,這對他日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把書中的人代入到生活中,想像著他們就是自己認識的人,自己再走進書中,重塑自己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希望的認識,對於未來的認識。

他在拉姆斯蓋特當教師的時候,24個10-14歲孩子的寄宿學校,對於他而言,是另外一個世界。他是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太陽。雖然他心裡知道註定要離開。

一切破敗的環境讓他後來的旅途中反覆聯想看過的書。尤其是住宿,飲食。

即便之後風餐露宿,每當想起那時候的光景,還是會笑一笑。不知道那裡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他和另外一個助教承擔起了這24個孩子的生活起居。飢腸轆轆是常有的事情。校長開辦學校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錢。不是從這24個孩子手裡,而是從政府那裡。政府為了滿足更多的教育需求,自然會施以援手。

之所以從那裡離開,除了各方面的環境以外,主要的導火索是梵高沒有領到之前來學校前就被承諾的薪水。吝嗇的校長甚至沒有給梵高發他的試用期工資。在他看來提供了食宿已經是對梵高最大的恩賜。所以,在1876年的6月,他正式離開。

而之後的路就如同我前面說的那樣,他踏上征途。

結合之前對於基督的理解,他迫切渴望把自己知道的帶給別人,讓別人和他一樣熱愛上帝,熱愛《聖經》。他熱衷於去人多的地方,覺得那裡的人們會懷揣更多的信仰。

為了這份信仰,在身體力行的踏上旅途之後,他的心也踏上了新的旅途。他不再是一個教師了,他渴望成為傳教士。或者介於牧師和傳教士之間的角色。

然而那時候的倫敦已經有各種各樣的神職人員。這起源於人們思想里認為社會上的問題不取決於物質文明的缺乏,而在於人們精神上的貧瘠。這是上帝的雨露播撒不夠啊!所以那時候的社會鼓勵人們充實「信仰」,從而從內心壓抑自己的「慾望」,充實自己的「精神」,避免因為思想上的「匱乏」而走上危害社會的道路。

但那時候的梵高真的是這麼想的。他那時候把傳教當作是一生的事業去做的。他沒有想到,慈善和宗教帶來的是大把大把現鈔資金湧向新教區以及最後的教會。

整個社會,不管男女老少,不管高低貴賤,如同吸了鴉片一樣,把那些「信仰」奉為圭皋。儘管如此,梵高依舊停留在想成為傳教士但是沒有成的路上。他作為一個外國人,企圖通過幫助和他一樣的外國人來立足。可如同之前在古庇爾上班一樣,總是想得很好卻做的很差,而且絲毫認識不到自己在處理事情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所以他又迷茫了。現實讓他不得不迷茫。活到這麼大,論失敗,梵高太成功了。

他開始為自己找理由開脫了,和父母以及提奧的信中多次暗示自己害怕被拒絕,所以這個工作不適合自己。

不錯,他爭取了,但是挫折讓梵高不斷的重新塑立自己的目標。

6月初,他在艾爾沃思;7月,他到了霍姆庭,由當上了老師。

就在梵高和父母通信說自己找到人生的新目標的時候,他爸多洛斯卻斷言,為時過早。

果然,沒多久,梵高又在信中大吐苦水。關於工作,關於生活,關於環境。

8月,一個好友妹妹的離世讓他倍感神秘感,在葬禮上,他感受到了那種神秘感,於是又立志成為一個牧師。對於他來說,梵高特別享受能給人帶來安慰的感覺。他希望通過他的所學來感悟那些在痛苦中的人們。

家庭教育讓他從小就內心火熱,外在環境再冷也沒有徹底冷過他的心。但是孤僻帶給梵高很多東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並且享受在孤獨的時候從憂愁里尋找快樂。

「憂愁好過任何歡笑」。

雖然當老師當得不開心,但經過葬禮的事情之後,他更願意和人交談了,希望能夠讓不開心的人變得開心,他還會自發的籌備一些《聖經》的課程,企圖把自己的所學告訴別人。

10月底,他踏進了講道壇,做了人生的第一次佈道,並把這一切牢記心中,在日後和提奧多次提及。

他這次佈道其實不怎麼樣。但在他自己眼裡,充滿激情的過程讓他沉浸其中。他被自己感動到了,卻沒有感動其他人。他很有心的跳過了晦澀難懂的內容,通過自己的解釋企圖讓在座的人都能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很可惜。並沒有。

他在之後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還是直面了失敗。其實現在想想,梵高的內心是很強大的,他雖然屢次受挫,卻總是能接受自己的失敗,並且為自己尋找更適合的目標,隨時調整自己的走向。在這點上,很多人的心態是不如他的。

從1874年到1876年這兩年,整體的也可以看做是一個旅程。骨子裡,梵高是戀家的,這是從小的家庭教育灌輸給他的信念。他渴望認知世界,但內心深處更渴望有一個安定的家。他將他看過的書,詩歌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並期望以此為根基來創造藝術。這對他日後的作品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這段兩年之旅,讓他清晰的認識到,無論是傳教士,還是牧師,他更願意去分享自己的內心來讓更多的人忘記憂愁。對他來講,藝術和宗教同樣具備安撫人心的作用。即便自己的生活已經無比失意,但他還是渴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更多的人。

12月,聖誕節前夜,他要回家了。想著回到了埃滕,那一刻,就像在外遠行的遊子終於找到心中停泊的港灣。他準備著用擁抱來迎接每一個給他微笑的人。

推薦閱讀:

雲中君·梵高
梵高1880(四):基督!基督!
如何評價電影《摯愛梵高,星空之謎》的劇情?
跟梵高、莫迪里阿尼等等藝術界知名窮光蛋相比,為什麼說米開朗基羅、馬薩喬等同時期的藝術家們生到了一個不差錢的好時代?

TAG:梵高 | 人物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