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教練是這樣打造球隊進攻體系的!

之前的文章我們說,即使是陣地進攻,球員按照教練戰術去完成進攻的比例占所有陣地進攻得分的比例只有40%--60%,再加上快攻得分、過渡階段得分以及二次進攻等情況,一場比賽下來,只有30.1%的比例球隊在打戰術(參考書籍:《NBA籃球訓練法》)。

這裡要說明的是:戰術對於一個球隊的進攻體系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對於比戰術更重要的元素我們卻常常忽略掉。這一元素是球員將自身的創造力、隨機應變能力與教練的戰術意圖相結合的唯一介面。它是保證像馬刺、勇士等球隊在陣地進攻中手段變化多端的基石。

那這一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翻看美國各層級籃球教練員的著作,我發現有這樣一個規律:在講解球隊具體的進攻戰術之前,這些教練都會把一樣東西事先告訴大家,而之後所有的進攻戰術打法都必須嚴格按照這一要素去執行。而在國內的籃球書籍中,你只會看到一個個具體的戰術跑位。

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一個教練執教哲學中的:進攻原則!(防守當中也有原則,但今天我們只討論進攻端)

(即使是個人的突破得分,也需要隊友掌握進攻中的間距原則來為突破隊員創造合理的空間與距離)

沒錯,在國外教練的進攻理念中,原則是首先要灌輸給球員的,戰術必須建立在原則的基礎上去完成的。

一般,一名教練員都有自己的進攻原則,進攻原則由具體的10多條小原則構成,隊員在進攻中要首先按照這些原則去打球,至於戰術則是建立在進攻原則之上的東西。

給大家舉個例子便於理解,在陣地進攻中多數教練都會提出這樣一條原則:當你將球傳出去後,請不要呆在原地不動。你可以選擇去給無球隊員掩護、去切入、去弧頂補位防快攻、去弱側補位。

再比如:在進攻中,當你接到球後,前2秒先不要運球(這裡講的是正常的有防守者的情況),你要先做三威脅的動作同時觀察隊友的切入與策應,2秒後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你看,第一條舉例的原則允許你在將球傳出去後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掩護、切入、補位)。而具體怎麼做,就需要你當時在場上的判斷能力了。

像這樣的原則一般有10個左右,針對不同的情況一名球員可以有多種選擇自己行為的機會。

這確實是國外教練員的高明之處,因為比賽中防守者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而傳統的戰術思想,反而將進攻者的行為嵌套在了一種固定化的模式當中。最可怕的是,傳統封建的戰術理念,會嚴重破壞隊員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籃球比賽恰恰是靈活多變的運動舞台。

優秀的教練員之所以創造出某些原則性概念,就是為了解決戰術的死板性與比賽的靈活性這一對矛盾而發明的。

你可以不要小瞧這10多條的原則,如果隊員平時不重複的進行模擬練習,在場上根本無法做出及時的反應(即使做出了反應,也很可能是錯誤的行為)。因為比賽的強度、速度都是極高的,你必須本能的做出調整。而如果你想本能的做出正確的調整,就必須將教練所教的原則內化於心。這就需要你場下反覆的練習與思考。

(具體的戰術布置一般用於:最後的決勝時刻、進攻受阻被迫暫停後的進攻、一次邊線球、底線球的配合進攻)

今天,正式把《NBA籃球訓練法》這本書介紹給大家,這本書的作者RonEkker擁有一套自己的進攻體系(Monk體系)。他先是把自己的進攻原則介紹給大家,然後再把具體的進攻戰術融入到進攻原則當中。

他的每一個具體的戰術布置,開始階段都是由後衛進行固定的一次傳球和跑位,但在這之後,他要求隊員們按照所教的原則去靈活的進行跑位與策應。這樣,他的每一個戰術其實都是不可提前預知的,因為教練自己都不知道隊員下一秒會做什麼,所以防守隊員更不會清楚該怎樣提前打破戰術布局。

這解釋了馬刺隊的陣地進攻為什麼層出不窮,因為他們的跑位、掩護、切入等不是提前固定好的,而是根據波波維奇平時告訴大家的進攻原則,再加上隊員自身對賽場環境的判斷力,這兩者共同決定了隊員的行為。所以它是靈活的、多變的。

建立在原則之上的戰術可以比作經濟學中的市場經濟,人們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僅僅遵循市場的規律,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利益最大化,從而讓整個社會(球隊)發揮最大的效用。

而建立在教練死板規定的戰術,更像是計劃經濟,一切必須按照事先規定好的去做,哪怕防守者已經調整了策略,改變了位置,你也必須按照平時練習的規定路線跑動。這樣必然帶來無謂的失誤。因為我們總以為,對方會按照我們假設的方式去防守。但這一定嗎?

面對場上複雜多變的局面,隊員如何本能的、合理的調整自己的行為,需要進攻原則的引導,而一個個具體的戰術是建立在一個個進攻原則之上的實施方案。這兩者的有效結合可以將球隊的進攻變化莫測、層出不窮。這才是一支球隊應該真正擁有的進攻體系!


推薦閱讀:

【譯文共賞】馬刺的籃球哲學(防守篇)
灰熊主帥下課詹姆斯鳴不平了 布拉特走的時候誰給他說過話?

TAG:篮球战术 | NBA | 篮球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