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安全感都去哪了?!|從邊緣人格障礙談起

安全感,這個詞我已經耳朵聽出繭了。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好像不給出現的問題標籤一個名字,這個架都沒法吵了。

於是「沒有安全感」這個概念便家喻戶曉,而且還挺時髦的,不然怎麼說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都沒有絲毫的猶豫呢?

我今天想換個思路聊安全感的問題,我們先把它放大,放大到變成一種很嚴重的心理障礙——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障礙的主要癥狀有:

  • 自我認同混亂

  • 努力避免被拋棄感

  • 全或無思維

  • 自殘行為

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因為除了上述癥狀,還有很多其它的伴隨癥狀

我摘出的前三個癥狀,我想沒有安全感的人大概都躺槍了——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我沒有主見,沒有辦法做決定」

「我好害怕Ta離開我,沒有Ta我可怎麼辦」

「Ta沒有秒回我的信息,是不是不愛我了」

其實呢,最後一個癥狀在很多人身上也多有體現,那就是「提分手」必殺技......

為了不讓對方離開自己而提出分手威脅,嚴格意義上講就是一種挺自虐的行為,沒有到自殘的程度,但是你仔細想一想,這性質可是一模一樣的。

電視里演的那些威脅對方跟自己分手就鬧自殺的,你看的時候覺得很可笑是吧?但是你用分手來實現一樣的目的的時候,別人看你也是有一樣可笑的感覺的。

現在我們大概會有這樣一個感覺了,就是其實心理障礙的毛病我們可能都會有,就是一個程度的區別。如果性質上有相似的地方,那我們就可以去借鑒邊緣人格障礙的致病原因來分析自己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下面這兩個原因:

基因遺傳

邊緣人格障礙在各大障礙中,遺傳概率的排名是第三,比焦慮和抑鬱的排名都要靠前。所以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同樣有安全感的問題,性格是不是也偏向脆弱和敏感。其實與其說是基因呢,不如說是一種模式的遺傳

在你小的時候,不諳世事,對很多人和事的應對都是從父母那裡學習而來的。所以他們的應對方式就會變成你模仿的對象,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自己的行為和人格特點。

如果是基於這個層面的話,那麼應對的方式可以考慮——

增強這個因果關係意識的同時,開始試圖重新建立人和事物的應對方式,把你觀察到的從父母那裡習得的反應模式進行調整和修改。

發展因素——與幼時主要照看者的關係

審視一下自己的童年,自己和父母(或者你是和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一塊長大的)之間的依賴關係是否和諧。

比如你怕黑的時候,父母是怎麼安慰你的;

你過生日的時候,父母是怎麼幫你慶祝的;

他們是不是總是來晚,不能按時接你放學,而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回家了;

你有想要的東西時,需不需要用條件交換來獲得,比如取得好成績;

你在學校受了委屈,父母是怎麼處理的......

如果你在回憶這些事情的時候,心裡慢慢苦澀起來,大概你的不安全感應該就找到源頭了。

如果不安全感的程度嚴重到在非親密關係中也非常明顯,那麼建議及時找諮詢師溝通,因為這個時候就需要好好把過去的和現在的事情深入探索一下了。

如果不安全感的程度只在親密關係中有所體現,也許自己嘗試一下認知療法會有一些幫助,因為畢竟你有其它的正常關係可以用來作為參考。這個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感興趣的可以閱讀一下:你曾經或正在讓吃醋/嫉妒毀掉你的戀情么? | 認知療法幫你克服幻想性嫉妒

最後還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想法是,在你們討論安全感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忽略對方客觀問題的存在?

談戀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所以即便你確實是比別人安全感稍微低一些,但總得有個觸發的事件吧?在你提升自己安全感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對於自己不安全感的自責有沒有間接完美化了對方的行為,也就是說,對方就是做出了違背你原則的事情。那這個就不是討論安全感問題的時候了,而是你要停下來好好看看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了

所以別老把沒有安全感掛嘴邊,沒有就趕緊解決,當你重複一件事情足夠多遍的時候,你會捨不得離開它。

每天一點心理學,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安慰記yes」。


推薦閱讀:

我不是在等你,是在等愛你的心死去
惡念的一步之遙
就算整個世界被大雨傾倒,我會給你懷抱 | 如何帶給愛的人更多「創傷後成長」

TAG:安全感 | 边缘型人格障碍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