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秦朝以前的時代,夏商周的朝代都是很長久的,秦朝以後的王朝基本上都不超過300年是為什麼?

商朝 600多年,周朝 800多年,但是秦朝後基本上那些朝代只有2一3百年。就像超過400年的只有 漢(東漢西漢)宋(南宋,北宋),中間還被切一半的

還有為什麼孫中山先生曾經說;「中國自草莽初開之世以至於今,可分為兩個時代。周以前為歷史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為歷史一退步時代」


文明的起源,幾乎都是部落制,然後聚合成國家演化成分封制,因為聚合的歷程里,很難徹底根除各種各樣的割據勢力,最終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妥協和博弈的過程。所以分封制是一個很優化的最終結果。它既保證了形成了一個較為合適規模的群體可以抵禦各種風險產生規模聚合效應,又保證了群體內的不同細分小群體的利益不受到太大的犧牲。

國家是什麼,國家就是一個群體的人每人犧牲一點用來交換公共產品的契約。但是國家機器又天然存在侵害個體的意向。每個人願意付出自己一年勞動的十分之一去集資修一個水渠,不代表每個人都願意為了修一個水渠把自己的生命獻上。

分封制的特徵就是一級對一級,互相存在制約與契約的關係。領主提供資源和整合,武士提供暴力,農民提供勞作,宗教人士提供信仰。國王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因為他沒有辦法直接調動底層的農民和各個領主的軍隊,每一個國王誕生的那一刻,就是生長在一群血統非常古老綿延的貴族之間。分封制的特點就是各個社會階層都高度固化,農民的兒子是農民,貴族的兒子是貴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與此相伴的是,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分配體系也是不斷博弈後較為合理的,國王沒有那麼富,貴族沒有那麼強,農民也不會那麼窮。

整個社會的壽命就因此極為漫長,因為這樣的社會不極端,任何大的工程或者危機,需要調動整個社會的資源的時候,都是較為困難的,權力的執行成本較高。

所以歐洲的貴族血統都非常漫長,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蠻族進入羅馬時期,基本沒有出現過農民大暴動剷除貴族取而代之的事情,孔子認可的周禮也是這樣的社會模式,整個社會高度穩定和諧。

但是,大一統王朝在中國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軌跡。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政治上,已經是現代國家的樣子了,專業的官僚機構,統一的中央政府,權力集中在皇帝和中央手上,各地的官員都是中央委派,權力是發散和等級制的。

這樣的政體,特點就是效率極高,調配資源的能力非常強。這是秦能在春秋戰國的競爭中笑到最後的原因,百家爭鳴,有發展經濟貿易的,有發展工商業的,有各種各樣強國的方式,唯獨秦是把戰爭放在第一位的,一切以高效調配資源服務戰爭為宗旨,無條件服從最高領袖,一個國家只有一個聲音,一聲令下全系統的人無條件立即執行。

這樣的模式,當然很容易讓其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但是當所有的對手都被打敗了,不受控制的國家機器就會掉轉頭來吃自己了。所以又是修長城,又是修宮殿,又是修陵墓,又是修水渠,又是打戰。無休無止的榨取民力。秦一下子就翻車了。

之後的王朝,融合了儒教的陰柔的社會控制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但是中央權威和官僚系統無止境榨取民力的動機依然無法約束,所以必然存在著一個周期,當底層被壓榨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會出現大暴動,把這一個王朝的中央徹底毀滅,皇族徹底屠戮,推倒重來。


秦以後是實實在在的在治理整片漢地。夏朝的版圖面積沒超過一個省,商朝的大概三個省,而且還只是這個範圍里的方國聯盟老大,邦國小弟給進點貢不打你就是了。周王能強點,相當於董事長,把天下的產權壟斷了,派諸侯就國拓荒驅蠻,建立了很多子公司。但實際經營權依然是子公司的,最後還把周王的股權稀釋沒了,成了沒分紅的名譽董事長。商朝所謂的六百年,周朝所謂八百年,是族群共主身份延續六百年。

而秦以後的三百年,是實打實統治每寸土地,每個庶民的三百年。所以在交通技術沒有迭代,僅是原始森林變平地田野,道路系統比先秦發達一些,依然會有嚴重的管理條件制約。所以後世沒有超過300年的,漢朝中間斷了是換了股東,重建經營體系和銷售渠道,憑血緣借殼上市,實際上也是兩個朝代。

先秦時代,是貴族時代,上到天子,下到官員,都是世卿世祿。所以那時候當兵也得是貴族啊,因為都是為自家的利益在爭戰。

漢到中唐,是門閥時代。從士族到郡望,也是高門才能做高官。所以我們翻看唐朝那些功勛人物,一般祖上十幾代都經常出名人,因為他們是門閥。因此那時選官制度通常是更適用於劃分門第的薦舉形式,而不是加強流動的科考形式。地方吏也是地方官招募,地方官也多是地方名門望族擔任。實際上就是面對底層的考試選拔,也就是科舉制,那時還沒有階級基礎而已,而不是說古代人連做官要考試這種簡單的方法都想不到。

唐宋開始,門閥社會徹底瓦解,縉紳社會形成。門閥時代是望族才能做官,縉紳時代是做官才能形成望族。有科舉制這麼一個明明閾值很高,可又消耗士林望族趨之若鶩,地方性的鄉紳地主望族就洗牌非常快,很難出現地方盤根錯節幾十代人,中央對地方管控乏力的問題了。實際上,科舉制就是一個代價很小,作用很大的官僚渠道槓桿。於是唐朝以後,除了民族分裂,統一一般就是常態。唐宋明清都達到三百年左右。

宏觀來說,中央對基層的控制力,說到底是一個管理問題,有一個管理失效的概率分布。而這個時間峰值,基本就在三百年了。微觀上說,國家的行政體系從開國起就會越來越冗厄臃腫,行政體系會僵化,入仕渠道會板結化。中央集權能力就越來越差。政權通常是自己弱了,別人才能把它滅亡。大概就是族秦者秦也,滅六國者六國也的道理。當然,秦隋比較奇葩,他們是集權能力最強時,玩的太大,玩脫了。


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發展,體現在社會政治層面就是組織性。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從遠古傳說時代的氏族、部族政治發展到有據可考的上古分封建制,然後進入集權的中古時代,文明不斷發展,人類活動疆域不斷擴大,相互間接觸越來越頻繁,必須分清敵我朋友、保護自己。因而,人類的組織層級逐步擴大,組織性也越來越強,從同一氏族到氏族聯合形成的部族(炎黃部落),再到部族聯盟性質國家(商周,組織方式是分封附庸部落各有其地盤)。

到了春秋戰國,分封建制制度崩潰,征伐不休之後跨越了部落國家的局限,進入了集權力於一家一姓的中古時代,組織體系為之一變(郡縣制,帝皇權威直達基層),隨即陷入了漫長的停滯,始終在帝制中打轉,直到近代文明發展使得更先進的民族國家組織方式成為可能。

組織性隨著文明進步的發展,意味著國家對疆域內的資源有了更強的動員能力,能直接組織治下子民發動大規模行動應對天災和外患,也意味著這些子民被更深地控制、盤剝,帝力何有於我哉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而相應的,天下動蕩時反抗者也能更有效組織起力量、威力更大。這就是組織不發達時代國祚更長久的原因。

孫中山雖是偉人,但並非歷史學者,他的說法並非定論。

謝邀。

以上。


孫中山瞎說的唄,三個歷史分界點,秦,隋,民國。先秦共主政治體系無法滿足維持社會生產發展,打了幾百年最後商鞅找到了最合適的政治體系來滿足進步的生產關係,隋唐瓦解了門閥經濟,解決了人才通道,其實到了宋中國的政治體系就應該重新洗牌了,宋的滅亡應該出現現代文明國家體系框架(民國)來滿足生產關係的進步,然而蒙,金的外部力量導致了革新的中斷。題主提出了為什麼商周那麼長而秦後那麼短,簡單點說就是社會生產力上去了,經濟周期變短。先秦是分封制,也就是王與國家的關係,整個社會是以王為單位的,經濟活動受限所以需要集權,集權後經濟活動範圍的擴大為生產力進步交易提供了條件。秦以後是郡縣與國家的關係,整個社會是以地方為單位。門閥阻礙了生產關係的再進步,也就是阻礙了分工的再細化。隋唐瓦解門閥出現科舉,科舉讓社會關係變成了以小地主為單位的體系。說到這裡是不是發現了一點有趣的事情。整個社會構架在瘦身,最早的王這種大地主,再到後面的門閥中地主,到科舉的小地主,那麼下一個階段就應該是以工廠為單位的社會關係,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出現,再到下一個階段是以單個人為單位的共產主義。中古社會的經濟周期是二百年左右,到了資本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經濟周期也提高到幾十年,到現在已經縮短到十來年,西方資本主義的誕生,你看一戰和二戰的相隔時間,如果在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的話,那麼經濟周期會拉長,應該是在一百年左右,一二戰相隔時間短還有個原因就是西方沒經歷秦,隋,直接跳躍到了宋以後,所以西方國家的發展被現在的中國甩了幾條街。他們在制度上是不完善的,沒有傳承的。


因為夏商周不過是酋邦或者城邦聯盟,而秦漢唐宋是大一統帝國。如果你從秦為西周放馬當附庸算起,他壽命也長的很


用物理的話來說,就是文火和烈火的區別,分封制就像文火,燒的慢,發展也慢,烈火則要快的多,但新陳代謝也快


恰恰就是因為中央集權制

始皇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極大的調動了國家各部分的力量。國家更加強盛,政府對平民的干預也越大。皇帝或政府各部的昏庸與賢明也就會被無限放大。

周以前改朝換代也都是部落之間相互傾軋。人民既沒有法儒道之類的思想,也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覺悟,當然不會想著造反。

個人愚見


生產力低下,內無折騰的本錢,外無強力的敵國,故能久遠而常年無事,最大的威脅反而是自然災害


夏商是部族政治,秦漢以後是王權政治。周是兩種形態之間的轉換期。


推薦閱讀: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如何看待武漢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為什麼姓張的人別人問貴姓,不能回答免貴姓張,只能回答我姓張?
自從上知乎以來,你的哪些觀點、觀念(三觀)、知識(常識)發生扭轉了?

TAG:中國歷史 | 社會人文 | 歷史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