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已遠 後灘之後

寫在前面

2010年因為上海世博會的舉辦,註定是光輝的一年,那一年數以萬計的人類湧向世博園——那片位於浦東、曾經的荒蕪地帶。我們是世界上最擅長盛會的國度,果然從建設和管理都沒有讓世界失望,那一年,是上海在本世紀初就趕上的黃金時代。

而就在2010年,土人景觀也收穫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三個項目同時獲得ASLA大獎——那個被國人捧為「景觀設計界奧斯卡」的大獎。從中山岐江公園的「場所精神」讓土人景觀得到同行廣泛關注、從台州「反規劃」研究實踐成果收穫了學術高度、從黃岩永寧濕地公園樹立「生態」設計的大旗,這一系列的成功與積累讓這個團隊在2010年收穫了無以複製的榮譽,而站在榮譽最高點的,是世博後灘濕地公園——2010年唯一的ASLA綜合設計類傑出獎。

這些話,是對世博會、和後灘濕地公園的褒獎。

而6年過去了,6年不多,很好奇曾經那些輝煌的建築、場地、空間如今變作何物?

世博淺體驗

來到上海三個月,這個傲嬌的城市用梅雨、高溫、颱風分別迎接了我,好在颱風帶來了涼爽和陰鬱,讓我可以再次踏訪曾經擁擠著排隊進入的那片場地。

如果坐公共交通到達的話,如今世博園位於浦東的範圍主要是西到後灘站、東到中華藝術宮、南至耀華路,北至江邊這樣片範圍。浦西的世博展區一部分被改造成了美術館、住宅、辦公樓,另一部分濱江的區域被西岸集團開發成了徐匯濱江綠地(也是下次想去考察的目的地)。

為了能夠盡量全面的感受世博園現在的面貌,我選擇從耀華路地鐵站出站,出站後的景象令我失望而驚訝。

出站後目之所及的都是圍牆,圍牆,場館拆除後的土地全都被「圈起來」,作為日後開發使用。

出站後目之所及的都是圍牆,圍牆,場館拆除後的土地全都被「圈起來」,作為日後開發使用。

本來對這裡公共空間、保留場館的期待一掃而空。世博會建設的速度毋庸置疑,而荒廢的速度也讓人驚訝。或許不算荒廢,只是暫時的「失落吧」。中國館毫無疑問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標誌性建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排隊進入。高大上的建築與醒目的紅色宣誓著自己的的地位和與人的距離,在藍天下時刻提醒著來訪者:我的莊重、我的厚重。

巨大的場館(中華文化宮)超出了人能感知的尺度,周圍空間因缺少有效界定而顯得十分消極,如同高層下巨大的停車場、荒漠中被遺棄的巨型人類遺迹,充滿魔幻色彩。

如同金字塔一樣的豐碑建築

世博軸在展會期間就是主要的景觀軸線,現在全部用來商業開發,裡邊置入了奢侈品店、時裝店和各種高檔餐廳,恰逢周末也人氣不多。非常強烈的軸線、高大的、紅色的、文化符號的。這些設計基因與元素將在政府主導的項目中重複出現。

在中國,對於本來屬於公眾的公共空間,好像除了做商業開發,都沒有其他的出路了。被各種圍牆和保安繞來繞去後,大概走了一小時才走到了可以進入的公園——與後灘公園相鄰的世博公園北圈起來了,在進行一個旅遊節相關的活動。

在展會期間全部暢通的開放空間如今被圈成一塊塊獨立的場地,宣告這對市民的隔離與不友好,步行半小時,幾乎沒有可以停留和觀賞的空間,牆,牆,牆

後灘公園

世博公園和後灘公園的界限是模糊的,兩者的路徑也聯繫在一起,世博公園位於下游,承接後灘公園凈化的水系。而由於後灘公園的凈化系統完全依賴於電泵,似乎是運轉成本的原因,在我所看到的時候並沒有運轉。整個公園的水質狀況很不穩定。本來在設計中承諾的凈化效果完全失效了。在後灘公園末端本來應該呈現出三類水的效果,實地的氣味和渾濁度感覺很差。

位於凈化末端的水面,金魚藻懸浮其中,與水體一起發酵出不愉悅的味道

後灘公園的設計邏輯是簡單的而直接的,或者說線形、濱水空間的設計套路在這裡依然適用。結構上主要重複三點:

  • 1,分段設計節點,並用路徑進行串聯;

  • 2,豎向高差通過分層設計,結合坡道、台階進行溝通;

  • 3,濱水層次重點設計濱水空間、棧道;

層次分明的豎向空間設計

局部放大的節點空間,並通過路徑鏈接

化解高差,銜接上下級路徑的台階

連續的濱水界面

從現場觀察來看,毫無疑問這個公園在這個季節是收到歡迎的。這樣的歡迎有若干因素,一是這個公園的植物十分適合夏秋季節觀賞:土人景觀設計中常用的大片、塊面式的種植模式在植物旺盛的時期是極具視覺效果的,此時蘆葦、狼尾草的群體相貌非常好,空間感受強烈;二是恰逢周末,許多家庭、親友團體都是驅車而來,他們攜帶帳篷、食物、遊戲工具,在這裡長久停留;三是區位原因,這裡幾乎是這附近最大的公園了。

植物與場地

從空間設計來看,整個特設計非常具有整體感,或者說若干元素重複利用貫穿始終:棧橋、石擋牆、台地、紅色的線條、銹鋼板、狼尾草與濕地植物、散播的菊科草花——這些幾乎成了土人標誌性的手法元素。他們隱喻著:農耕景觀、工業景觀、城市景觀、自然景觀,反映著首席設計師俞孔堅對景觀的認知體系與傳達體系——景觀設計師的設計作品體現著設計師的自然觀,既包括著他的生活與學習心得,也包括他自己從自然觀察中的總結與收穫。

紅的色線條

反應工業文明的銹鋼板構築物

翻看2010年的ASLA評委會之於後灘公園的評語如下:

「This is very powerful. It is done and anybody can go and see it.It』s full of the right messages of our profession. The scope is exquisite. Thepresentation is excellent. Shanghai never has a blue sky, and recognizing thiskind of sustainable project in that context is important.」

—2010 Professional Awards Jury

「這是個強有力的設計…任何人都應該去看看。這個作品傳遞出我們專業的所有正確的信息……」

的確,2010年的這個作品,無論日後帶來的是批判還是褒獎,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完整、全面的作品。

面對一片工業濱水廢棄地,試想能有多少種設計的思考呢:

  • 保留原場地地特色構築物,通過適當的改造體現場地文脈;

  • 運用空間手法反應場地的歷史;

  • 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土地及水的改良和恢復;

  • 生物棲息地;

  • 提供公共開放空間,創造活動場所;

  • 通過坡道、台地等化解高差;

  • 化解工程化的水利設施,提高場地的濱水特性;

這些常見的設計素質與思路被這個設計在多方面貫徹。你可以批評或者評價他的手法,可是你卻沒法說他思考的方向錯誤。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去百度一下後灘濕地公園的方案文本,裡邊的設計邏輯展示和設計策略構建,幾乎教科書式的反映了當代景觀設計的諸多實踐理論。

(經過設計的)自然風景與鄉土景觀,nature landscape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

在實際觀察中也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細節,這些細節超脫於設計之外,又反饋於設計之中。

  1. 相同尺度和串聯方式的空間,有樹蔭的使用率極高,無樹蔭的使用率基本為0

  2. 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水邊

  3. 狼尾草、水杉林、紅飄帶,畫面很美不是么?可是無人問津。原因可能是這裡出現了高差,使用者討厭高差

  4. 空間感與空間使用效率息息相關,空間感的重要形成因素在於適當的圍合和場地內的設施

  5. 和幾個普通的使用者聊天,普通人對於植物的品種和細節不敏感,對塊面關係感受強烈,這一點設計師抓的很准

利用率較低的紅飄帶。分析原因有高差、不連續、遮蔽差等因素

一處受歡迎的濱水空間

原意停留的空間

作為曾經世博會的一個區域,同時也是當時的城市實踐展示區的一個部分,後灘公園承載著一定的展示作用。這是它呈現出今天這樣的景觀面貌的原因之一。組織者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同時向世界展示出上海對於可持續景觀、對於鄉土記憶、場地文脈的關注——這些專業的美好價值觀在這裡被放大和體現。

隱喻著工業文明的鋼板構築物

後灘公園的建造為土人帶來了很多榮譽,讓這個團隊的設計理念獲得了大量的認同,我們可以在各種媒體上看到他們層出不斷的項目和獲獎項目。俞孔堅的「大腳」在中國大地上遍地留下「腳印」,好壞褒貶引論很多,無心捲入。而我看待他的作品的時候,卻總是會聯想起一些畫面:那個走在傳統中國鄉村小路上的貧窮少年,那個經歷了文化革命洪流的激進青年,那個在同輩師友放鬆歡樂,而自己依然選擇一燈、一書的青年學者,那個面對所有評價而獨自微笑的紅衣教授。

我始終相信所有的事情的核心在於人,他的作品,他看待與對待世界的方式,來源於他的人生經歷。

你怎樣看待世界,你將怎樣完成作品。只是不要否認了一種風格的局限性,讓自己走上另一條局限的道路。世界上本來沒什麼「非黑即白」,美與理智也從未矛盾。

在作品中探討人與自然

我始終堅信設計的「去風格化」,去風格化不是無風格化,而是通過場地自己的氣質與特點體現作品的風格。風格本身無關符號、語言,而在於空間氣質和使用者,好的設計將專註於不同場地的氣場、專註於美的空間、專註於用戶。這樣也是我欣賞土人團隊的岐江公園、都江堰廣場的原因,而如果將思想成果化為固定的符號和手法,進行廣泛的推廣和複製的話,便偏離了設計的本題。

在後灘公園的行走過程中,我偶爾為眼前景色的一致性而感到乏味,也因為不愉悅的水體氣味感到失落,但是我依然感動於那些使用者的豐富性:

  • 小正太假裝哭哭啼啼,想讓媽媽抱他起來,去摘一片樹葉;

  • 默默無言的夫妻,坐在公園邊界的岩石上,女士抓拍著江風,丈夫默默抽著捲煙,望著陸家嘴高大的建築;

  • 膚色不同但是交流快樂的朋友們在樹下廣場上野餐,水聲、笑聲散漫空間;

  • 一群媽媽領著一隊小朋友排列整齊的走在紅飄帶上,他們在認識著兩側的植物;

  • 身姿漸老的情侶手挽手走過樹林和草地,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是他們最好的伴奏;

  • ……

這些是畫面,是不需要刻意訓練也可以感受到的風景,這些也是私密、公共、林蔭、濱水、等等各種空間型式。

活動與場所,往往比設計本身更加迷人。


推薦閱讀:

建築設計中期Diagram,如何系統表達「空間」演變與「形態」分類?

TAG:景观设计 | 风景园林 | 城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