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服裝品牌如何實現品牌升級?|峰瑞報告(九)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峰瑞資本」(微信號:freesvc),授權知乎發布,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麥肯錫 2016 年發布的消費者報告指出:中國消費者正在成為一股影響世界的力量。在訪談了中國 44 個城市的 1 萬名 18-65 歲的消費者之後,他們發現中國消費者對於把錢花在哪兒非常挑剔,依靠低價獲得快速增長的市場將逐漸走向盡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於那些可以使生活變得 「更好一點」 的個性化商品產生興趣,這種品質訴求的覺醒會帶動新一波消費品牌的誕生。

峰瑞資本認為,消費品領域的投資機會主要在於品類升級和品牌升級。在上一期的峰瑞報告《抹茶產業里會出現下一個星巴克嗎?》中,我們以抹茶為例分享了峰瑞資本對品類升級的看法。運動服裝是個成熟品類,在消費升級趨勢下,現有品牌面臨著定位固化、同質化等挑戰,新品牌也有崛起的機會。

美國體育市場長達 200 年的發展變遷證明,伴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新需求,成熟的體育服裝行業一直有重新洗牌的可能——創辦於 1970 年之後的新興美國體育用品品牌 Nike、Under Amour、Skechers、Lululemon,曾經突破老牌鐵三角 Adidas、Puma、Tiger 的統治,爭得自己的市場地位。

從 1970 年開始,美國人均 GDP 超過 5000 美元,開始進入文體休閑娛樂支出長達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期。 同一時期,慢跑風靡美國,並迅速帶動跑鞋等運動消費品的銷量。與之相對應的,2011 年中國人均 GDP 達到 5000 美元,跑步健身成為潮流,體育用品的消費能力和意願都在不斷提升。這意味著運動服裝行業迎來了新機會。峰瑞資本認為,市場定位明確、產品差異化顯著、垂直細分、場景化的運動服裝品牌有機會在這輪角逐中勝出

運動服裝如何實現品牌升級?

文 / 王曉今( xiaojin@freesvc.com )

整理 / 咸金彤

過去十年,中國消費者發生了哪些變化?

消費品類:逐漸從大眾產品向高端產品升級

消費方式:電商滲透率越來越高,線下和線上渠道的用戶滿意度差距正在縮小

消費趨勢:

  • 品牌忠誠度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只關注少數與自己契合的品牌;

  • 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飲食健康,積极參与體育健身,併購買運動產品;

  • 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需求崛起;

  • 出境游更為普及:2015 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突破 7000 萬,平均每人 1.5 次。

體育用品是持續增長的千億級市場

?體育產業未來 5-10 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 年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約 4000 億,按照規劃則年複合增速將達 28.7%。預計到 2016-2020 年,體育產業的增長空間為 2.6 萬億,年複合增速達到 49.62%。2020 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 3 萬億元,占 GDP 比重將達 1.0%。在 2025 年,全國 31 個省(區、市)體育產業規模的目標值合計將超過 7 萬億元,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則年複合增速將達到 33.14%。

?體育用品是持續增長的千億級市場

Euromonitor(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中國運動用品的行業規模接近 1500 億,預計到 2019 年達到 1800 億,2014-2019 年的 GAGR(Gross Annual Growth Rate 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5% 左右,到 2019 年,運動服與運動鞋兩個品類的市場規模預計分別為 1032 億與 196 億。

?運動人群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都在提升

2015 年,我國人均 GDP 已經接近 8000 美元,體育用品的消費能力和意願都在不斷提升。尼爾森發布《 2015 中國體育人群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體育人群與非體育人群相比,具有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特點,家庭月收入達到 10699 元,比非體育人群高出 36 個百分點。

?專業化運動裝備的需求在增長

New Balance 總經理張鴻文曾表示:「國外的經驗表明,當人均 GDP 超過 1.5 萬美元的時候,慢跑就會流行起來。」 New Balance 趕上了中國的跑步風潮,從 2012 年到 2014 年,這個美國品牌在中國內地的年銷售額達到 3 位數的增長,在華門店數量也從 2011 年的 301 家,增長到 2014 年的 1600 多家。近幾年,參與運動健身的人數增多,人們對運動裝備的需求也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

?運動服裝仍處於成長期

2015 年,我國服裝市場已達 2 萬億規模,相對於戶外、家紡、商務休閑等處於成長初期的行業,以及正裝、女鞋等處於成熟期的行業,我國運動服裝仍處於成長期。新興細分市場機會明確,比如慢跑、球類、戶外等細分領域。此外,女性健康運動意識覺醒,顯現出一定的市場潛力。

過去 200 年,美國運動品市場發生過什麼?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消費市場,經歷了長達 200 年的體育產業變遷。這對走過了 2012 年運動品牌行業寒冬開始重新洗牌的中國市場,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體育產業起源於歐洲。美國人在歐洲體育產業的基礎上,通過產品研發、技術創新,以及全球產業鏈分包模式,將優勢資源集中在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上,逐步樹立起全球領先地位。1811 年,美國誕生國內第一家運動用品企業:泰勒公司。到了 19 世紀中後期,美國成為勞動密集的世界製鞋工廠。目前美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 900 多億美元。

美國體育產業崛起的時間是 20 世紀 70 年代。從1970 年開始,美國人均 GDP 超過 5000 美元,開始進入在文體休閑娛樂支出方面長達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期,每年的增速在 10-15%。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的中產階級隊伍逐步擴大,他們渴望更具品質、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慢跑逐漸風靡美國,從而迅速帶動跑鞋等運動消費品的銷量。

到 70 年代末,參與慢跑的人數達到 2500-3000 萬,占當時美國人口比例的 15%。同時,馬拉松賽事逐步增多,參與馬拉松的群眾規模迅速擴大。體育運動滲透到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使得美國體育產業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與此相對應的是:在 2011年,中國人均 GDP 達到 5000 美元,國內跑步健身潮正在興起。

在 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美國市場上的運動鞋主要服務於專業田徑運動,海外品牌佔據 60% 以上的份額,其中 Adidas、Puma、Tiger 佔據鐵三角的統治地位。Adidas 當時是全球運動鞋霸主,年銷售額近 10 億美元。而 1970 年代以後出現的大眾化運動趨勢卻被 Adidas 等高端品牌商忽視。

與 Adidas 相反的是成立於 1972 年的 Nike。基於對當時運動市場趨勢的準確判斷,Nike 推出適合大眾群體的跑步鞋。1980 年,Nike 跑步鞋銷售額達到 1 億美元,市場份額已達 50%,並於當年成功上市。

▲ 消費者對運動裝備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專業化。

儘管 Adidas、Nike 等大眾運動品牌已經奠定了在美國的巨頭地位,仍然需要面對近 20 年來北美運動用品市場的劇烈變化。1996 年,Under Armour 以緊身衣為突破口進軍美國運動用品市場,2015 年,Under Armour 已經超過 Adidas 成為美國本土第二大運動品牌。Skechers 成立於 1992 年,最早僅為生產男士工裝靴的小品牌,1999 年上市,目前已是美國第二大鞋類品牌。成立於 1998 年的 Lululemon 所生產的瑜伽服頗受女性消費者喜愛,並逐步成為北美地區最大的瑜伽服製造商。截至 2014 年,Lululemon 銷售收入近 20 億美元。

案例分析 1:Under Armour

Under Armour 在美國市場起步較晚,成立於 1996 年,最初僅生產適合專業運動員的高性能緊身運動衣。截至 2014 年,Under Armour 的銷售收入達到 30.8 億美元,凈利潤 2.1 億美元。從 2005 年上市至今,收入和凈利潤 GAGR (複合年均增長率)都在 30% 上下。2015 年,Under Armour 超過 Adidas 成為美國本土第二大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的創辦人 Kevin Plank 曾是美國馬里蘭大學橄欖球隊的隊長,他很不滿意棉質衣服在訓練過程中的吸汗表現,市面上也找不到符合速干需求的訓練衣。這激發他開始尋找一種能夠快速吸汗、排汗的服裝材料,並最終創立一家能增強運動員表現的體育用品品牌。隨後,Under Armour 研製的緊身衣產品因為其貼身面料的舒適度與透氣性,傳遍了國家橄欖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簡稱 NFL)。緊接著,Under Armour 又研發出專為橄欖球運動員定製的球場釘鞋。

▲ 吸汗、排汗性能高的緊身衣,幫助 Under Armour 形成競爭壁壘。

Under Armour 的主打產品是緊身運動服。2014 年,緊身運動服在 Under Armour 的收入佔比高達 74%,佔據美國功能性運動服市場 80% 的份額,其中跑步類緊身運動服的銷售表現最為突出。Under Armour 產品以吸汗滌綸為材料,做出了差異化的產品,成為其他品牌效仿的對象。此外,Under Armour 的運動產品逐步向運動鞋、太陽眼鏡等運動裝備拓展。

在布局互聯網科技應用方面,Under Armour 同樣走在其他運動品牌前面。2013 年,Under Armour 收購健身應用軟體 MapMyFitness。2015 年,Under Armour 又收購健康與營養追蹤應用 My Fitness Pal 和社交運動追蹤軟體 Endomondo,並以此切入在線健康社區和可穿戴領域。目前,Under Armour 已推出與 Nike+ 對標的用戶平台 Under Armour Record,打造數字化運動平台。

Under Armour 能夠在被幾大巨頭瓜分完畢的美國市場迅速崛起,並獲得持續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找到小的突破口,建立在細分市場的壁壘

    Under Armour 依靠運動緊身衣和橄欖球護具起家,先佔領了份額較小的細分市場。這類細分市場有很高的技術壁壘,產品線太長、且覆蓋過多運動種類的 Adidas 和 Nike 難以撼動。

  • 專業化的市場定位

    Under Armour 以其最主要的產品緊身衣為核心,確定了兩類主要客戶群體:專業運動員和勤奮練習的專業級用戶。核心用戶群的確立幫助 Under Armour 向更廣闊的用戶群拓展:大眾用戶內心也有成為專業級用戶的渴望,因而容易被比自己更專業的運動者的推薦所影響。

  • 藉助明星效應和口碑傳播積累忠實用戶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體育強國,除了重視專業訓練,也在意運動產品的技術功能對運動員發揮的影響。以 Under Armour 生物量測緊身衫為例,它能夠監測並且即時傳送運動員心跳、引力等數據,讓專家進行數據分析。憑藉完美的高科技性能,Under Armour 長期受到眾多體育明星的追捧,游泳名將菲爾普斯、NBA 球星庫里均是其品牌代言人。

    憑藉強大的明星影響力,Under Armour 進一步將產品滲透至其他目標消費群體,並在美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擴大影響力。另外,健身房也成為 Under Armour 產品覆蓋率極高的場所,憑藉口碑效應,其用戶規模不斷擴大。

峰瑞觀點(freesvc)

  • 後發品牌的機會在於找到小的突破點,建立在細分市場的壁壘。

  • 利用品牌專業度和行業資源,保持產品研發能力,藉助明星效應推廣產品,積累口碑。

案例分析 2:Lululemon

Lululemon 成立於 1998 年,2000 年在溫哥華開設第一家門店。在運動休閑的流行浪潮下,Lululemon 的瑜伽服頗受女性消費者喜愛,並逐步成為北美地區最大的瑜伽服製造商。截至 2014 年,Lululemon 銷售收入近 20 億美元,過去 10 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 40%。

在渠道方面,截至 2014 年,Lululemon 擁有直營門店 302 家,在過去幾年,以每年新增 40-50 家門店的速度保持擴張。公司收入結構中,來自直營渠道的收入佔比為 75%,另外通過電話、郵件、官網等直接營銷的收入佔比 18%,經銷/批發收入佔比 7%。

Lululemon 早年的快速興起與 21 世紀初的瑜伽運動潮有關。2008 年,美國練習瑜伽的人群有 1400 萬人,相比 2000 年數量增長 136%。在加拿大,瑜伽館的數量一度超過健身房。Lululemon 成為 「運動休閑」 產業興起的受益者。但隨著跑步等戶外運動重新回歸主流,瑜伽熱潮逐步退卻。2013 年,瑜伽運動參與度同比僅增長 4.5%,但與此相比,瑜伽服銷量卻增長 45%。在運動休閑的新趨勢下,越來越多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瑜伽服,但並不一定參與瑜伽運動。

▲ 運動休閑趨勢下,瑜伽服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穿著。

從 Lululemon 的發展歷程看,它的成功之處可歸結為兩個方面:

  • 專註於瑜伽服這一垂直細分市場

    通過舉辦各種免費瑜珈、普拉緹以及 SALSA 舞蹈練習班,普及健康運動的理念與方法,在短時間內獲得眾多女性擁躉;

  • 它是過去 10 年美國服裝市場最大的時尚創新者之一

    貼身、舒適、有型、顯瘦是其產品最為出眾的特點。產品的應用場景豐富:瑜伽、健身、日常生活中均可使用,市場定位獨特、精準。

峰瑞觀點(freesvc)

  • 運動品牌要抓住運動休閑興起的趨勢,打造應用場景更為豐富的產品:既能在運動鍛煉中穿著,也能成為日常搭配的潮流單品。

  • 消費者厭倦了同質化,需求更為細分。抓住垂直人群的需求之後,能夠填補市場空白。

  • Lululemon 的發展也有經驗教訓:用戶群體較為單一,向男性用戶市場拓展的效果不理想。

中國運動品現狀:寒冬之後正在進行新一輪洗牌

自 1990 年至今,國內先後出現大量運動品牌。據統計,運動行業頂峰時品牌數量曾超過 4000 家,品牌影響力和規模參差不齊。經過 2008 年前後的資本市場上市熱潮,逐步樹立包括安踏、李寧、361°、特步、匹克等幾大運動品牌的領先地位。部分缺乏品牌競爭力及終端掌控能力的中小品牌逐步淡出市場,例如雙星、鄧亞萍、金萊克、鱷萊特等品牌。

2008 年奧運會前後,本土品牌(安踏、李寧、匹克、361°、特步)登陸資本市場,品牌影響力達到頂峰。由於運動品滲透率快速提升,需求動力日趨下降,行業供需狀況失衡,我國的運動用品市場從 2012 年開始步入寒冬,大範圍關閉門店、去庫存成為行業常態,安踏、李寧、特步等本土品牌都出現門店數量大幅萎縮和業績下滑的經營困境。

2011-2012 年成為運動品牌新一輪洗牌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內運動用品市場主要分為高端和中低端兩個部分,高端市場由 Nike、Adidas 牢牢佔據,以高品質、高價位為典型特徵;本土運動品牌佔領中低端市場,深耕二三線乃至更小的城市,走大眾化、低價位的路線。到了2012 年前後,國內運動行業品牌進入調整期,為部分國際品牌的發展提供了突破口。New Balance、Skechers、Asics 等國際品牌憑藉功能性和更時尚個性化的產品,迅速征服了一二線的年輕消費群體。

對我國運動服裝市場的判斷

健身 時尚 運動 教學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o0328x9rev0.html

▲ 中國新興運動服裝品牌 Particle Fever 為新品——運動 Bra 拍了一支鬼畜 MV。

  • 中高端市場中,New Balance、Asics、Skechers 等品牌近年表現突出,Nike、Adidas 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渠道擴張是它們增長的重要引擎,Nike、Adidas 等通過大量開設工廠店清理庫存的方式進入三四線城市。

  • 大眾市場中,安踏超越李寧成為本土運動第一品牌。近兩年,李寧、匹克、特步、361°、中國動向等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收縮。安踏通過簽約孔令輝、投放央視廣告實現品牌的大規模曝光,花費千萬建成國內首個高科技運動科學實驗室加速產品研發,與 CBA、NBA、奧委會等機構合作促進品牌升級,率先完成從品牌批發到品牌零售的轉型。

  • 消費者的運動生活方式隨消費升級發生顯著變化,並向成熟體育市場邁進。典型特徵是,對功能性為主的專業運動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更加註重產品品質,以及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這激發了本土品牌進行產品創新。過去各大運動品牌主打休閑化路線,差異並不明顯,品牌同質化是成熟運動用品面臨的主要挑戰。

峰瑞觀點(freesvc)

運動品牌投資小結:

  • 消費者逐步養成健身習慣,運動裝備的需求持續增長;

  • 消費品公司要把控好兩個關鍵點:供應鏈渠道

  • 當運動市場進入消費升級階段,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品牌定位精確、品牌屬性鮮明、能夠表達生活態度、與多種消費場景相匹配的運動服飾;

  • 無品牌個性的產品已經進入瓶頸期。市場定位明確、產品差異化顯著、更加垂直細分、更具場景化的品牌將有機會在這場品牌大戰中勝出。

推薦閱讀:

50天50人,下一個球員由你定!

TAG:品牌 | 体育 | 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