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貨|化妝品研發總監親自科普:經典配方是如何一代代更新的?
根據蔣麗剛(珀萊雅研發總監)的演講原文《國際品牌明星產品的技術發展路徑》整理縮編而成。
作者:Lily 來源:聚美麗
▼▼▼
【演講者介紹】
蔣麗剛——珀萊雅研發總監,<聚美麗·研發工程師社群>聯合發起人。作為行業內德高望重的科研大咖,他既是開拓者、探索者,也肩負著傳播行業正能量、幫助新晉工程師成長的重擔。今天,他將帶來《國際品牌明星產品的技術發展路徑》主題演講。
以下為部分演講內容。
1 不談概念,只談技術
我今天命題作文是叫做《國際品牌明星產品的技術發展路徑》。
我以前在雅詩蘭黛工作過,雅詩蘭黛是非常具有創新理念的公司,很多我們看到的配方類型都是雅詩蘭黛創造的。
我和很多國內國外大咖工程師們有過討論,很多時候感慨,不知道他們工程師是怎麼把這樣的配方架構給想出來的。
雅詩蘭黛工程師真的很天馬行空,我以前在雅詩蘭黛工作過,我問當時是我的同事,今年你做了幾個配方了? 他說,今年做了大半個配方了。所以,他們對於技術的創新是非常執著的。
因為我在雅詩蘭黛工作過,我本來想給大家講講小棕瓶ANR的前世今生,但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在百度上有人講過。
雅詩蘭黛是1982年發明小棕瓶,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透明質酸作為保濕劑,1991年ANR配方升級,添加現在成為主流的酵母提取物,蘭蔻小黑瓶是2009年才上市,同樣添加了一樣的酵母,因此我說雅詩蘭黛是更具創新的化妝品企業。
小棕瓶從2009年也走上了玩概念的路,記得叫「時鐘同步」,2013年概念升級為「基因修復」。其實小棕瓶的主體配方,從1982年研發至今,並沒有改變,用的是非常經典的乳化化體系,當時應該還是Uniqema的技術,膚感吸收感都很好,所以到今天為止都沒有發生改變。
我覺得我們做工程師的人,光講概念,意義不是很大,我想講一些實實在在的化妝品技術發展的軌跡。
我有個習慣,人家講過的我不講,我曾經講過的我也不講,我要講就講一些以前沒有說過的事情。
我今天想講一下化妝品主流技術發展之路的專題,時間所限,我這次先講保濕、美白、潔面、防晒這四個化妝品里比較重要的專題,最後簡單提一下抗皺。
我今天主要講的內容,大多數其實算是化妝品科普。但是我畢竟是工程師,我希望在科普裡面加入一些我對於配方的經驗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一個幫助。
我今天講的主流技術的發展,其實是我對化妝品歷史的回顧。現在的人站在今天,對於過去的歷史看法,是帶有個人主觀觀點的,不能以正確或錯誤來判定。大家聽了之後,認可的,就接受,認為錯誤的,完全可以不接受。
2 保濕配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從樸素的甘油到神經醯胺
我先講一下保濕技術的發展軌跡,經典保濕技術大概分為五代,但是我這個「代」不是意味著顛覆,就如金字塔一樣,這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一代一代疊加的概念,我們從來沒有把過去獲得的知識拋棄掉,我們只是在一步一步做的更好。
在講解過程中,我會列舉一些典型代表樣品,有外國有中國,對於化妝品,我有我的態度,我學習,但不崇洋媚外,我檢討,但也不妄自菲薄。
第1代:甘油凡士林
作為第一代保濕技術,主要是以甘油和凡士林為代表。甘油代表著分子式上有很多羥基的成分,甘油有3個羥基,能和水形成氫鍵而具有保濕功能。很多原料同樣都具有這種保濕的能力,如丁二醇,戊二醇等。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丁四醇是什麼嗎?它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赤蘚糖醇,同樣具有很好的保濕性能。有5個碳的糖是木糖醇,6個碳的是葡萄糖和鼠李糖,雙糖是蔗糖和乳糖,三糖是棉籽糖,四糖有很多,比如麥芽四糖,我今天之所以比較強調糖的作用,是我覺得這是未來保濕劑的一個方向,雅詩蘭黛很多配方裡面會放一點蔗糖作為保濕劑。這些糖分子,因為有很多很多的羥基和水形成氫鍵,所以就有很好的保濕作用。
這一代的保濕關鍵成分還有一個是凡士林。凡士林以及其它那些不恢發的油脂,都可以阻止皮膚的水分在表面流失,這就構成了我們當前化妝品配方的基礎,水性保濕劑甘油和油性保濕劑凡士林,一個是在皮膚上拉住水份,一個是加個蓋子不讓水份跑掉,剩下的我們只是想辦法把他們糅合在一起,於是,現代化妝品出現了。
說到這裡,插一句,其實皮膚深處完全不缺水份,我們工程師談到保濕,關心的其實只是皮膚表面那薄薄的角質層,所以很多公司保濕產品廣告中強調的深度保濕,其實是不準確的。對不起,估計讓很多朋友失望。
第一代保濕品,以甘油為主保濕劑的產品,典型樣品如1897年日本資生堂做的紅色蜜露,迄今100多年,很佩服日本人,執著認死理,就是把產品做到極致,幾代人干一件事,把尋「道」的精神來做產品。
紅色密露迄今仍是資生堂的熱銷產品,當然配方改過不知道多少次,但是以甘油為主的保濕,迄今未變。以凡士林為主的保濕產品,大家見圖片,我小時候見過,是我的父母親這輩子人,他們用的東西,這個就是蛤蜊油,中國上世紀70年代的全民護膚品。挺有感情,現在我還懷念那個產品。對於那種特別乾燥的皮膚,特別是給老人的產品,用封閉型的油脂塗在上面比什麼都好,封閉皮膚讓皮膚慢慢吸收體內散發的水份變軟,這個效果特別好。
當然,發展到當今,如果再加點神經醯胺,舒緩劑,清涼劑之類的進去,對老年人是極其適用的產品。上海家化的前身,在上世紀30,40年代生產的護膚面霜雅霜,就是以凡士林,甘油,用硬脂酸乳化的產品,迄今也還在銷售,是值得我們中國人自豪的。
第2代:天然保濕因子
第二代保濕成分主要是指天然保濕因子,天然保濕因子是本身我們皮膚裡面具備的東西,在我們的表皮細胞逐步角質化過程中形成,細胞內容物降解後形成的小分子,主要的成分有PCA鈉、乳酸納、尿素等。他們具有天然的吸濕性,因此具有保濕效果。
這類保濕劑,分子量還比較小,PCA 鈉和乳酸鈉離子型較強,尿素具有柔軟角質作用,他們滲透性都比較強,添加使用濃度比較高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刺激性。
第二代保濕劑,有即時的保濕作用,但是它們對於皮膚自身屏障性能的提高,是比較弱的,並不能真正提高皮膚的TEWL值。
第二代主打天然保濕因子的產品,典型代表如資生堂尿素護手霜,至今應該仍算世界上最好的護手霜之一,含10%尿素,具有軟化角質的作用,特別對主婦的手有極好的修復作用,但配方師小夥伴們,做含10%的尿素護手霜估計沒你想像的那麼容易,大家可以試試看。
首次把果酸加入化妝品中的,最早是加乳酸,是1990年的旁氏,這開啟了一個果酸護膚的時代。我們中國的代表,就是廣東雅倩的佳雪果酸嫩膚精華,至今仍在銷售,歷久不衰20年,也是值得自豪的。
第3代:生物多糖類
我認為的第三代保濕劑,就是生物多糖類保濕劑,以透明質酸鈉為代表,作為高分子多糖,即使處於乾燥環境,透明質酸鈉也基本不會從皮膚裡面吸水,它既沒有滲透性,也不會造成滲透壓,它對皮膚有一個非常好的柔軟成膜作用,
當然這類成分還有很多,如r-PGA,銀耳多糖等,還有如我們吃的秋葵的汁液,這類摸起來黏黏糊糊的液體,大抵都有保濕效用。我們公司自己就提取一個特別的植物保濕成分,從鐵皮石斛里獲得多糖,分子量極大,保濕性不錯,不黏不膩,膚感極好。
第三代保濕成分生物多糖,這個是POLAPERBONA化妝水,這個產品1982年首次將透明質酸鈉在化妝品中使用。同年,雅詩蘭黛也將透明質酸鈉用於第一代小棕瓶,那個時候,透明質酸鈉很金貴,還是從雞冠中提取的。1985年資生堂在日本首次通過了發酵培養法成功量產了透明質酸,發展到今天,中國華熙福瑞達是世界最大的透明質酸鈉生產商。
第4代:糖類衍生物
我講的第四代保濕劑是糖類衍生物,主要就是指葡萄糖甘油。葡萄糖甘油,為什麼提出這個事情來呢?
2003諾貝爾化學獎的內容,就是指水份進出細胞,不是自由的,必須是通過水通道蛋白轉運的。葡萄糖甘油,能從體外激活肌膚細胞上的新水通道蛋白的形成,實現水分子在肌膚細胞間的自由遊動。
另外,葡萄糖甘油也是藍藻等低級生物抵禦外界惡劣環境的重要細胞保護因子。雖然我不能自己從細胞角度觀察水通道蛋白,但是我相信德國Beiersdorf的研究結果,德國人總體還是嚴謹誠實的。我們公司使用了葡萄糖甘油這個原料,這個原料塗抹時候像蜂蜜一樣的粘稠,有點像多聚甘油,但是我們測試結果發現,對即時和長期保濕,效果都還不錯。
第四代葡萄糖甘油衍生物,經過多年研究,Beiersdorf在2010年左右推出了含葡萄糖甘油的保濕產品,AQUAporin系列。珀萊雅在2016年也推出了水漾薪肌系列全系列,使用葡萄糖甘油為主打保濕活性成分。
第5代:神經醯胺
技術繼續再向前發展,最近一兩年,以神經醯胺為表現的第六代保濕劑,特別是與人體內結構等同的神經醯胺,非常紅,當然,對於皮膚的TEWL,神經醯胺效果確實也非常好,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的一個,這個事實上是增加皮膚的內在保濕力和柔韌性,簡單的說,就是增強了皮膚的抵抗力。神經醯胺分子結構的特殊性,高熔點,低溶解度,能和脂肪酸,膽甾醇,水形成的液晶結構可以牢牢抓住水份。對皮膚有很好的保濕效果。
神經醯胺這兩年,DrJart+這個品牌主打神經醯胺概念,在韓國非常紅火,導致雅詩蘭黛把他們公司都收購了。神經醯胺對於AD,也就是特異性皮炎,有非常好的作用,有明顯的敏感肌膚修復功效。
拿我們自己公司的產品來講,基本上,皮膚過敏消費者,一周內都能明顯緩解。所以我認為神經醯胺,這是目前階段下,最優秀的護膚保濕成分,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當然,作為一個配方來說,我們做一個配方,如同建設一個金字塔,要兼顧這裡提及的第一代到第五代所有的保濕劑,合理搭配使用,才能做一個優秀的保濕產品。
既然分代,那我們還要用歷史來佐證,我把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產品給大家做演示。提醒大家,我是一個工程師,我追求功效的同時,兼顧追求膚感,因此我PPT中提到的當今樣品的例子,大多數都是膚感極好,可以作為標杆的產品。
第五代是含神經醯胺的保濕產品,最早有影響力的,應該算伊麗莎白雅頓在2002年上市時空膠囊。他們把神經醯胺用油溶解後,和硅膠彈性體混合,用膠囊的形式封裝,形式很新穎,至今仍在銷售。
珀萊雅在2014年推出的珀萊雅早晚霜產品,主要的保濕成分就是神經醯胺,而且是相當高的濃度使用,我們在一年後進行消費者追蹤調查,非常受好評。可以大量添加神經醯胺,主要是我們解決了神經醯胺在配方中的結晶問題。我們先把神經醯胺做成在水中可以任意比分散的東西,然後加入到產品中,解決了這個問題。加入神經醯胺的產品,如果隔段時間膏體發粗,粘度明顯增高,這些就說明神經醯胺結晶析出了,析出後對皮膚無法利用,神經醯胺就沒法發揮它的作用了。
3 美白配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從氧化美白到運用曲酸
第1代 氧化方法
我把美白技術的歷史演變分成六代:第一代,其實是用氧化方法去做美白,最早就是用的雙氧水,我們現在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當時確確實實是用這種方式。
第2代 抗氧化
第二代是從抗氧化開始的,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維生素C被合成,VC一度被當成萬能靈藥,這個時候,VC被用於化妝品,因為歐美人不追求美白,VC加入產品中,最早是為了用於抗老化,但是因為VC的還原性,美白效果很快就被觀察到了。
另外一個就是氫醌,氫醌很早就被用於皮膚科,用於治療色斑。其實直到今天,在美國,2%及以下的氫醌可以用於普通化妝產品,超過2%的話才需要申報,這個是美國的規定。當然,氫醌能殺死黑色素細胞,使用不當會在皮膚上造成不可恢復的白斑,按照中國法規規定,氫醌是不能在化妝品中使用的。
1917年最早資生堂開發了小黃瓜美白,這裡面是用了雙氧水美白的。第二代VC,是郝蓮娜將純VC用於化妝品中,他們做了一個特殊包裝,把VC粉末單獨隔離開,使用時才通過擠壓VC粉末進入乳液,然後搖勻使用,通過在使用前才進行混合,解決VC的不穩定性問題,而且這個方法也能提供高濃度的VC成分。氫醌在美國很早就被用於皮膚病治療,從上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了。
第3代 水溶性維C衍生物
第三代是水溶性維C衍生物, 因為維生素C在遇到水的情況下,極不穩定,基本上就是2天變黃,5天變棕的狀態,油溶性分子改變的VC,實際功效又很低,以日本化妝品界為代表,開始發展穩定化的水溶性維C衍生物,日本企業做了很多很多分子上的變化。
第一個成功推向市場的是叫APM, 維生素C磷酸酯鎂,這是第一個,到今天為止還在廣泛應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又發展了如今大家熟悉的AA2G,VCE等等如今廣泛使用的美白劑。
同時代,日本高絲推出另外一個系列的美白成分,曲酸,現在仍然是高絲的美白看家法寶。曲酸的安全性,曾經有段波折,但現在看起來,曲酸和水溶性維生素C的安全性都是比較好的,但他們有什麼缺點呢?就是美白效果太慢,要變白變美的心特別著急,哪等得住啊。於是,氫醌又被拉上舞台,但是不安全呀,沒問題,化學家是魔術師,於是各種氫醌衍生物和類氫醌衍生物被合成。
第三代的經典例子,主要是KOSE首次將曲酸用於雪肌精中,POLA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水溶性維生素C衍生物,APM,維生素C磷酸酯鎂。
第4代 熊果苷等
經過篩選,第四代美白劑出現了,比較成功的有熊果苷,4-丁基間苯二酚,己基間苯二酚,最新的還有symrise的377,都是這類產品。
這一代的產品,沒有維生素C衍生物的溫和性好,算是可以安全使用的猛葯,對於皮膚的美白作用是比較強的,作用也比較快,但是消費者得要忍受一點點刺激性。
第四代的經典例子,就是對苯二酚和間苯二酚衍生物,最早用到產品裡面的資生堂產品,他們第一個合成並使用了熊果苷。稍後,POLA使用了4-丁基間苯二酚。
第5代 植物美白劑
時代發展,歐美消費者普遍認為來自天然就是好成為一種潮流,產業界必須順應潮流,於是就到了第五代來自植物的美白劑的階段,典型例子如光甘草定,我們現在用得比較廣泛。因為對於皮膚出現黑色素機理的研究越發深入,同時代還出現了母菊提取物,這是一個內皮拮抗劑,是花王獨立研發的。植物類美白劑,後來還有4氫薑黃素,鞣花酸,白藜蘆醇,其實大抵有多酚基團的,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美白左右。
第五代的植物美白劑,以蘭蔻美白精華素為代表,他們使用鞣花酸和光甘草定,同期花王開始使用母菊ET內皮拮抗劑用在BIORE美白產品中。使用第六代美白成分的,是寶潔將煙醯胺用於玉蘭油的系列產品中。2005年資生堂第一次推出以傳明酸和4-MSK作為主美白劑的HAKU產品,現在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了,而且作為資生堂的專利技術,最新資生堂推出的美白產品,都使用這項美白技術。
第6代 4-MSK和煙醯胺
最新一代是資生堂推動的,他們研究發現皮膚微炎症是皮膚變黑的關鍵因素,於是資生堂引入了氨甲環酸,這是一個止血藥,但是資生堂發現它的抗炎美白作用,後來資生堂進一步開發了4-甲氧基水楊酸鉀(4-MSK),用於重整皮膚角質層,提高皮膚透明感,這就構成了當前最新的美白技術。
還必須要提的是,煙醯胺,他是寶潔最喜歡的東西,作用是阻止細胞內黑色素的轉運。這些就是我認為的六代的美白技術的軌跡。
4 潔面配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從鹼性到溫和
第1代 鹼和皂角
我把潔面技術分成六代。作為最基本的美麗需要,第一代潔面產品5000年前就出現在二河流域,就是現在的伊朗伊拉克,蘇美爾人將灰燼和動植物油在一起製成油膏,灰燼裡面含有碳酸鉀,就是一種鹼,其實現在做肥皂也是這麼做的,原理是一模一樣,只是我們把草木灰變成了氫氧化鉀,氫氧化鈉。世界各地其他地方,大多數使用植物來源的具有清潔能力的植物,中國人古代使用的就是皂角等。第一代清潔產品如寶潔的肥皂,花王的石鹼。
第2代 膏霜劑型
最早在18世紀,工業制皂出現了,但畢竟皂使用不方便,Pola在上世紀30年代最早推出膏霜劑型清潔產品,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亞洲人都喜歡皂帶來的清爽感,以及皂是迄今為止,發泡性最好的表活,所以知道今天,中國潔面乳市場,70%到80%都是皂劑洗面奶的市場。第二代是POLA把潔面塊皂變成了潔面膏。另外一個純皂基潔面乳的例子就是資生堂潔面專科,這個產品泡泡很好,因為使用了大量的陽離子,膚感也比較溫和。
第3代 合成表面活性劑
隨著現代石油化學的發展,第三代出現的是合成表面活性劑,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用於潔面乳的合成表活,主要指椰油醯羥乙磺酸酯鈉,烷基醇醚硫酸鈉,椰油醯胺丙基甜菜鹼等等,合成表面活性劑的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這些陰離子清潔劑洗後皮膚較滑,歐美消費者偏好,但是中國人不喜歡,中國人認為沖不幹凈。這類合成表面活性劑,生物降解較差。當然,因為合成表面活性劑出現,弱酸性潔面乳也出現了。
第三代的是歐洲人的AES、CAB為體系的產品。但是這個洗後膚感也不好。美國人則比較喜歡羥乙基磺酸鈉體系,花王碧柔產品以磷酸酯類表活見長,這是個弱酸性的溫和潔面乳,洗後膚感也很好,這類產品發泡性一直是比較困難解決的問題。
第4代 氨基酸
愛美是永遠不會變更的主題,上述潔面乳,還沒解決一個潔面溫和性的問題。現代微生物技術的發展,味精的工業化大生產,奠定了基礎,導致了第四代,也就是氨基酸溫和潔面原料的出現。氨基酸表面活性劑,主要特點就是溫和,脫脂力低,洗後不刺激皮膚。但是氨基酸潔面乳也有一些缺點,他們的泡沫比較少,成本比較高,谷氨酸系潔面乳洗後膚感偏粉,很多消費者仍然不喜歡,因此後來又發展了甘氨酸清潔體系,這個對泡沫和膚感平衡均較好,但是因為氨基酸潔面乳分子結構比較特殊,做成穩定的清潔乳配方,顯得十分困難,鑒於以上原因,氨基酸潔面乳目前還未成為主流。第四代氨基酸,是SK-II為代表,貴,膚感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洗後皮膚過於粉質感。後面還有一個旁氏米粹潤白潔面乳,是甘氨酸鈉體系的,洗後膚感很好,但膏體不漂亮,比較粗。
第5代 皂表復配體系
當前的主流,我認為是第五代,就是皂表復配體系。我指的是使用大量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劑,或者原本就比較溫和的清潔劑,如磷酸酯類表面活性劑,羧酸醇醚類表面活性劑,和原本的皂基潔面乳作復配,這樣製備泡沫性又好,膚感較清爽但不澀,洗後溫和不刺激的產品,我認為這個是好的方向。
第五代是現在高端主流的潔面產品,就是皂和大量溫和表活復配的產品,如花王,就是用皂和羧酸醇醚表活復配體系。還有雅詩蘭黛的紅石榴潔面乳,是皂和牛磺酸系氨基酸表活復配,極容易打開,水溶性很好,發泡快,溫和,很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第6代 可能是生物表面活性劑
未來我做個聯想,畢竟氨基酸表活還是必須先合成氨基酸,然後在通過化學合成形成氨基酸表面活性劑,因此成本還比較高昂。未來的前景,如果我們使用微生物,一步法直接生產生物表活,那就會大大降低成本。我認為,未來我們人類生活需要的大多數東西,都會走上微生物發酵之路。只要給點糖水,加點細菌,石油,食物,纖維就出現了,這是如何美妙的事情。目前,已經有這樣發酵法生產的生物表面活性劑,現在用在化妝品還有味道的問題和成本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需要時間。日本企業已經遠遠走在前面,希望我們的生物化學家們要迎頭趕上。第六代是我對未來的展望,還沒有成熟產品上市,還需要等待技術進一步成熟。
5 防晒配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從化學防晒到有機無機、水性油性防晒組合
第1代 化學防晒霜
1801年Johann WilhelmRitter發現了紫外線,並正確推斷紫外線對肌膚有害。據說,1928年, Lehn & Fink 推出第一款化學防晒防晒霜。第二代上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合成苯基苯並咪唑磺酸。1938年,PIZ BUIN開發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防晒霜。1944年,Coppertone正式推出防晒霜,就是現在的水寶寶。1962年,Franz Greiter提出SPF概念。1972年,Coppertone 使用SPF方法測試產品。1978年,SPF概念被美國FDA接受。
第一代是1923年,資生堂推出第一支防晒霜Uviolin,是以遮蓋方式作為防晒的產品。1938年,PIZ BUIN推出真正意義上的防晒霜。發明人 FranzGreiter在1962年提出SPF概念。
第2代 化學防晒劑
第二代防晒霜,主要以化學防晒劑為主。第二代是1944年,Coppertone 推出規模生產化的防晒霜,在之後的防晒法規的推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小護士穩坐中國防晒市場第一把交椅。
第3代 納米防晒粉體
第三代是以納米防晒粉體,以納米二氧化鈦、氧化鋅為主的,具有乾爽,輕薄,不發白的使用感,是以資生堂為代表的日系防晒產品的主流。就在前幾天,歐盟確定了納米二氧化鈦和氧化鋅,是安全的防晒成分,被正式接受。
第三代資生堂1992年推出的Anessa日系防晒品典範,以無機防晒為主,追求乾爽,透明,低過敏,低氣味。W/Si 體系。
第4代 UVB + UVA 全面防護、以及防水防汗技術
第四代防晒是指UVB + UVA 全面防護、以及防水防汗技術。因為上世紀80年代,理解了UVA對皮膚的老化傷害大於UVB的事實,開始強調UVA+UVB 全波段防護,同時歐美人喜歡海邊曬太陽,防水性是成為防晒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資生堂2016年溫和防晒霜,其中一款為純物理防晒,號稱使用遇水則強技術(Wetforce)。
第5代 發展方向:有機無機,水性油性防晒組合
我認為的第五代防晒霜,應該是有機無機,水性油性防晒組合,因為2016年中國防晒法規改變,SPF50+,PA++++被接受,如果只使用一種類型的防晒劑,配方很困難,成本也很高,膚感會很差。因此,採用物理防晒、化學油溶性防晒劑和水溶性防晒劑復配、添加防晒增效劑,加抗敏成分抵抗肌膚曬後炎症,盡量在減少皮膚刺激情況下,做到UVA、UVB的全波段高倍防護。
對於國外進口的高SPF指數的產品,防晒效果是如實的嗎?我對進口防晒品有自己的疑問。現在SPF報告,我們國家是認可國外檢測結構的報告的。我想我們買的防晒霜是塗抹在中國人的皮膚上,畢竟存在有人種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檢測和判斷方法也有差異的問題。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消費者,我希望我們國家要求國外企業的SPF產品的檢測報告,應該在中國法定實驗室進行檢測,並以此為準。
6 抗皺配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從維A酸到醫學美容
第1代 維A酸及其衍生物
因為時間關係,抗皺這一塊很簡單的過一下。最早的是第一代維A酸及其衍生物。維A酸(維甲酸)具有良好抗皺功效,但具有強刺激性。維A酸衍生物如維a醇,刺激性降低,功效也下降。維A酸迄今為止仍然是抗皺的金標準。
第2代 醫美:膠原蛋白,BOTOX,玻尿酸
第二代是以醫美為主:膠原蛋白,BOTOX,玻尿酸。醫學美容:注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可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抗皺效果,但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效果維持3-6個月,每次手術成本較高。該類原料外塗對抗皺並無效果。
第3代 抗氧化
第三代是以抗氧化的成分為主:VC, 輔酶Q10、蝦青素。化妝品通過抗氧化的方式,來達到對初老肌膚的抗老化功效,但對已經出現的皺紋老化並無幫助。
第4代 多肽類
第四代是多肽類為主的。多肽類:1999年Sederma 首次申請棕櫚醯5肽-3應用於化妝品的專利,至今,化妝品發展多種多肽,如銅肽,ARGIRELINE,EGF等。
第5代 發展方向:醫學美容
我對抗皺的終極看法,我認為第五代還應該是醫學美容,利用激光和射頻技術,整容手術,對於抗皺,會是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
我的演講結束了。我希望我每一次分享,都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實質上的啟發,有所得。希望今天講完後,會更多一點我的「鋼絲」。謝謝大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聚美麗」(Jumeili_cn),已獲得轉載授權,二次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投稿、合作請聯繫meizhuangbowuguan@163.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