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帖的選擇與練習模式——認知練字指南(3)
(想要收藏的朋友請點擊如何系統地練字? - 晚甘侯的回答,我把專欄的文字放在這個回答下,會陸續更新。)
字帖之於書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字帖無疑使人「亂花漸欲迷人眼「,很多人挑選是沒有邏輯的,多數都是聽從旁人的建議。但他人的建議往往是從自身的經驗所總結而出,未必適合其他人,甚至未必正確。所以這篇文章就是試圖探討這個如何挑選字帖以及如何練習。——————————
古人還是今人?
由於古人是不寫硬筆的,所以問題可以轉換為是選擇毛筆還是硬筆的字帖。這問題要擱在以前,我肯定會推薦古人的毛筆字帖,因為邏輯也非常簡單:今不如古,所以肯定學古人。
但現在來看這個問題會考慮到學習成本。古帖轉換為硬筆是會有很大程度的信息損耗,而這樣的信息損耗是需要書寫者本人思索和試驗的。這顯然不如直接拿一本硬筆字帖省事,所以我推薦想要速成的,諸如練習簽名,以及想在社交網路「秀字」的學習者,是可以嘗試學習硬筆字帖,快速而有效。但速成往往就意味著代價,知乎IT話題圈對「培訓班」是深惡痛絕,恨不得將其趕盡殺絕,為何?根本原因是培訓班並沒有把學員技能訓練紮實,教會學生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硬筆字帖也同樣如此,苦練田英章、龐中華這類把書寫作成了藝術字的字帖,一但養成了習慣,反覆刺激形成潛意識,要將其改過來何其痛苦。宋四家之一黃庭堅就曾這樣吐槽其啟蒙老師周越:
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
那有沒有推薦的硬筆字帖呢?因為對此不熟悉,就不做任何推薦。
古人字帖推薦原則
- 避免點畫過粗和粗細變化過大
由於古帖轉換成硬筆時圖像信息會發生很大信息損耗,所有的點畫都會從「面」轉換成「線」。書法的結字和點畫並不是彼此獨立,而是互相影響,這意味著在挑選字帖的時候首先要過濾那些點畫過粗和粗細變化過大的。因為硬筆自身的機制,在點劃的形態上並不能和毛筆相媲美。在書法中,點畫粗細對空間的切分和擠壓是一種慣用手法,剝離完點畫的這些特徵之後,不僅自身特點消失,還導致在結字上也跟著出現變化,最後出來的效果跟面目全非無異。比如以渾厚著稱的顏體,龐中華林臨習的《多寶塔碑》就感受不到雄渾的氣息:
公允而言,這跟龐中華本身關係不大,即使他用了比較粗的鋼筆,也依然無法達到像古帖那樣的視覺效果,這就是硬筆在表現形式上確實是遜色於毛筆。為了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各位在硬筆學習的開始階段,請繞道這些字帖,因為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 避免難度過高的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所以很多人認為臨摹對象應當是頂級書家的頂級作品。一開始就入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學這個准沒錯。如果是楷書,直接把目標定格在了歐陽詢的《九成宮》,但是要知道在書法圈內對此有個俗語「九成宮,九成宮,十個有九個不成功」。
我在初學者請勿學習《蘭亭序》——從圖像認知的角度 - 談笑風生學硬筆 - 知乎專欄中提到過這點,書家崇尚變化,崇尚含蓄,縱有萬般變化但依舊險絕中見平正。但是初學者有把握看懂這萬般變化么?他們只看到了四平八穩。這就使得初學者雖然是字帖擺在桌上,但依舊書寫的千奇百怪。
要知道哪怕是王羲之,一開始學書的對象也不是鍾繇與張芝這樣的名家,而是衛夫人。衛夫人是被蘇軾給吐槽過的:
衛夫人書既不工,語意鄙俗,而雲奉敕,敕字從力,館字從舍,皆流俗所為耳。
但王羲之依舊是早年跟隨王夫人,過江之後跟隨王廙學習,然後才上追鍾張二人。書聖如此,初學者就不要難為自己了。畫虎不成反類犬是其次,它會消耗初學者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會使得學習者喪失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先定一個小目標才是正確的。
初學《九成宮》的不妨先看看歐陽詢的《千字文》,此帖雖是疑偽作,但無疑用的是歐體筆法與結字方法。學習此帖之後就能理解為什麼把歐體寫得像印刷體那樣是錯的(說的就是田英章老師)。
- 石刻與墨跡
在中國書法史上,如果要排一個「臨帖書家排行榜」,米芾能排前三。作為一名「集古字三十年」,能夠以假亂真的書家,他對字帖的挑選有一句話: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己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唐代碑刻拓本,最早都是宋拓本,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拓本,不會比米芾看到的更清晰。那到底是米芾吹毛求疵還是句句在理,拿個例子就知道了。
智永一生據傳寫了800本《千字文》,所以石刻本的原本和右邊並不一致,但並不影響這兩者的對比。右邊墨跡本點畫非常清晰,筆勢的來龍去脈交代的特別清晰。米芾強調讀帖「觀其下筆處」,就是因為起筆的一點點視覺信息背後包含著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又可以推到出學習書寫最關鍵的一點——動作。- 結論
所以我的結論一如既往的明確——小楷。在初學階段是以點畫的學習為切入點,所以小楷是非常好的取法對象。唐、元、明的一些墨跡小楷諸如《靈飛經》《東坡記游》都非常適合入門初學。但非小楷的作品難道就不適合學習么?我個人建議放在初學後的階段來學習,因為在這個階段你對書寫會有一定的概念和心得,這個時候再學習非小楷的作品,就不會有過於強大的違和感。
學習字帖的模式
- 杜絕描紅,讀取動作
- 關於書寫的錯誤認知
這個問題在過去往往會被歸咎於 「練習量太少」?但是這無法解釋這一問題:為什麼有的人經過大量的練習還是寫不好字?「練習量不夠」 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一樣,往往是針對問題的表象,而非問題本質的解決措施。要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在另外一個問題身上:對於書寫,大腦是採用怎樣的處理體系。
因為書寫最後呈現的是一種靜態的視覺效果,所以一般的觀念書寫認為是 「圖像信息單通道模式」,下圖展示了這樣一個系統運行時的過程:
這種理論認為書寫是一種」 圖像信息的讀取與輸出 「的過程,圖像信息被反覆讀取與輸出,而在這個過程中,圖像信息會開始出現失真與衰減,最終導致寫出來的字和要臨摹的對象差距極大。 基於這種觀念,我們從小到大常用的練習書寫方式是描紅。描紅本質上就是不斷強化你的圖像信息對於大腦的刺激和反饋。當描本和你描的字重合的時候,任何一點和描本不一樣的地方都會格外的突出,比如下圖。
- 描紅為什麼沒有用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描紅還是寫不好字。如果根據之前的理論,寫不好字的原因似乎只有一個:你的圖像信息記得不夠牢,這句話等同於」 你還需要更多的描紅 「。於是很多人又再次投入到描紅的練習中,結局當然是失敗。
原因很簡單,因為正常人根本不能做到 100% 記憶圖像信息。真正能做到這點的,通常是自閉症患者,比如英國自閉症天才畫家斯蒂芬 · 威爾夏,這位畫家僅憑肉眼和記憶力就畫出了世界八大城市的全景,名副其實的」 人肉照相機 「
(詳情可以看這篇文章:自閉症天才畫家筆下的城市)
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視覺記憶是有優先順序的,我們有優先記錄比較有特點的圖像信息。由於圖像信息的信息量過於巨大,大腦在接受圖像信息的時候會本能的篩選與過濾,將記憶力用在大腦認為需要去記憶的部分信息。
可以做個實驗,看完這張姚明電影海報之後。你還能記住姚明的耳朵究竟是張什麼樣么?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說自己真的記住了姚明的耳朵,因為對於視覺信息來說,我們會把絕大多數注意力放在姚明的」 國字臉 「以及濃厚的眉毛。因為這才是姚明區分於其他人的視覺特點。而耳朵這種和他人區別並不那麼明顯的特徵,則被排在了記憶次序末尾的地位,相當容易被人遺忘。
對於字呢?同樣也是如此。
大部分人對《顏勤禮碑》視覺信息保留最多的是它點畫粗細的強烈對比,因為這點則是區別於其他書家作品的最大視覺特徵,比如和下圖的《雁塔聖教序》一對比,這點視覺特徵會顯得越發明顯。如果一個字看半小時,那麼你是不是可以記住更多的圖像信息呢?理論上確實是,但問題是常用漢字是 3000 個,你花費 1500 小時,得到的只是比別人記住更多 30% 的信息,但問題是好像你還是和那些一個字看 30 秒的人拉不開差距。
- 臨摹有用么?
既然描紅不行,那是不是臨摹就有用來?當然有用,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並不會臨摹。理論指導實踐,當你對於臨摹的種種努力還是基於 「圖像信息單通道模式」 的時候,就註定了你的臨摹不過是描紅的複製。描紅的弊端在這種臨摹上會全部顯現出來。
- 問題出在哪兒?
出在書寫動作的信息上。
事實上書寫並不是遵從 「圖像信息單通道模式」,而是 「圖像 / 動作信息雙通道模式」,如下圖所示:
這裡的動作指的是書寫動作。我相信大家有這樣一種體會,有些時候會覺得寫字寫的特別的順,書寫的非常輕鬆。有些時候(尤其是臨摹),會覺得手特別的累。這就是書寫動作對於書寫的影響之一。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描紅後並不能提高自身書寫水平的原因就是因為在描紅的時候你運用的是 「視覺信息 + 描繪」,並不是在書寫,這個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不做過多贅述。而臨摹後不能提高自身書寫水平的原因在於要麼你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學習書家的書寫動作,要麼乾脆用的是你自己的書寫動作。
比如關於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空中銜接動作,由於它不在紙面上有明顯的視覺形態,使得很多執著於 「圖像信息單通道模式(描紅)」 的人根本就忽視了這一點,對於他們來說,寫字就是把點畫拼搭起來,要完成這樣的工作可能還需要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坐標系來輔助。但是書寫永遠是書寫,而不是拼接,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空中銜接只有通過書寫信息的讀取與表達,你才有可能知道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只關注到 「視覺信息」 的人來說,橫都是從左上角起筆的,諸如上圖的 「至」,可是當遇到下面這些不是從左上角起筆的橫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很難能夠順暢的書寫出來。這些從各個方向上起筆的橫會讓他們感到茫然與無所適從,於是他們為了表達這些圖像信息會不惜採取 「描」 的方式來做到儘可能的像。但是要知道寫和描是兩種概念,描的再多也不能轉換為寫,而古人在 「書寫」 這份作品,而並非描刻。而起筆之所以呈現上面這些面貌恰恰是由於書寫動作而形成,而並非是書家本人覺得這樣做更符合他圖像信息。這隻有讀取和表達書寫信息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學會,而並非描一個形就了事。書寫動作的忽視與遺忘,是現代人書寫水平普遍較差的根本原因。我們現代書寫教育中,因為描紅這種廉價的書寫訓練的推廣,使得人們逐漸把書寫的思考放在 「如何加深對字的圖像信息記憶 「上,可惜的是,就算你花費了大量時間,你也只是比別人多記住了一些而已,而這只是書寫的一部分。而書寫的另外一部分——動作信息,則在現有的書寫訓練體系中處於自身自滅的狀態,有的人能夠領會,ta 就容易脫穎而出。而絕大多數人,因為沒有經歷過訓練,都處於一種 「我怎麼樣都寫不好字」 的狀態中。
所以人與人在書寫上最容易拉開差距的,是書寫信息的讀取與表達上,也是我們最需要去學習與思考的地方,而不是花在圖像記憶這種已經接近飽和狀態的訓練上。
中國書法史上非常著名的書論家王僧虔在《筆意贊》里說過這樣的話:
「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 先寫對,再寫像
如果還是抱著「初學書寫,像才是唯一準則」的話,學習書寫就會變成一件「不可能任務」。比如靈飛經的一些點畫形態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書寫者的快速書寫運動所形成的,這個時候如果真正要考慮「像」,是要把書寫的速度考慮進來,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把速度加入其中又是一件格外困難事情。如果學習者一味追求「像」,就會又回到以描代寫的困境中去。
在初學階段,是要分步驟地針對書寫進行訓練,而「像」只是最後追求的學習成果。如果在一開始就追求「像」,只會使得自身學習到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將書寫拆解,分成模塊訓練,力求在每一個訓練模塊中能夠寫對,這才是書寫學習的基礎。
像不像,可以是似是而非的。但對不對卻是非常明確的,學習目的越明確,大腦的認知系統越能夠快速掌握。
- 拋棄提按
很多人痴迷於毛筆的粗細變化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因而在硬筆學習中也加以模仿。
但正如上篇文章里提到的,對於毛筆來說,提按才是它的自然屬性,因為毛筆的特性是軟、彈性。所以提按很不明顯的玉箸篆在民間是被拋棄的,哪怕在書家群體中,也是很少見。康有為曾這樣說到:
天下以秦分為不可作之書, 自非好古之士, 鮮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後,三尺豎僮, 僅解操筆, 皆能為篆。
而提按是硬筆的基因么?不是,沒有提按硬筆依然能夠流暢書寫。並且硬筆在自然書寫中的提按更多的是取決於速度而非把硬筆用力往下扎。
我以日常書寫狀態來證明速度的改變會對點畫造成粗細的影響,結果被一幫人認為「字寫的不咋樣,理論在唬人」。這就好像拿A明星的素顏對比B明星上鏡時容貌,然後得出結論:「A明星步如B明星長得好看」,分析問題不會拆分稱模塊,把日常書寫和刻意書寫混為一談,你學到的只不過是似是而非的東西。既然非要看化妝的,我就來上點淡妝。
在硬筆書寫中,對筆施加上下的力會破壞書寫的流暢與連貫性,而這兩點又是書寫的基礎,希望初學者在試圖作出這樣捨本逐末的行為前能夠審視自己的學習邏輯,強行模擬無異於東施效顰。
希望本文能解決初學者對字帖挑選和學習的一些疑問,望各位都能夠找到符合自身的字帖。
補:歐陽詢行書《千字文》是否為偽作的判斷
我在文章中提到歐陽詢行書《千字文》時,認為是偽作,有知友@季子@羅聲傳@Griefseed 提出應當是「疑偽作」。如果從考據學上來說,這三位知友的回答是正確的,我確實無法從文獻資料以及作品本身拿出確切的證據來證明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為偽作,因為它雖有疑點,但不構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來證明偽作的真實性。
但從我個人主觀角度判斷,我確實認為此帖為偽作,具體理由不做闡述,因為極其主觀。貼出王樹明先生對此帖的看法關於《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的真偽及年代的幾點疑議,供各位參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