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為何敬鬼神而遠之?

以孔子的思想體系和追隨者眾,完全可以把自己像耶穌,釋迦摩尼,默罕默德那樣搞個神出來,為什麼最終敬鬼神而遠之了呢?


你是用了今天的概念和認識來理解鬼神,但夫子那個時代的鬼神可不是這樣。鬼是祖先之靈,神是山川有靈。當時是不存在以人為神的,即便在後面中國傳統中,神靈的地位也不高,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很早就有天帝伐建木、絕天地通的傳說,商丁射天更標誌了在中國王權永久性的壓過了神權,中國人更專註於現世。所以夫子所言本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的反應。

另外,夫子當時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後世,佩服他是一回事,信奉他是另一回事,而且夫子也說過的,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夫子要立教恐怕立刻就要被當做邪教給滅了的。

最後,凡永立的宗教都是要解現世苦與得永生為教義的,但都以彼岸為解脫之道,不能以現世庇佑為教義,而夫子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談的都是現世,是用的東西,所以這些也不足以立教。但夫子賦予了士人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所以夫子是萬世師表


貌似孔子曾經說過:我不敢說有鬼神,因為如果說有鬼神,那麼賢子順孫就會離世而去,跟隨長輩的腳步;我也不敢說沒有鬼神,因為如果說沒有鬼神,那麼人們就缺少道德準則的約束。


「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也,猶未晚也。」

——《說苑·辨物》

一種解釋是這樣的:

孔子崇敬鬼神(春秋時期鬼神主要指祖先),但不提倡迷信鬼神。愚昧迷信鬼神,會「妨生以送死」,進行「人牲」、「人殉」。故「敬鬼神而遠之」。


春秋·魯·孔子《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真正認識神(也就認識鬼)的人都會敬而遠之。

反之,不認識神的人,才會想親近神。

既要敬鬼神,又要遠鬼神。


華夏在高陽帝顓頊時代掀起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代號是「絕天地通」,用「優雅的,詩歌般的」語言來說,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說人話呢,就是活人不能代替神說話,不能一陣哆嗦然後說「你爸爸來了,天王接旨」。神鬼之事,你盡可以信,可以講,但就是不能代天宣令。這件事,在中華民族後來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諸夏範圍里,神婆巫漢從沒有獲得過很高的社會地位,神權基本上沒形成過對人的挾制(如果你說太平道、白蓮教、太平天國也算統治,那我沒話說)。其結果就是,五千年來,華夏文化一脈相承,雖然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至少在中國沒出現過歐洲中世紀那樣的黑暗裁判,也沒有像西亞那樣,文明一輪又一輪的被不同的宗教以異教徒之名洗戮殆盡。


很簡單,

公侯伯子男,孔子是子的階層,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很高

而只有最上層的社會階層才被授予資格通鬼神

所以孔子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他不懂(通)鬼神,不懂就不說話吧,當然也沒資格反對鬼神,

所以我不說還不行嘛,故曰「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思想的優點在於「不信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對彼岸世界零興趣,追求現實的功名和幸福,使人們不容易陷入思維的漩渦中,免受迷信和宗教的束縛;孔子思想的缺點在於只關注現實的功名和幸福,對仰望星空不感興趣,使人無法突破思維的藩籬,無法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因此無法誕生科學,和產生更好的社會組織形式。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正含義,孔子是當之無愧的聖人是儒家思想和中華文明的輝煌的締造者,但同時也是歷史沉重的包袱。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