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後,我們跪著看陳道明那次的發飆

那些忙不迭替「傳統文化」哭喪煲雞湯的人,正是最後扼殺並為「傳統文化」送出殯的人。

不曉得大家還記得2016年1月份,某節目熱炒的#陳道明發飆#事件否?反正我還記得,因為我被罵得特別慘!

△ 360條評論里,一半是罵我的,一小半是我反駁的

大約先解釋下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引起爭議的表演節目內容是這個叫做「高台花鼓」的傳統鼓舞(定義來自《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儀式前表演,2009年參加春晚,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可以算是成績斐然啊!

這個節目評審分為「導師團」「青年團」,一開始就確定要雙方對立爭鳴的節目形式,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找回遠離了的文化之根,激活潛藏著的文化基因,喚醒丟失過的文化之魂」。這些都是寫在他們自己的百度百科裡的。

所以,陳道明的發飆也好,也是後來大量通稿一邊倒指責青年團也罷,其實都是這個節目既定的路線以及樂見的效果。

那麼青年團到底說了什麼,從最後剪輯出來的短短几句話來看看吧(這個節目剪輯也很傾向性,基本上沒讓「青年團」發表自己的論據)——

潘穎:

謝巍:

李程遠:

陳秋實:

陳銘:

陳秋實:

陳銘:

其實就以上發言來說,我覺得沒有人的觀點是值得非議的。

有人提到了「創新」,「創新」是「傳統」的對立嗎? 「創新」是將來的「傳統」啊,「傳統」是過去的「創新」,沒有那個將凳子堆起來的創新者,怎會有今天的這項非遺?

有人提到推廣方式,可能他用的「個人英雄」這個字眼在我們的文化理解里很刺眼,但是誰不喜歡「個人英雄」啊?難道你們周末去看的《復聯》是為了看他們的整齊劃一?這是一種大眾傳播的理念而已啊!

△ 謝巍

其中一位嘉賓謝巍,就是那位說這一個個舞台無法給這些孩子一口飯吃的那位,在事後的微博長文《高台花鼓本身並不可恥》里提到了非常值得留意的幾點。

①這個表演是「青春飯」,由於高台承重有限只有童男童女才能表演;

②這個表演對於排練時間的要求大於技巧,浪費孩子們寶貴的可以發展其他技能的年華;

③高台花鼓只是社火的一部分,原本只有兩三層,現在之所以有十幾層的聲勢,並非是文化的傳承,而是吉尼斯文化;

……他後面幾點是吐槽這個節目故意製造對立的手法,前面已經提過了

這些是這個節目的剪輯可曾告訴過你們的嗎?在那個話題被熱炒的微博下面,有些人寫了這麼一段話——

(註:那條微博只有導師團和青年團的爭論,沒有高台花鼓的畫面,所以這位網友才說這個節目連視頻內容都沒有。)

為何沒人捫心問一問我們怎麼都變得不敢批評傳統了?在《祭祀讓女性走開?別讓傳統成為男尊女卑的庇護傘》里我曾表達過一個觀點,無論我們彼此對於傳統中何為糟粕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我們都承認傳統並非全然的正確、完全的進步。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連「創新」都不敢對傳統說了,不僅如此,很多在傳承中點點滴滴作者創新的人,也很害怕別人告訴它你在創新。這是為什麼呢?

然而陳道明卻說——

知乎里很有名的一個回答不正叫做——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是「我錯了」。為什麼傳統文化就不容批評?難道它等同於迷信了,還是高於宗教了?不容置喙的文化,沒有立足之地啊!

更何況,這裡沒有批評啊。完整的視頻我也貼了,有批評,我不信這個節目組會不嫌事兒多的不剪進去,咳咳。

對了陳道明還說(這段話是令我最反感的)——

真抱歉啊,你是很多人的男神,也做過一小段兒我的男神(《紹興師爺》那會兒,我點比較怪),然而啊,真的要離作品近一點,離本人遠一點……因為我想說,你把別人對於某個節目的連意見都不太能算得上的建議,上綱上線到什麼「中國鼓文化」的樣子,真!難!看!!!

你跟他說服飾,他跟你談民族;你跟他說歷史,他跟你說國家……那還玩什麼呢?因為你就沒打算「就事論事」嘛!不是不讓你上升高度,只是你管你升華,別擺出一頓綱常倫理種種來堵我的嘴。

是的,節目組端了好大一碗雞湯,包括陳道明後來講的自己的故事(截圖好累)。但是永遠會有人被雞湯感動的,你信不信,別說《國寶檔案》了,《地理中國》我也能哽咽給你看。我不是認同你,我就是愛哭而已,容易感動罷了……一扭頭,我該吐槽還是繼續吐槽,該反駁還是反駁。

這個節目叫《傳承者》,如果這個兩方觀點對撕,兩邊都超有道理的,我也要「無理取鬧」地站在青年團那邊啊,為什麼?因為年輕才是傳承啊!年老的叫拯救和保護啊!(說實話,我國很多東西說起來似乎是傳承,其實就是保護瀕危而已)

△ 2016年01月12日 《解放日報》

……再設想一下,假如不是陳道明「拔刀」相助,人們對高台花鼓的理解會不會被青年評論員的一己之見而引入歧途呢?……電視節目中,青年評論員「恪守」的毒舌風格,其實在今天的大眾傳媒上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甚至成為一種博眼球、吸引觀眾的必備方法之一。傳統曲藝要想形成新的社會影響力,就需要藉助大眾傳播平台,可如此就難以避免遭遇各種評價,甚至是外行的評價和故意的誤讀……

如果一個節目觀眾看不到,為什麼是觀眾錯了?如果一個錯誤觀點被偏聽偏信,又是誰的問題?黃執中在武大參加論壇的時候就說,中國電視人心裡有一群很奇怪的「一般觀眾」,他們愚蠢、理解力低下,他們險惡、好哄易騙。想想也真是啊!

沒有人能既想在人群前發光,又不在人群里挨刀,傳統文化也是如此。

我不覺得陳道明叫做「拔刀相助」,他只叫做「站隊」,因為我的腕兒比你大,所以我說的時間比你長,青年團里還站著幾個專業辯手呢,站起來都是華語圈裡數一數二的。但是陳道明給了什麼可以讓這個節目更有生命力的建議么?沒有哇!所以你們哇哇哭著感動什麼呢?

沒有多少種傳統是轟轟烈烈地死的,絕大多數的傳統都是死得悄無聲息,就像地球上那些來等不及我們去發現就滅絕的物種——你都不知道它可能存在過,它就死了,還燉什麼雞湯、站什麼隊啊,到時候這些今天感動如哭喪的人連喪該幾時哭都不知道啊!

更何況,談「高台花鼓」本來就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兒。

就像一個人因為癱瘓多年以至於全身都得褥瘡了,只有那一雙眼睛因為消瘦而突出,鼓溜溜地轉啊,這時候你說這雙眼睛真美啊,我要好好保護這雙眼睛。

然後你們為了這對眼珠子吵架,為了這對眼珠子掐架,卻忘了在這人癱瘓多年緩慢死去的過程中,其實你們都沒有珍惜過。

「高台花鼓」是社火的眼珠子,「變臉」是川劇的眼珠子,「耍牙」是寧海平調的眼珠子……每一次上演,看似是想為這個癱瘓病人翻翻身,讓褥瘡好一點吧。其實做得了多少改善我們都知道的呀!何苦騙自己呢?

為什麼非遺要有傳承人,因為那是非遺的「個人英雄」,國家已經在努力了,為什麼要用雞湯的方式去反對?

△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我們不希望,只用眼珠子被保護下來,因為眼珠子是無法單獨存活的。「耍牙」無論多麼轟動,如果寧海平調沒了,它也只是一種獨特的雜耍罷了。所以「青年團」為高台花鼓出了許許多多不那麼「眼珠子」、當然也不怎麼成熟的建議。

沒有人想毒舌或者吸引眼球的,更何況這個事情里眼球最大收穫者是誰呢?連這樣的渠道都關閉,後來我們才成了跪著才能求著別人停下來看自己一眼的那種令自己輕視和悲憫的「傳統文化」。

還注意到這個聲音里有什麼嗎?是的,「小我」!這個似乎從來不該在任何「傳統」里出現的辭彙,像「個人英雄」一樣刺眼。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是可以任意擺布的人口數字了,他們尊重自己,也尊重個體。所以「青年團」里出現了許多為了這些孩子思考的角度,他們希望「傳統」好,更希望傳承傳統的人好,看起來是不是很自私的樣子?由於在現在,雞湯的段位還是可以為了傳承提倡犧牲和隱忍啊,不論是這樣的群體形式,哪怕是一些個體可以傳承的傳統,也是如此啊。

我們搞吉尼斯,搞萬人太極,搞各種這樣聲勢浩大的事兒,都很有本事。全世界都承認我們超厲害啊,但是結果呢?

要用美去動心,然後才能用情去動人,那些每天要求別人不可以嫌棄傳統土、傳統丑的人,其實骨子裡他最嫌棄!同樣的,一路為傳統唱著輓歌的人,是哭不活在你心中已經死了的傳統的。

有句同樣很雞湯的話說,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是怎麼樣。不敢說全部對吧,但是你用特別的心態去看待某件事物,這個事物便難免會有一些扭曲和偏差。

死去的叫歷史,活著的才叫傳統。

(知乎專欄搬運自我的公眾號「傳統服飾」,謝絕轉載,授權請私信。本文原題《 4個月後,我們跪著看陳道明那次的發飆》

推薦閱讀:

我們國家的例如嗩吶,刺繡,泥人,那些優秀的物質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真的沒人(中國人)喜歡了嗎?
如何看待韓國申遺拔河成功?
你所熟知的喪葬習俗是什麼樣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什麼作用?
對於一種很可能失傳的手藝或絕活,有什麼辦法能夠繼續原滋原味保留下去?

TAG:传统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