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21] 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的發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七)

  一、工作概況

  堯王城遺址位於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家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北距日照市約17公里,東距黃海5公里。遺址位於東經119°20′37″,北緯35°18′18″。堯王城遺址2015年發掘從3—7月和10—12月進行,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其中600平方米集中在內城北部區域,400平方米集中在內城東部。

2015年春、秋季堯王城遺址發掘探方位置圖

  二、主要收穫

  2015年主要對內城的北城牆、建築基址、祭祀遺迹、墓地等進行了發掘(圖一)。清理灰坑87個、器物坑13個、房址6座、祭祀台基1座、墓葬10座。

  1.城牆及環壕

  明確了內城牆基,牆體建在基岩上,用淺黃色土堆築而成,堆築層的厚一般在10—20厘米之間。

  解剖了內城北部的壕溝,壕溝寬近13米,深2.8—4,2米,上部為雨水沖積的紅褐色淤土,下層為黑灰色淤土。

  根據壕溝內出土的遺物判斷城牆的始建年代在大汶口晚期,在牆的上部和牆的內側發現有龍山早、中期堆積,可以認為城牆的使用一直延續的龍山文化中期以後。所以我們認為堯王城城牆的年代包括大汶口晚期、龍山文化早中期。

內城發掘區全景(東—西)

2015年發掘3號夯土台基(東—西)

  2.房址、灰坑和墓葬

  2015年清理房址6座,按形狀可以分為圓形、長方形二種。按營建技術可分為土坯牆房址、木骨泥牆房址。房屋在建設過程中,有的挖基槽,有的平地起牆建房,也有台基式建築。房址面積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間,應為普通居民的住屋或儲藏空間。

  2015年清理各類灰坑87個,龍山時期的灰坑分布非常密集,這些灰坑從用途上可以分為垃圾坑和器物坑。器物坑內出土了大量的可以復原的陶器。

  2015年的重要發現是清理龍山早期墓葬10座,系長方形豎穴,部分帶木質葬具,頭向多為東偏南,葬式仰身直肢為主,基本都有隨葬品,一般3—10件,以磨光黑陶器為主,其中5座墓出土有蛋殼黑陶杯,在M26是等級最高的一座墓葬,出土陶器13件,玉器2件、骨器2件,葬具為獨木棺。這是堯王城遺址首次發現出玉器的墓葬。

H258全景(北—南)

2015年發掘H258局部

2015年春季發掘H275局部

F31全景(北—南)

  三、學術意義

  2015年通過發掘解決了內城北、東城牆及環壕準確位置及年代。進一步了解了內城建築基址的布局及結構,同時對等。

  通過發掘揭示了堯王城作為大型中心聚落的文化發展脈絡、聚落結構、生業形態與環境的關係等問題。對堯王城古代居民的經濟狀況、社會形態以及與環境的動態關係的綜合研究方。

  墓地的發現是2015年的又一重要收穫,通過對墓地的發掘了解了當時的墓葬結構、埋葬習俗及墓葬等級等問題。特別是對龍山時代城址來講,既有大型城址,同時還有高等級墓葬,在山東龍山文化中還是首次發現,為進一步探討堯王城遺址的性質和等級等問題,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M24、M25、M26全景

M26腳箱

M26玉器

  堯王城遺址是龍山文化時期魯東南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是探討社會複雜化進程、國家起源等重大理論問題探討的理想試驗田。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其進系統的、長時間的、全方位的細化研究,無論是在考古學的發掘理念、發掘方法上,還是在研究路徑、研究過程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跨區域、廣區域的比較研究,必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國家起源的社會發展模式等重大理論問題產生積極作用。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日照文物局 

  領  隊:梁中合

  參加人員:梁中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孫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劉紅軍(日照文物局)

       畢道傳、付群起、楊結實等(考古所技師)

  執  筆:梁中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23]中蒙考察隊在蒙古國杭愛山發現《封燕然山銘》
[考古日報Vol.52]甘肅肅北大黑溝再次發現岩畫 成為游牧民族生存的文化見證
[考古日報Vol.27後續3]王楚寧,張予正:海昏侯墓《齊論·問王》章句蠡測
[第0007期]「絲綢之路·天山道關鍵地段路網綜合考察」 第三天:形制獨特罕見的古代遺存
[考古日報Vol.30]廣西南寧市那北咀貝丘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初步成果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