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窯列傳之五大名窯(下)
上篇講了宋代「五大名窯」之說的來歷及汝窯,下篇要把其他四窯講完,篇幅緊張,盡量不跑題,不扯淡。
官窯
「官窯」一詞有兩個意思,狹義指設立在北宋開封和南宋杭州的皇室專用窯口。廣義「官窯」泛指由皇室營建並主持燒造的窯口。官窯是相對於民窯而言的,有一些民窯的產品也會被採買進宮,但並不算官窯。官窯完全由皇室壟斷,其產品的首要功能是朝廷用的禮器,其次才供皇帝日常使用。
官窯觚、貫耳尊,台北故宮
禮是維繫封建社會結構的基礎。當年子貢想省下祭廟用的羊,孔子罵他「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意思就是場面上的事絕不能省。這種儒家核心價值觀被歷代帝王所踐行,祭祀天地祖先的事情,絕對不惜血本,所以古代幾千人鑄一個鼎,幾代人磨一塊玉,人不用,鬼神用。
上篇我們說過法門寺發現的秘色瓷,是瓷器被用於佛教禮儀。佛教雖是體面,但儒教才是根本,瓷器上位儒家的禮儀系統始於宋,徽宗曾下令用「陶匏之器」,就是瓷器,取代金銅器用於祭禮,說明瓷器又進一步,已經從物質領域上升到精神世界了。
宋代皇家祭祀用的瓷器就是官窯,其質量自然是精益求精。現在許多文章一味講官窯(廣意的)瓷器如何精美如何牛逼,當然沒錯,但是忽略了官窯的通病:其產品依附於皇室意志,被各種禮法規章束縛著,精緻但陳腐,有種濃郁的八股氣息。而瓷器史上所有技術和風格創新都始於民窯,各種天馬行空,奇思妙想。因為官窯瓷器存世量少的原故,其價格要高於民窯,但價值真不一定比得過民窯。
宋代官窯有兩種,就是古人說的「新官」和「舊官」。舊官指北宋官窯,又名修內司官窯,在汴京皇宮附近,因為黃河改道,窯址被埋在開封地下了,沒挖過。北宋丟了江山,逃到江南偏安一隅,依然沒忘場面上的事,立刻在杭州修了新官窯,又名郊壇下官窯,窯址在杭州南部的烏龜山。南北宋官窯瓷器極相似,傻傻分不清楚,有種「錯把杭州作汴州」的味道。
宋代官窯的總體風格是保守復古。器形主要是模仿青銅器的鼎、尊、爐、觚,還有瓶盤和文具,顏色還是追求玉器效果的青色。紫口鐵足、金絲鐵線的特點和哥窯相同,轉到哥窯。
哥窯
宋哥窯五足洗,上海博物館
必須隆重介紹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宋哥窯五足洗,又名乳釘五足洗。八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她,覺得萬丈紅塵,盡在其中,立刻決定改行做瓷器。轉折:今年春天我帶兒子去上博,想給講他改行的家史。等我們站在久違的五足洗前面時,我大驚失色,第一次在我兒子面前說了髒話:「卧槽,真J8糙!」
所以說朋友們,不要把愛好當職業!我做幾年瓷器後再看五足洗,口沿變形、底足積釉、內壁落渣、外壁縮釉,總而言之,次品。當然用現在的工藝標準去衡量古人是不對的,他們連溫度計都沒有,能燒出這樣的瓷器,已經很偉大了。但古人並沒登峰造極,現代人也一直在進步。所以我就很不理解那些厚古薄今的朋友,東西必須舊的好,手藝肯定一代不如一代,照這個邏輯,人類早退化成猴子了。
哥窯盤口直頸瓶、貫耳瓶、貫耳尊、膽式瓶
哥窯的窯址沒有發現,宋代也沒有文字記載,只有若干瓷器傳世。關於哥窯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但都不能自圓其說。
第一種出自明代的《七修類稿》,說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分別在龍泉燒窯,生一燒的是哥窯,生二燒的就是弟窯。這種說法在龍泉很流行,認為開片瓷器是哥窯,沒有開片的是弟窯,章家兄弟也被當地瓷工視為祖師。但龍泉地方志里沒有章氏兄弟的記載,而且龍泉燒瓷的歷史早於南宋,所以章家不可能是龍泉窯的開創者。龍泉的確出產類似哥窯的瓷器,稱為「龍泉哥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叫「傳世哥窯」,前些年做了化學分析,兩者雖然外觀相似,但成分不同。那麼,傳世哥窯出自龍泉的說法站不住腳。
第二種,認為哥窯是元代民窯仿宋官窯的產品,理由是從來沒有在宋墓里發挖出過哥窯器。這個牽強了,汝窯官窯也從沒挖出來過。
第三種,說哥窯就是官窯的一個分支。在杭州鳳凰山的確發現了宋代窯址,瓷片外觀也與哥窯相似,但成分不同,所以也不可信。那麼,哥窯的歸屬,說不清楚,就作為歷史遺留問題,留給後人去解決吧。
哥窯高足杯,台北故宮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和官窯共有的特徵。金絲鐵線指的是瓷器表面有金色和黃色的紋路,就是開片。開片又叫冰裂紋、百圾碎等等,形成原因是釉的膨脹係數大於胎,熱脹冷縮時,釉被胎撐裂了,但是沒有碎,也不會剝落。
嚴格說,瓷器的坯和釉的成分都不同,所有瓷器都開片,只是大部肉眼不可見。瓷器開片集中出現在開窯以後,窯門一開,冷空氣進入,噼噼啪啪好像放鞭炮,非常熱鬧。溫度一直在變化,所以開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些唐宋的老瓷器現在還會出現新開片,只是速度非常非常慢。如果你在家裡擺幾件瓷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啪」的一聲,你就知道那是開片了。
哥窯開片的細節,黑色的是鐵線,黃色是金絲
青瓷開片明顯,尤其是灰塵進入開片縫隙後,看的很清楚。宋以前的越窯瓷器就有細密的開片,汝窯的蟹爪紋也是開片。人為地控制開片的形態,將其視為審美因素,始於官窯和哥窯。這兩種瓷器應該是在開窯後不久,瓷工將墨汁塗抹在瓷器表面,讓墨滲入裂紋,變成黑色,就是金絲鐵線中的鐵線。
那麼金絲是怎麼來的呢?剛才說過開片是持續的過程,塗墨後還會產生新的、無色的開片,青瓷釉中鐵含量高,氧氣進入縫隙後,把灰色的二價鐵氧化成黃色的三價鐵,看上去就是金色的了。其實仔細看哥窯和官窯瓷器,還有一種無色的短開片,這種開片是從內裂開的,表面沒透,氧氣和墨汁都進不去,所以一直是無色的。
哥窯盤,上海博物館
紫口鐵足,要從哥窯官窯的胎說起。兩窯的胎都是黑褐色的,無論杭州還是龍泉,當地瓷土做的胎都是灰色的,類似於汝窯的香灰胎,那麼黑褐色的瓷胎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是瓷工發現,胎色越深,越能襯托釉的青色,所以故意在瓷土中添加紫金土。紫金土又名烏金土,類似於宜興的紫砂土,含鐵量在17%以上,摻到白瓷土裡就讓胎變成黑褐色,就是所謂的鐵胎。這個也挺有意思,當時燒白瓷的工匠用化妝土,千方百計把胎描白,青瓷工匠用紫金土,不遺餘力給胎抹黑。
釉是有流動性的,哥窯和官窯的釉很厚,甚至比胎還厚,流動性就更強,在窯里一燒就化了,化了就向下流,一流就把口沿的褐色胎露出來了,就是紫口。底足本來就不上釉,露出胎的本色,是謂鐵足。
官窯和哥窯的區別。官窯是皇室用窯,形制比較嚴謹,幾乎不見瑕疵,而哥窯相反,但器形豐富些。顏色上,官窯存世的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黃色。史書里記載的哥窯也有粉青、月白、米黃、油灰色,但我見到的,不論實物還是照片,都是油灰色。
另一個區別在開片,官窯開片稀,顏色淺,哥窯開片密,顏色深。只有一部分哥窯瓷器有同時金絲鐵線兩種顏色的開片,許多哥窯的開片是全黑色的。而官窯的開片或是黑或者黃,不會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上。上圖是兩個雙魚洗,請判斷哪個是哥窯,哪個是官窯。
鈞窯
當其他窯口還在糾結於瓷器里鐵的含量,徘徊在白青之間時,鈞窯瓷工把目光投向了銅,燒成了色彩千變萬化的銅釉,發現了瓷器的新大陸,高溫顏色釉,很偉大。
鈞窯膽瓶,台北故宮
鈞窯在宋代的禹州,在金代名鈞州,鈞窯之名大概由此而來。窯址很多,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神垕,有民窯,還有專門為北宋皇室燒瓷的鈞台窯。鈞台窯燒的天青釉鈞瓷與汝窯非常相似,所以後世有「鈞汝不分」的說法。
現在神垕附近的山上還出產一種藍色的孔雀石,古代的瓷工一定是用了這種高銅礦石,燒出了銅紅釉。銅是很神奇的原料,在不同窯溫和不同氧氣濃度下,可以呈現為紅色、紫色、綠色,與鐵猛磷等原料配合,還可以表現出青色和藍色。尤其是銅紅,深沉凝重,富於變化,非常漂亮,明清出現了鐵紅金紅,都無法取代銅紅的位置。
鈞窯釉屬於不透明的乳濁釉,其化學成分在當時是最複雜的,燒成難度也最高。單色鈞瓷有天青色、月白色、玫瑰紫色。最精彩的是以青色為基色,點綴著紫紅色的斑點的窯變釉,色斑隨著釉的流動變幻莫測,所以有「鈞瓷無雙」的說法。
蚯蚓走泥紋
鈞窯的另一個特點是蚯蚓走泥紋,就是在釉面中有好似蚯蚓爬過的痕迹。一種解釋是燒制過程中氣泡留下的軌跡;另一種是說鈞瓷釉厚,燒低溫時釉面開裂,到高溫時融化的釉又填補進裂紋而形成的。我覺得第二種說法更合理。
鈞瓷不但釉厚,胎也厚,主要器形有瓶、尊、洗、觚一類的仿銅器,還有盤碗一類的日用器。鈞瓷還有許多精緻的花盆,名窯裡面只有鈞窯熱衷於做花盆,真奇怪。而且花盆底還寫著各種數字,數字的含意有好多解釋,每種解釋又都能找出反例,不贅述了。
鈞窯是窯系,在宋代就影響了許多北方窯口,後來在南方又發展出三個分支,廣鈞、宜鈞、爐鈞。
廣鈞釉梅瓶,現代
廣鈞始於宋,產自廣東石灣,因為是陶器,又名泥鈞。其創新之處在二次施釉,先以黑釉打底,再施紅綠藍等釉色。
乾隆宜鈞釉紫砂壺,北京故宮
宜鈞是明代出現的,位於宜興,創始人歐子明,故又稱「歐窯」。其特點是以紫砂做胎,顏色以青藍居多。
清雍正鈞紅釉獸耳暗環尊,台北故宮
爐鈞在景德鎮,清代開始的,按雍正督陶官唐英的記載,爐鈞仿的是廣窯和宜鈞,而不是北方鈞窯。爐鈞的特點是燒兩次,第一次燒高溫胎,每二次低溫燒花釉。按有沒有紅色,還分成葷爐鈞和素爐鈞。爐在景德鎮是低溫窯的意思,處在瓷工鄙視鏈的底端。景德鎮也仿高溫的鈞紅釉,就不在爐鈞之列。鎮窯的鈞紅比鈞窯紅釉精美,顏色更紅、更均勻。後來景德鎮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祭紅、郎紅、豇豆紅等等,還有作為色料的釉里紅,把銅紅髮展成為顏色釉中最龐大的體系。
定窯
定窯也是窯系,總部位於現在的河北曲陽縣剪子村,分公司遍布整個北方,比如介休窯、榆次窯、盂縣窯等等,最遠的辦事處設在四川彭縣。
定窯孩兒枕,台北故宮
定窯白瓷工藝繼承自隋唐的邢窯。邢窯胎是灰色的,靠化妝土提升瓷器的白度,而定窯拋棄了化妝土,全靠細膩的白胎呈色,這得利於當時的瓷土淘煉技術的進步。定窯以白瓷著稱,如果把一隻定窯碗和現在的普通白瓷碗放在一起,在不考慮情懷的前提下,你八成會選現代碗。因為現在白瓷的白度標準是70,定窯白度不到60,這就是許多朋友覺得博物館裡的定窯不是很白的原因。另一個因素是唐宋白瓷基本不透明,而現代白瓷是講究透光度的,看上去很剔透,這點很重要。
真正有現代意義白瓷是明代出現的,又白又透。然而人們很快就發現純白色很無聊,甚至越白越難看,有種出殯的錯覺,所以就在白瓷中留那麼一丟丟雜色,比如樞府卵白,白裡帶青,德化豬油白,白中透粉,永樂甜白,白中泛黃。定窯的審美價值也不只在於白色,而在精美的紋飾。
定窯的紋飾起源於唐代的越窯,也可能受到了當時定州石刻影響,內容涵蓋了飛禽走獸,仙草花卉。手法有許多種,一是刻花,用刀刻,類似淺浮雕;劃花,用竹刀劃,靈動飄逸;篦花,用梳子劃,一次划出許多線。印花又分兩種,一種類似圖章,把圖案蓋在坯上,另一種是用陶或木做一個整體的內模,上面刻好花紋,把沒幹的瓷坯扣上去一按,花紋就出來了。
這種內模是個大進步,及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有一個好處是保證了每一個碗或盤的大小相同,這點靠旋坯是做不到的。現在景德鎮的手工碗還在用內模控制大小(過去瓷工把內模叫死人頭,好噁心),再講究的還要過稱,要求單件重量相同。
彭縣出土的定窯碗內模,上面有印花的花紋,圖片出自《中國陶瓷史》,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非常詭異的細節
陸遊說「定窯有芒不入禁中」云云,有人以為宋朝皇帝不用定窯,其實不然。有許多出土定窯瓷器上刻著「尚食局」,尚食局就是光祿寺,專門給皇帝做飯的,這說明起碼在北宋早期,朝廷還是使用定窯白瓷的。皇室後來放棄定窯,可能更多是因為審美的因素,而不是因為芒口。
芒口是因為覆燒,就是把碗盤倒扣著撂起來燒,碗口一圈沒有釉,所以叫芒口(關於燒法可參見《覆燒疊燒支釘燒以及各種燒》)。宋代就有「金裝定器」的記載,就是高檔定瓷要在口沿鑲一圈銅或者金,以遮掩芒口。那麼問題來了,鑲金銅貴且繁瑣,定窯為什麼不用正燒法,燒口沿有釉的高檔碗盤呢?答案是防止變形。
覆燒圖,碗之間是墊圈
瓷器在窯里燒的時候,是半熔融的狀態,很軟,就像拉麵的麵糰那麼軟,有個什麼風吹草動,或者配重不均,就會變形。宋代技術還不成熟,不能解決變形問題,所以你看官窯汝窯,皇帝用的瓷器,都變形,有的還很嚴重,比如上篇發的那個汝窯瓶,脖子歪的離譜,竟然還算國寶。定窯早期也是正燒,後來發明了覆燒,是為了降低成本,大概省能四分之三,而且定窯好像用煤做燃料,省的就更多了。覆燒雖然芒口,卻有一個意外好處,燒制時碗口被墊圈固定住了,不會變形。再看扣過來碗,像不像拜贊庭建築的穹頂?那是最堅實的形狀,也不變形。所以定窯能燒出直徑六十厘米的薄胎大碗,這種碗在今天都是很難燒制的。
紫定蓋碗,北京故宮
定窯不只白色,還有紫定,一種以鐵發色的醬色釉。黑定碗是鬥茶用具,仿建窯黑瓷,偶爾有油滴和兔毫紋。
土定,指低檔民用定窯器,花紋和胎色都略差,土定的金屬邊都是明清時包上的。
粉定是景德鎮早期仿定窯器,白中透粉,故名粉定。後來景德鎮在粉定的基礎上發明了青白瓷,並且自立門戶,成為青白瓷窯系,是後話了。
正好五千字,就到這吧,汝、官、哥、鈞、定,宋代五大名窯,磁州、龍泉、建陽等窯表示,不服。
————————————————————
有泉堂
公眾號 youquantang 微信 quanceramics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推薦閱讀:
※你是救兵請來的猴子嗎
※這種神秘的技藝失傳了700多年,日本匠人花費22年重現 看一眼就心醉了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一)
※窯神的誕生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