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博客,問答網站等UGC是否提高了大眾的寫作水平?

記得很早聽說過一個英國學者講,博客的興盛提高了英語世界普遍的寫作水平。具體出處已經忘記了。

其實從知乎上看,普通大眾的寫作水平已經超越了十年前大學生畢業生的寫作水平,記得當時非文化類的大學生寫一點東西,完全詞不達意、文采全無,一派高中作文水準。


.

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窮其一生寫作也不能達到「藝術」的高度,只能停留在「技術」的層面。

既然是技術,想要提高往往也沒有捷徑可走,無非是「無他唯手熟爾」。落到寫作上,也就是兩點:多寫和多讀。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寫和讀是有條件的,應該是多寫具有創造性的文字,多讀具有創造性的文字。陳詞濫調寫得再多讀得再多,對自己也是沒有提高的。寫一萬遍「土豪我們做朋友」「人艱不拆」,也不會對自己有任何提高,因為這是廉價的照搬,而不是自己的寫作。

對於那些能夠形成鼓勵創造性,保護創造性這樣良性循環的 UGC 網站來說,是能夠提高用戶的寫作水平的。

.


2002年——2008年,是我的寫作水平產生質的改變的6年。如果說我來知乎以後,曾經被朱怡婧啦,高涵嶼,采銅啦,徐挨拍等等大號的答案驚艷到的話,02或者是04年我剛到九州的時候其實是嚇傻了。

那時候還是BBS,今何在搭的,現在看起來特別土,但就是完全不敢說話。

人是這樣的動物。當你面前擺著一堆成名的作家你覺得他們就是干那個的你不會覺得怎樣。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網上的各種「普通人」都寫的超贊的話。你怎麼辦?

只有攀爬。再加上08年前後的幾年博客的興起,寫了好多的博客。說文字水平沒有成長簡直是不可能的。說沒有這些網站,沒有互聯網幫到自己簡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沒有這些,想來我現在應該是個插畫師吧(傲嬌臉)……


這個問題就像過去討論電視的教育功能一樣:初期變化顯示是有用的,提高了受眾的文化水平。但深究則會發現,受眾變傻了。

BBS,博客,問答網站等UGC不能提高大眾的寫作水平,只是讓一些寫作水平高的人凸顯出來,而那些寫作水平低下的人則是扮演不用動腦的喝彩者。一個字贊,兩個字沙發等等便捷的網路語言,恰恰是阻擾了他們深層次表達。

再看向所謂的專欄作家,這幾年的寫作水準是一年比一年差,做編輯的都很頭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是網路寫作開始的。相比過去,一篇文章在稿紙上修改十幾遍,顯然網路上的敲打寫文+快速閱讀+碎片吸收,對文筆的要求標準是極其寬鬆的。

至於提問中提到的大學生寫作水平變化,並不清楚具體數據支撐在哪;再者,用表達能力替代寫作水平,或許更為恰當。

以上。


BBS混得不多,談談博客和問答網站(知乎),重點是博客。我想是的,博客的確提供了自己的寫作水平,即能夠把一個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述出來,至於那些尚未明曉的思緒,竟然也能夠充滿表達慾望。

當然,前提是你要堅持去寫。有不少身邊的人已經說,「有種發現自己已逐漸失去寫出一篇文章的功力的感覺。」

貼一段去年關於博客對於自身成長,特別是寫作意義上的影響。有刪節。

和許多人一樣,我開始接觸博客的時候不叫它博客,叫空間,是「QQ空間」的簡稱,那是2006年。到現在,我依然不覺得QQ空間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博客,我把它看做是一個「碎碎念,無營養轉載和低級遊戲玩樂圈」。

2006年,中考結束,好一陣子後我和爸決定去北京旅遊,不久中考放榜,我還在思尋著「王府井會不會有網吧」,老媽一個長途打過來,說,上了二中。又說,家裡已裝寬頻。

我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年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不是中考,而是去了北京,還有家裡終於能上網了——在此之前,我有過一段放學後「飛摩」去網吧玩網遊的經歷,五年級第一學期。

現在是2012年,流行微博和社交網站,這是人們樂於和習慣的交流方式。2006年,世界是互聯網的時代;2012,世界仍是互聯網的時代。

2005年是中國的「博客元年」,「平民寫作」迅速在中國的互聯網風行。第二年,老友靜送給了我一個QQ號(使用至今),於是我開通了QQ空間,那時候我不知道這屬於博客範疇,我把它當作是一個公開的日記本,第一篇日誌,用粵語寫成。(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早被刪了)

小時候,我有一個癖好,喜歡去借閱他人的作文本,特別是老師口中的高分作文,或者是一些我認為有趣的人的作文本。另有一個癖好,喜歡互相批閱同學的作文,我總是很有興緻地寫下評語——並不直接,寫得含蓄,似乎想和作者玩文字遊戲。我想這應該是現實中的博客雛形——你在我的作文本評點幾句,我在你的作文本評點幾句,如博客的評論系統和人際關係。我鍾愛這種互動,顯然,博客方便了這種互動,它更快捷、直接、豐富。

這個公開日記本並沒有堅持多久,並不是因為我的熱情銳減,我逐漸的發現,QZ的主要元素並不是所謂的「日誌」,即Blog,而是充斥在屏幕的的「空間裝飾」。這種通過收費來獲取和維持的增值產品,設計簡陋和低智,讓我對身處於所在的空間產生懷疑,這種懷疑和當你想脫離騰訊產品的猶豫是一致的——你放棄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套網路人際關係,騰訊的產品推廣,都是基於早年積聚的大量QQ用戶而展開的。

於是我一面繼續在QZ寫博,一面關注何謂「Blog」,2006年,韓寒和白燁開始在新浪博客打筆仗,新浪作為另一種BSP(博客託管商),顯然做得比騰訊高級,它針對的是普羅大眾,特別是名人效應,話題深度、討論廣度都比QZ這個低齡化產品來得更有吸引力。我決定在QZ突破10000訪問量後,轉投新浪。那時候我剛升上二中,喜歡中午去二中的圖書館頂層,搶佔電腦寫QZ。

事實上,在決定新浪的同時,我繼續在網路搜尋關於Blog的一切,我知道了更多的BSP(譬如網易),並注意到了充滿小眾、娛樂精神的歪酷(http://www.ycool.com/),後來我鍾愛的獨立blogger早年都在歪酷寫過博客,於是幾乎在向新浪搬家(謝天謝地,我還在考慮怎麼保存QZ日誌的時候,BSP已經意識到要開發這個功能了)的同時,我在歪酷也安了家,寫了十幾篇博文,和新浪一樣沿用ID:XXX。而新浪的博文,基本上取材於我高一時寫的詩歌和團員日記(一本類似班級日記的東西,由團支書負責保管和督促團員寫作,我當時熱衷於這個事物,似乎這時我與這個世界寶貴的交流方式之一,後來我因為能掌管一本日記,在高二時競選團支書成功),直到在2007年8月1日決定在網易博客寫博。

網易博客應該是當時長得「最自由」,伺服器最好的BSP。說它長得最自由,應當是界面比較友好,沒有過多影響「日誌」(blog)本身的元素(儘管網易也開發了不少),當時最自由的應該是博客大巴(【博客大巴】心情日記),但是伺服器很慢。它濃厚的文藝氣息標榜獨立的精神吸引我高三有一陣子去了那寫博。

網易博客無疑是我感情最深的博客,從2007年8月至今,我跌跌撞撞地一路「寫」來,三次大面積的刪博(沒有備份),有過一段時間的離開(因某事,離開了半年之久,去了blogbus),但最終還是一直寫到今天,我呆在安平台三號,從XXX,到XXX,再到如今的XXX,見證SNS的崛起,看著QQ空間繼續不務正業剽竊「農場」,看著微博佔據著人們的視野,人們關注的尺寸從十幾二十幾寸的電腦屏幕,縮小到幾寸的手機屏幕,看著網易不堪寂寞也去趟輕博客的渾水——真是輕薄,我一直都在寫,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告知存在的一種方式,我耗費在寫博的時間早已超過1000小時,這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無關字數多少,這和你在作文本寫作文並要掂量字數的心態,是全然不同的。我還記得大一的時候,經常和同宿舍唯一帶電腦的舍友呆在一塊,只是為了請求在一個星期里,能有幾個小時可以借給我用來寫博客

儘管我如今忠誠地呆在在網易博客里,但並沒有讓我對外界bolg失去興趣,從一個鏈接到另外一個鏈接,從一個思想到另一個思想的停留,在2007年末(或者是2008年年初),我知道了王三表的不許聯想,老六的見招拆招,菜頭叔的槽邊往事,王胖子的白板報……此他們為據點,我固定地通過RSS訂閱了超過五十個人的博客,而且不斷熱衷於這種發現當中,他們的博客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獨立的。獨立,有趣,有思想。後來我在大學弄了一份報紙,有同事問我為什麼常常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冒出來,我想這種想法的成因,應該源自於我在2008年瘋狂的去尋找各種有趣的獨立博客,他們都是互聯網這片汪洋里的孤島,但並不孤獨。那時候我在想,寫博客應當如此,有一塊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地方,完完全全不受拘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我當時把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博客的目標時間,定在畢業工作的那一年。

2012年,上網的人越來越多,能堅持寫博客的人,已經比2006年少了許多,少了許多和新增長的互聯網用戶,正在熱衷於製造裸露的、自我的140字的碎碎念,每天都有數不盡的碎碎念在刷屏,人們的眼球似乎已經適應了這種快速變化,而無法定眼停留在一篇超過千字的文章上。2008年,在我熱衷尋找獨立博客,尋找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國人內心的同時,我在一本書里找到了共鳴:

從小到大,我一直有一個文學夢,經常會嘗試寫點什麼:詩歌、散文、小說,偶爾會發表一兩篇,更多的留在了自己手裡。二十八歲那年偶然手癢,寫了《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人在二十八歲時會有許多困惑,有一些永不可解,成為永恆的謎案;另一些漸漸釋然,成為人生中無關痛癢的笑柄。但在二十八歲時我並不明白,所以焦灼、彷徨,還有一點蠢不可及的憂傷。但我堅持下來,寫完了那個故事。

——慕容雪村

寫博客也一樣。如果它不能讓你有「寫點什麼」的衝動,那還不如不寫為妙,如果它只是一些碎碎念,一些不斷回車造成的「分行文」,那只是噁心漢語結構美的邋遢文字。如果它不能讓你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和思考,反省自身的存在的價值,不能讓你向上、追尋美好,那麼不如換一種方式。

畢竟是我的,不管它長得好不好看,一件不壞的事,堅持10000小時,再愚笨的人,也會成為一個有趣的思想者,一個有趣的人。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決定在2013年開通自己的獨立博客,然而就在前不久,我不小心把這件事提前了。我不懼沒有回聲的寫作,因為我知道這種孤獨,向來都是上天對於寫作者的饋贈。

「博客永遠是共享與分享精神的體現」,而互聯網恰巧提供了這種精神發酵的土壤,它可以讓你在每一個美好的思想前停留,也能讓你在深陷在每一個娛樂至死的鏈接和話語里。互聯網也可以讓你迅速地表達和分享自己的想法,隨時隨地——譬如我現正窩在鍾海樓03035,放在七年前是無法想像的。2012年,在中國博客元年後的第七年,我終於忍不住拾起七年前的興起的事物,租用.net域名和在洛杉磯的伺服器,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獨立博客,實現了2008年時候的一個夢想。我想,它將陪伴我往後的思考。

我想,知乎是一個更大型、更具交流精神的一個「博客」。觀點、思想的碰撞,它並沒有像博客那樣(長期訂閱一個人的博客)直接影響文風,但它提供著更多鮮明、帶有感情的想法,它提供的是讓你去尋找更多書本、電影、音樂、網站……而現在的我,正在學會如何去處理這個龐大「博客」帶給我的訊息。如果有那麼一天,自己處理得還算湊合了,那麼那時候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寫作了。我思故我寫,我寫故我在。


我覺得對於大眾來說,這些產品的影響是很小的。究其原因有兩點:

1.既然是大眾那就是UGC中進行內容消費的人群,他們可能這幾年的確看了不少有營養的東西,但那和自己寫完全是兩碼事。

2.除了博客之外,其他的UGC類產品多為短評類。我覺得傳播和交流觀點的目的是達到了,但要說鍛煉寫作能力嘛,你懂的。那麼博客是不是提升了大眾的寫作能力呢?我覺得寫博客是挺鍛煉人的,但是,沒有博客他們也能用寫日記的形式提高。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寫作技巧如何提高?

多碼字兒,多看書。

但與此同時還有幾點是很必要的。

創作的激情,他人的批評和讚揚,以及最後的自我滿足。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BBS,博客或是其他網路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對於後面三點給出了巨大的幫助。

第一:現在再也不是曾經那個紅袖添香筆墨紙硯閉門寫書的年代,一篇稿子寫好了,可以很直接PO到網路上,而不是手寫在紙上或者出版才能讓別人看到。快速便捷,得到讀者的反應也很快,很多評論幾分鐘就有了。如果你有幸寫的還不錯,那麼有了固定讀者群,他們會刺激你繼續寫下去。創作激情就寫了。

第二:BBS或者博客都是針對大眾開放,因此有高手也有低手,大家或贊或貶,自己能夠從中獲取經驗,為下次行文做好準備。

第三:博客或者BBS不同於其他,免費無償,所以像我這種low逼不圖利,就真的只是想寫才寫。老話不是說:念頭通達,文章自成。我想寫,所以寫出來的東西不像是憋了半天拉不出來難受的那種。

後三點有了,前兩點也好滿足。

你看不看它,博客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想寫就寫,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不費筆墨不費紙硯。

多看書,網上那麼多書,隨便搜。(但這就不僅僅是博客的功能,而是網路的功能了)。

因此,寫作水平提高,是必然的。


對於並非以寫作爲生的人,提高寫作水平的意思應該是指在平時工作中涉及的應用類寫作裡多一些對文字的敏感度,少一些病句和廢話,能更好地把話說清楚。這包括工作郵件、文檔、定期的報告、會議記錄、項目方案等等。

不過這種事情似乎很難統計吧。


「其實從知乎上看,普通大眾的寫作水平已經超越了十年前大學生畢業生的寫作水平」

不能同意。

能體現的只是認真作出回答的那部分人的水平,不能代表「普通大眾」。而真正回答的人往往本身水平就較高,這裡已經經過了一次過濾。

對於認真回答的人,他們可以在回答過程中練習組織語言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寫作水平可以得到提高。但對於大部分只看不說的人,很難得出提高的結論。甚至遇到過一些單純愛灌水愛留言的朋友,說話寫字的水平反而降低了:說來說去就是BBS上常用的那幾句。


我覺得羅爺似乎只是看到了結果,UGC網站上的內容僅僅是最終輸出,並不見得是原因。你沒有看到這些人背後有多努力。-_-

正如陳章魚所說,寫作水平是靠多看多寫,多琢磨才能提高的,而不是看幾天知乎豆瓣松鼠會就能帶來長進。寫字也是門手藝活。

當然,互聯網的興起,大家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寬了(電影、電視劇、電子書等),閱讀門檻變低了,現在的要什麼東西,比如3、40年代的老片,6、70年代的老歌,甚至一些珍本古籍都有人掃成PDF,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難度。之前還看到有人提問如何看待初中生出現在知乎,這其實是好事。

一代比一代強才是正常的發展規律,越活越回去有什麼意思。


首先,你要寫出來給別人看,

第一、是不能或儘可能少有錯別字。

第二、邏輯語義得表達清楚,也就是讓人看懂你想說什麼

第三、說的生動有趣,有道理,讓人點贊。

滿足這三條,自然需要一定的寫作能力。為了滿足這三條,我們也在不斷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網路給了普通大眾一個表達自己的平台。

以前你寫的東西沒人看,說的想法沒人懂,你身邊就這麼幾個人,也不一定樣樣志同道合,時間久了,除了靠寫東西吃飯,以及絕壁是真愛的那部分人,其他小夥伴自然懶得動筆。

可博客等自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表達形式和傳播路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平台,只要你寫得好,就有人看,哪怕你寫的不好,也能寫出來給朋友看,寫作這東西,是要靠練的,筆頭子越練越犀利。

當有人喜歡讀你寫的東西,有人覺得嘿,這傢伙還挺有趣的,哪怕你是摳腳的女漢子,也能看到一群小夥伴說我們也喜歡摳腳,大家還一起研究下摳腳的邏輯原理和心理動機。這些這些,都形成了社群,或者說「自由」言論的廣場,有舞台,有觀眾,有人喝彩也有人拍磚,還有很多牛人在上面分享,供有心人學習。

時間長了,寫作能力就這麼不知不覺進步了。

我一直認為正向的肯定是讓一個人進步的最好辦法,所以如果想要一個人進步,請多表揚他鼓勵他,毫不猶豫去點贊。

最後說句題外話,研究出點贊功能的這個人,對用戶的心理真是把握的透透的。


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的出現,我覺得我的寫作水平至少可以比現在強。


提高了我中文寫作水平的網站,只有知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雖然知乎不是文學網站,但每天沉浸在好文章里,總會有幫助。看別人都寫得那麼好,我自己寫的時候就忍不住要字字推敲。

當然,也許會有文學高人看不上網路環境下產生的文章,但對我這種沒文化、從小作文不及格的人實在是太有幫助了。


互聯網的作用之一就是將海量信息分享,這讓很多人「言之有物」,這樣的文字相比空洞浮華的文字,讀後感覺「更好」。

寫得好的人可以從中得到利益和滿足感,會更願意寫,曝光度更高;相反,寫得相對差的人,寫的慾望會更低,曝光度越低。這樣會讓網民覺得「看到的文字整體質量在變高」。


我覺得不是提高,而是激發了寫的慾望,使之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來。

其實知乎里很多回答,放到其專業領域內,只能算是入門級,但是其他人看了就是很牛,很棒。

很多時候不是不能寫,而是不願意寫。

這些UGC一方面降低了寫的成本(紙上寫很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推廣成本(你寫在紙上的東西讓很多人看到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願意寫了。

至於提高這件事,有小的作用,畢竟熟能生巧。


我覺得更多的是分享帶來的結果 一開始這些網站帶給我們的不是那麼直接的提高了寫作水平,而是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和見解,從而日積月累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寫作內涵或者說素材,讓文字豐富了一些,水平也就提高了。


在博客會者其他工具上多寫作無疑會提高一些寫作水平,但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主要還是看對待寫作的態度。當你在創作文章的時候,有沒仔細考慮過文章的文字、內容、結構、方向等


寫作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看的是這些平台的用戶都用這個平台做了些什麼。

這些平台只是提供一個讓你練習輸出的地方,而是否能輸出高質量的文字水平是由文字輸出者自己是否能夠學會總結和升華決定的。在一個這樣的平台上,能夠用心去鑽研文字,並且真正能夠沉下心來專註於提升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知識的人,通過不斷練習,寫作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當然會得到提高。


因人而異,要看你有沒有學習能力了


這些平台對大眾寫作能力的提高基本沒有幫助。

1.平台高質量內容提供者並不是因為有這些平台才練出了高水平寫作。

2.沒這些平台,高質量內容提供者仍然會在其他渠道提供高質量內容。

3.這些平台的作用是給高質量內容提供者提供了更多的展示。

4.這些平台另一個作用是給像我這樣的大眾輕度參與討論的機會。但是這種討論的質量普遍不高,不能有效輸出內容。

5.這些平台最大的作用是給像我這種閑的蛋疼的大眾沒事點個贊的機會。

6.大部分已知的人類信息的廣泛傳播形態,都是高質輸出者負責說,大眾負責聽。


有幫助。不過我覺得並不是這些網站本身帶給我們的幫助,而是通過這些網站看得多了,寫得也多了,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提高。


有些大眾始終不接觸自媒體那寫作水準的提升跟自媒體無關。


其實微博,知乎這些文章跟寫日記散文一樣,多寫就會提升,只是自媒體降低了寫作成本,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每個人的文章都有機會被認同。而且自媒體有別於官媒,有更開放的討論氛圍,和更寬鬆的言論尺度。從這個角度上,自媒體的確使很多人的寫作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不斷發有點營養的主題帖是可以有幫助。這在我身上很明顯,其他人不知道。但我個人認為吧,寫得多的時候都可以某種意義提高寫作水平。閱讀量到一定程度的積攢也可以。但大量的閱讀肯定比不上大量寫作提高的快,但大量的寫作同時也需要閱讀的鋪墊。


推薦閱讀:

UXD 用戶體驗設計(設計的價值)
談談信息不對稱
你都接觸過哪些網站的冷啟動,有什麼體會?
互聯網簡訊-20170912

TAG:博客 | 互聯網 | 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