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犯錯?
吳曉波先生有一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在去會場的大巴上遇見了雷軍先生,雷軍先生迫不及待的拿出了自己公司剛出的小米1手機。吳老師拿著小米1看了看,又看了看自己手裡的Iphone4,心裡覺得這兩者差距有點大呀,但還是鼓勵鼓勵雷先生吧,說了幾句鼓勵的話,但自己內心並不看好小米做手機。所以後來小米能取得的發展,吳老師也是沒想到的。這是吳老師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上講的一個故事。論見識,論學識,論對趨勢的把握,吳老師都是絕對都是國內一流的水平,是可以去中南海授課的經濟學老師。但即使是這樣,對趨勢的判斷,對公司發展的評價,吳老師也依然會犯錯。
第一條就應該是打破信息的不對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國內二線、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有著巨大的差異,孩子考到一線的大學應該學什麼專業,如何發展對於非一線的城市家長來說,就是很大的信息不對稱。只有真正找到一線學習,工作的人去打聽,你才能知道一線城市的實際狀態。雖然網路打破了很多的信息壁壘,但是在信息過於複雜,而個人能掌握信息數量不能無限提高的情況下,依然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多詢問,多打聽,重要決策要給足思考時間,才是關鍵。
第二條是規則也在變動;即使是科學定理也隨著人類認識在不斷更正,向著更正確的方向前進。比如地球不是中心,太陽也不是中心,甚至銀河系都不是中心。更何況我們人類本身制定的遊戲規則呢?政府的政策,行業的規則,公司的章法都可能發生調整。做事情不能默認所有環節都正常運轉,做出最壞的打算,既少了失望,也有效應對突發情況。
第三條是我們主觀的感覺代替了客觀的規律;房間里有人說話就一定有人嗎?不可能是錄音在播放嗎?很多兇殺案偽造的現場證據都是這麼乾的哦。我感覺他和我關係很好,那麼這件事情,他就一定可以很靠譜的完成嗎?難道你的朋友沒有難處,沒有隱情嗎?很多事情不明確的說出來,一句,你懂的,經常讓很多人栽跟頭的。
第四條是缺少獨立性;把本該是自己的責任交給了集體,國家。天真的以為國有企業好,鐵飯碗;計劃生育好,國家幫養老。上海80年代紡織工人大下崗,90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公司大規模裁員,那些以為國家、集體可以承擔一切的50、60後應該是被坑的最慘的吧。但這些錯在於宣傳機構,也不在集體。企業沒生存能力,員工怎麼可能有工資呢?即使有心也無力呀。放眼當下的中國,各行各業發生著顛覆,自己的知識如果不及時更新,下一次浪潮來臨時,被坑的真就不好說是誰了。
第七條並不是每個人都靠譜;即使是簽訂的合同,如果不是很認真的調研合作公司的合作能力,也可能被騙。比如,巴西奧運中國的國旗,也是錯過了很多次嘛。在生活中,工作中,交接的任務,責任不分清楚,同樣可能出錯。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前一段時間的英國退歐公投,絕大部分人都理所當然的以為只是走走形式,結果呢?接下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呢?都很難預測,兩手準備才是關鍵。狡兔三窟,大抵如此。
針對以上種種,我提供三個錦囊妙計:(1) 漩渦效應:錯誤往往會接二連三地犯,保持平穩心態。(2)用雙重目標,最低目標和理想目標。(3)在每一次錯誤中學習
推薦閱讀:
※榮歸故里是什麼感覺?
※如何在既懶惰又頹廢的狀態下做出言行一致的改變?
※性格對成功有影響嗎?到底什麼才是成功?
※是不是這世界有些東西反倒不知道更好,因為知道了會感覺很悲涼,感覺會灰心喪氣?
※為什麼中國那麼多婆媳大戰,卻沒有人寫過一個不想結婚,生孩子的女性所碰到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