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所厭棄的,亦是寶藏|方新:催眠的秘密

你有討厭過你身上的某些特點么?他們是否曾經常讓你感到焦躁或不自信?

在《孤獨,我們共同的隱秘|簡單心理 · 造就Talk》上,來自北大的方新老師和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催眠」與「變廢為寶」的故事。世界上總有不如意的事情,你可以厭棄它,使他們真的成為被厭棄的東西;但你也可以「利而用之」,使得它成為我們人生的寶藏。

——簡單心理

分享嘉賓:方新 國際催眠學會(ISH)國家會員 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的方新。專職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以及教學和培訓工作27年。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您聽說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時,您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個職業?像醫生一樣看病?還是像老師一樣答疑解惑?還是知心大姐的聊天?

在我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我對這個職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目前的理解:它是人類生存經驗和智慧的分享與傳遞。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特殊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是因為我們在過往經歷了一些特殊的情境,為了適應這些情境而發展出來的。

人類所有的行為和所有的思維,它的目標都是免受痛苦和得到愉悅。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智慧。

我們身上有很多這樣的行為,它每天在幫到你,但你卻並不知道。比如說拖延。在座的有拖延嗎?有,恭喜你,非常棒。

因為有很多的抑鬱症是因為:只干必須、應該乾的事,而不幹喜歡乾的事。所以,有拖延,得抑鬱症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

還有一些人願意發獃,那也恭喜你。因為發獃是一個綠色、環保又不用花錢最好的放鬆方式。大家可能不知道,猝死、重大疾病特別青睞那些高效的人,每天不允許自己有放鬆的時候。拖延其實是一種你又想幹事,又特別愛自己,找出一種折中的方式。

我天天在跟人類智慧在打交道,這將近30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有了看人、看事、看世界一種獨特視角。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你厭棄的,亦是寶藏》。說到這樣一個題目,你心中也許會生成一個大大的問號,厭棄的怎麼能是寶藏呢?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國人名字是Milton H·Erickson,是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

他出生於1901年,美國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一生非常不幸,兩次罹患小兒麻痹,17歲那年患病之後,除了眼睛會動,嘴巴會說話,整個全身都癱瘓。除此之外,他還有天生的色盲,後來還出現了復視現象。在聽覺方面,有音盲,後來隨著肌肉的萎縮脊椎變形,壓迫神經,聽力方面受損。他整個身體一直是被疼痛伴隨著。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人,他六個感覺道(modality),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觸覺、運動覺都不太好使,但是他卻把殘餘的感覺器官的功能應用到極致,發展了非常多自我催眠的方法。

有一天他坐在輪椅上,突然感覺輪椅動了一下,但是周圍沒有人。於是他想,肯定是我身體不自主地運動搖動了輪椅,我為什麼不能主動激發這種不自主運動,從而使運動功能的神經通道、神經中樞重新被激活起來呢?

於是他反覆給自己做自我催眠,讓自己注意力高度集中去回想之前運動功能還可以的時候,整個身體是什麼樣的感覺,並反覆加強這種感覺。最後身體的運動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他運用的是真實感覺道的記憶技術。

就這樣,這位大神不斷地給自己做自我催眠,最後不僅站了起來,而且還能拄著拐杖走路,學會了騎自行車,完成了美國的醫學院本科、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習。

他個人生活也非常美滿,結了婚,生了六個孩子,有至少26個孫輩。他的職業生涯方面也碩果累累:建立了美國臨床催眠學會,創辦了美國臨床催眠的期刊。他被譽為現代臨床催眠之父。他使得催眠不再是嚴肅學術殿堂中的小丑。

可以說,他的那些難以忍受的身體痛苦反而銳化了他的智慧,人們嫌棄的反而在他這兒轉化成人生的寶藏。

為了更好的理解Milton H·Erickson的理論,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催眠?催眠在大眾的傳播當中有很多誤讀,首先它不是睡覺,它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聚焦狀態。

其實催眠無處不在,我們每天無數次經歷催眠。大家都愛情過嗎?對一個人朝思暮想過吧?那就是催眠態。還有打遊戲也是催眠態。看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或者是美國大片都是催眠態。

第二,人的一生都是被催眠的結果。大家都相信地球是橢圓的。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站在地球外面看過地球,你卻堅信地球是橢圓的呢?知識也是被催眠植入的結果。所以知識你不需要自己再親歷一遍,前人的很多知識可以再拿來,這就是植入的結果。除了知識還有價值觀、自我概念、行為模式。

很多人對催眠的概念來源於舞台表演式催眠,比如說給雞催眠和搭人橋,這是舞台表演式催眠的標配。我們所從事的是專業性的服務,是叫臨床催眠。

很多催眠的培訓老師是給奧運冠軍做心理訓練的。南非的刀鋒戰士Oscar Pistorius,他的心理訓練師就是南非催眠協會的主席Woltemade Hartman博士。奧運開賽前,他也在給南非的游泳健將查德-勒克洛斯做心理訓練。

除了用在體育競技上,還可以用在心理治療上。比如有些人當眾發言演講會緊張。我們就可以讓他回憶在某些場合下,他演講非常成功的經歷,那時整個身體的感覺是怎樣的;和未來要演講的場景多次建立條件反射,給他做心理訓練。

這個技術還可以用在高考焦慮。我們教育領域很多溝通的方式是有點落後,比如教導孩子你要好好學習,這是直接明示,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催眠有很多的隱喻、暗示、象徵;弱化直接暗示、間接暗示。比如講講日月星辰、小馬過河、小貓釣魚,就可以把優秀的心理品質輸送到孩子們的心田。

催眠還可以用在公安司法。我的一個學生曾接待一位目擊證人,他只記得這個兇手開的汽車後四位號碼,第一位忘了。在催眠狀態下,把這個號碼催出來了。

Milton H·Erickson除了發展了技術,還發展了很多治療的哲學、治療的理念。以往的心理治療認為這是病態的,我要把你治成正常的。而Milton H·Erickson不這麼認為。

他顛覆了以往治療的方法,他認為每個生命都是燦爛的,治療應該著眼於生活的適應,而不是錯誤的糾正。

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點小毛病,你只要很好的活在世上就可以了,不一定得和大家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上,並不一定只有參天大樹才有資格活在這個世上,鮮花、牛糞、荊棘、灌木各有各的用途。

如何完成厭棄的到寶藏的轉換呢? Milton H·Erickson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就是Utilization(利而用之)。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即使是怪癖都可以加以利而用之,成為你的資源,來帶給你轉變,讓我們更好的活在世上。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句話,給大家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賣聖經的故事。國外的教會裡通過賣聖經來籌款,這個銷售經理髮現有人銷售員賣得又快又多,就想了解其銷售技巧。這個銷售員說,「我也沒沒沒什麼,就就就敲人家門,然後然後然後說說說,你是想買買買一本還是想想想聽我念。所以基本上就都買了一本」。

再講一個面癱女孩的故事。這個女孩是我們北大心理學系一位非常優秀的女孩。那一年是她馬上要研究生畢業,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導致免疫系統下降得了個面神經麻痹。

可是她要代表北京隊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大賽。她戴著大口罩跑來求助。5月底的北京非常熱,那時也沒有霧霾,沒人戴口罩。她戴了一個口罩,一下子讓我進入了催眠態,什麼情況?等她一摘口罩,我催眠加深了:「怎麼回事了,嘴歪眼斜了?」

這位女孩子非常積極,她說,「我一定要參加,因為這是我大學期間最後一個機會展現自己了」。我想我一定要幫她。這時候,衝到我腦海當中的第一個詞就是「利而用之」,如何把面癱當成資源。

我建議她就戴著大口罩,這樣評委也會與我見到她時一樣被催眠。同時,又教給她一些自我催眠、加強深度休息的技術。幾周之後,我收到了喜訊,她獲得了第一名,唯一的特等獎。當然,這個孩子的綜合素質是她奪勝的主要的條件,但不可否認「利而用之」絕對幫了她一把。

最後想跟大家講,也許我們人生會有一些不如意,你對待這些不如意至少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厭棄它,使得它真的成為可厭棄的東西;第二種是「利而用之」,使得它成為我們人生的寶藏。

謝謝各位。

本文來自於《孤獨,我們共同的隱秘|簡單心理 · 造就Talk》,演講嘉賓方新。視頻與文字版權歸簡單心理、造就共同所有。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推薦閱讀:

催眠術的原理是什麼?真的有電視上說的那麼迅速神奇嗎?

TAG:催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