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律,根本是家長「不自律」

在楊永信的網戒機構里,大部分家長都堅信孩子的網癮都是由於不自律造成的,但這些家長沒有想過的是孩子的不自律,大部分都是因為家長的「不自律」造成的。如果家長自身不能做出改變,做出反省,那對孩子一切的「自律」訓練,實質上只會起到一個反效果,讓孩子陷入更深的漩渦。

很多人認為,自律就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行為,但他們卻忽略了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孩子的自律是如何形成的,孩子為什麼會自律,一個孩子自律的背後,又究竟需要什麼內容進行支持?關於以上的問題,大部分家長都不能回答,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單向的懲罰與規定,便足以讓一個孩子發展成熟完整的自律。

一個孩子在自律的發展過程中永遠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在他們的心理發育過程中最初往往是需要他律的,只有在日後道德感與認知漸漸成熟的時候,才能做到自律,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做到自律,可以說在孩子自律的過程里,父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可令人好氣又好笑的是,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自律的時候,往往自己正是那個一點也不自律的人 —— 抽煙的爸爸告誡兒子不準吃垃圾食物,因為這樣對身體不好;肥胖不願運動的媽媽告訴女兒要經常運動,不然身體會不好;夜不歸宿的爸爸要求兒子必須按時休息,不然對健康又很大影響;好賭成癮的媽媽教育女兒要踏踏實實,不能耍小聰明.......

這些父母,非但要求孩子做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還在孩子提出質疑的時候回以猛烈的譴責:當孩子詢問父母「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我做到」時,家長通常會發火 —— 他們會訓斥自己的孩子「好的不學,盡學壞的!」,「連你爸媽都敢教育」,「我說的都是為你好,你居然敢提出質疑,你眼裡還有沒有你這個爸/媽了?」

但這種譴責對於孩子往往是毫無作用,甚至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都是他們的第一面鏡子,家長做什麼,孩子就會學著去做什麼,這起源於孩子本能的模仿行為,作為家長應該做的事去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而不是樹立完壞的榜樣,在孩子學壞後,再去譴責孩子而忽視自己本來的錯誤,這樣的行為不但不會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認可,反而會讓親子關係進一步的僵化。

其次就是關於孩子自尊的確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更多的應該來自於自己內源的肯定,而不是受到外界的過多干擾,遺憾的是健康的自尊確立,在中國家庭中成為了一件尤為罕見的奢侈品。大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懲罰&獎勵機制,孩子做的好時,要麼給予過度的肯定(比如給予大把零花錢),要麼完全漠視,孩子做錯的時候要麼完全忽視(你愛怎麼樣怎麼樣),要麼進行極端嚴酷懲罰(毆打,餓肚子,沒收東西等等),這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無法獲得有關自身價值的正確認識,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究竟在哪裡,更不能樹立起所謂的自信,自尊。家長不合時宜的懲罰與獎勵只會讓他們感到更加迷茫,而這種嚴酷的懲罰,本質其實是家長自己情緒的宣洩與失控,而不是真的「為了子女好」

懲罰與獎勵,是孩子自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一套良好的,可執行力度高的獎懲機制,才能進一步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舉例來說,懲罰本身也分作正懲罰與負懲罰。前者是在孩子犯錯時,增加懲罰刺激(比如輕度,注意是輕度的罰站),也可以是負懲罰(降低舒適刺激,比如縮短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過在具體執行當中,還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生理髮展情況,認知情況再進一步細分,可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的懲罰,都需要做到及時有效,需要有著明確標準(事先告知),並有一定的分寸(不得過度懲罰),更不能對孩子施以體罰 —— 比如對孩子破口大罵他是蠢豬,或者毆打,冷暴力孩子,這樣不但會讓他們失去自信心,對自我價值全盤否定,對生理造成傷害,更會對他們造成一種不良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就是無用的,無能的。從而不利於接下來的能力,智力發展,過度的否定也會讓孩子變得不自尊自愛,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有多麼珍貴,也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多麼重要,最後便會放任自己的錯誤行為。同理,關於獎勵機制的執行時,家長也要遵守諾言,及時的反饋給孩子,進行正確行為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最重要的就是遵守諾言,恪守原則,對孩子樹立起威信與尊嚴。

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只有先做到自律(遵守規則,在孩子犯錯時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才能漸漸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慢慢做到自律。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情況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家庭的規則並非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在孩子不同的時,針對不同的發展情況,規則也需要適當的進行調整,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多多關心孩子,從孩子的一點一滴進行關注,溝通,與孩子建立起信任,對孩子傾注大量的愛,時間,與精力。只有孩子感受到了足夠來自父母的愛,他們才會懂得自尊自愛,並且對現有的環境形成安全感,做事情不會只為追求當下的快感,而是進一步思考行為的後果與對未來的影響。想像一下,集中營的人會為了以後的日子存下事物慢慢享用嗎?顯然不會,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明天是否活著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儘快滿足當下的快感。家庭教育也同理,如果孩子對父母沒有足夠的信任,那他們便不能獲取足夠的安全感,當他們不確定父母會不會傷害自己的時候,享樂便成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總之,父母於子女自律的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自己的自律,只有先「自律」好自己,才能進一步讓子女感受到尊重,理解,與信任,才能讓子女有一個良性的榜樣,對他們有發自內心的認同與讚美,以此來促成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身上的缺點也正是他們自己的缺點,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正視自己遠比一味體罰孩子來的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如果是你你想怎樣處理韓國攜帶 MERS 入境者?
全世界人的名字都是「姓+名」這種結構嗎?
給孩子取名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韜光養晦和鋒芒畢露哪個才是當代社會的生存之道?
隨遇而安和順勢而為的區別是什麼?

TAG:心理 | 教育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