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借力打力?再努力也不會牛逼!

之前的文章《你沒錢,真的不是因為不努力》里,我們談了如何提高自身價值。這篇我們來聊聊,除了提升自己價值以外,如何巧妙藉助外力,將自身價值最大化。

你的高度=自身價值+平台高度

最近又被王思聰刷屏了,事情的經過大概是:他在果殼的知識交易平台「分答」上,花了30分鐘回答了30個問題,賺了20萬。

那麼賺了誰的錢呢?當然是對富人充滿好奇的廣大窮苦群眾的錢。

能夠躋身一線網紅的陣列,說明他還是有點才華的。然而,同樣的才華,倘若沒有亞洲首富兒子的身份,恐怕十八線網紅也輪不上他。

說到王思聰,又想起另一個人,特朗普。大學裡看《The Apprentice》的時候,可沒想到這個人今天會競選總統。他聰明機智、善於言談、行為高調,一直倡導美國夢,贏得了不少底層群眾的支持。

可較少人提及,他父親是享譽紐約的地產商,並創辦了特朗普集團,在生意的關鍵時期,他借了父親幾千萬美金。

努力、能力、天賦都很重要,因為這些構成了一個人的基本價值,然而,如果有一個合適的平台,卻可以幫助你達到另一個高度。

王思聰和特朗普似乎離普通人有些遠,然而,你還是可以看到身邊的一些人,藉助另一些平台,快速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大多數牛逼的人,都不是傻干,而是善於向平台借力。

什麼可以稱之為平台呢?不僅僅是我們所理解的企業,還包括其它很多因素。一切讓你可以達到另一個高度的因素,都可以稱之為平台。所以,你的高度=自身價值+平台高度。

你可以借力的七大平台之自建型平台

從我過去多年的職場經歷以及人才諮詢的觀察來看,平台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建型平台,一類是他人型平台。先來說說三個自建型平台。

1. 靠策略:這裡的策略,並不是廣義的概念,而是指個人的策略規劃。

曾經帶過一個實習生,他一心想要進金融行業,所以就跟很多做金融的師兄師姐去請教,比如金融公司喜歡什麼樣的背景、什麼類型的實習會加分、績點高有多大幫助,等等。然後他有的放失的去找實習、跟項目,最後進了理想的公司。

但我也看到另一些人,同樣很努力,只是缺乏策略,今天因為一家公司的實習工資給得高就去了,明天因為聽說小公司實習不能給簡歷加分,又去了大公司,最後發現,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實習經歷。

一個平庸的企業和一個優秀的企業,差距在於戰略。人也是一樣的,一個好的策略規劃,可以幫助你更快地達到想要的高度。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策略規劃,並不是那種把自己哪年升職加薪、哪年結婚生子都規定好的規劃。詳細內容可以參見我的另一篇文章,關於個人規劃的八大誤區。

總之一句話,靠策略成功,需要的是戰略規劃,而不是戰術規劃。

2. 靠宣傳:把自己的牛逼宣傳出去,成為該領域的KOL。

如今的社會,溝通都是實時模式,溝通成本已經降到很低。但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進行交易,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礙,因為信任成本沒有降低。

你去一家企業面試,你說自己牛逼,別人是不信的,所以要不停地問,你到底做了什麼牛逼的事情,來證明你很牛逼。但是,如果你善於宣傳,已經是某個領域的KOL(意見領袖)了,那信任成本會大大下降。

買東西也是一樣,賣家說這是有機蔬菜,你不信,所以他搞很多宣傳活動,比如帶顧客去參觀種植現場,用廣告講品牌故事,等等,來讓你相信,這真的是有機的。

我們認識的明星們,了解他們是怎樣的人,都是通過公關公司、新聞媒體宣傳出來的,至於他本人是否是這樣,我們都不知道。

所以說,如果你能夠把自己宣傳出去,大大降低別人對你的信任成本,你的價值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3. 靠產品:做出一個優秀的產品/解決方案。

張小龍是做完微信才牛逼的嗎?不是,他一直很牛逼,只是微信產品讓大家知道了他的牛逼。

如果你在公司里,發現了一個好的產品、好的創意或者解決方案,不妨大膽地提出來。

IBM這種類型的大公司,員工人數有431,212,你覺得,作為第431,213個員工,你日夜加班做常規性的工作,會有什麼改變嗎?但如果你有一個想法,博得了上級的支持,並在公司最終實現,那就會有改變。

近幾年,我幫很多企業做組織設計,注意到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倡導一種更加靈活、能夠發揮員工智慧的組織形式。比如,某五百強企業,在公司內部召集產品創意,採納之後組建項目組,投入資源實現,相當於內部創業。

如果你抓住這樣的機會,做成一個優秀的產品/解決方案,對你的職業生涯所形成的正面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你可以借力的七大平台之他人型平台

說完三個自建型平台,我們再來說說他人型平台,這裡包括我們最常說的企業平台。

4. 靠企業:找到一個能為你提供所需資源的企業平台。

我們都聽說,麥肯錫是職業經理人的搖籃。難道說,除了麥肯錫,其它地方不能鍛煉能力?顯然不是,但麥肯錫除了給你提供能力之外,還給了你名聲、人脈、資源,這會給你未來的事業加很多分。

在職業生涯初期,如果有一個好的企業平台,也會為你之後的職業生涯帶來幫助。

很多人曾經討論過,剛畢業到底是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問題,我只能說,從概率上來講,剛畢業的時候,進大公司比進小公司會有更好的發展。

當然,例外總是有的,所以,這也是我們糾結的原因。

另外,關於企業平台,還有一個點是很多人忽略的。

我上一次離職的時候,老闆跟我說:「你已經在公司HiPo名單上了,離開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當時只覺得是挽留之詞,直到現在,我給很多企業做人才發展的諮詢項目,才真正明白她的惋惜:通常規模大一點、人才管理做得不錯的公司,都會有HiPo名單(HiPo: High Potential,高潛力人才),一般不超過全員比例的10%。

這些人會得到企業的重點關注,比如有更多的機會、有更好的鍛煉、得到上級的額外關注,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晉陞會走快車道(Fast Track),平均三年的晉陞,可能兩年就可以。

所以說,在選擇企業平台這件事情上,除了薪酬以外,你需要重點考慮以下方面:

第一, 企業在能力、人脈、聲譽方面,是否能夠給你幫助

第二, 你現在的公司,是否把你列入了HiPo名單,如果列入,那麼跳槽就需要考慮這個機會成本

第三, 你現在的老闆,值不值得長久跟隨,具體見下一條

5. 靠老闆:跟隨一個值得跟隨的老闆。

財富雜誌在很多年前,曾經對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做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幾乎所有成就卓越的人都得到過他人的提攜。職場上有句話說得很好:在一個公司,首先你得行,其次得有人說你行,然後說你行的人得行。

我一個前同事,一直跟隨一個老闆,老闆去其它公司也會帶著他,最後創業也帶著他,藉此實現了事業三級跳,35歲不到就財務自由了。

我們剛才提到,人與人之間,信任是最高的交易成本,當這個成本降到很低的時候,能夠省卻你很多精力,你只需要有能力,然後其它的交給這個靠譜的老闆。

靠老闆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如果你發現自己跟老闆很投緣,而且他符合這些特徵,那麼不妨考慮一下:能力強、關心你、善於幫助你成長、為人正直。如果仍然不確定,圈外測試網站也有相關的測試,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以進入。

6. 靠夥伴:靠著夥伴一起成長和扶持,實現1+1>2。

公司曾經有位合伙人,在被問到「為什麼你跟很多公司的高管關係那麼好?如何跟他們建立友誼?」

他回答說:「因為在他們成為高管之前,我就認識了他們。我還是一個小顧問的時候,他們要麼是客戶方的小嘍啰,要麼也是小顧問,我們一起合作、一起吐槽、一起成長。如今我成了高管,而他們也成了各自公司的高管。」

有一群志同道合、而且能夠共同成長的夥伴,是誰也無法替代的。所以說,年輕的時候,擇友要謹慎,合適的夥伴,能夠互相促進。

7. 靠家庭:父母或者伴侶的資源。

我一個同學,畢業之後去了一家五百強快消企業做銷售管培生,兩年之後辭職了,回家幫助家裡打理家族企業。

他說:「我最初的想法是,我要證明自己不靠家裡也可以成功。可是當我每天跑超市,跟一些受教育水平不高又經常跟你要好處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有病啊?我幹嘛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重複瑣碎噁心的事情上?打理家族企業,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可以成長得更快啊。」

如果你的家庭可以為你帶來紅利,那麼你也犯不著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故意從一個低點起步,高起點照樣可以證明你自己。這裡所說的家庭,包括你的父母,也包括你的丈夫/妻子。

借力平台的正確姿勢

最後,如果你想借力以上這些平台,那麼有幾個注意點。平台的借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1. 適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平台:如果你從圖上看,平台會有高低。另外,成功率也有高低。你需要根據不同的時期,選擇不同的平台。

比如,職業生涯初期,選擇企業平台或許更加安全,而當你的能力積累到一定階段之後,可能需要選擇其它平台,比如脫離企業,宣傳自己並建立個人品牌,或者你仍然在企業,但是儘力打造新的產品/解決方案。

2. 平台是以自身價值為基礎的:從圖上看,底部都是你的自身價值。如果自身價值還沒到,但是每天想著藉助平台,比如靠宣傳,這隻會將你的不足暴露得更多,死得更快。

所以,在該長本事的時候長本事,該靠平台的時候靠平台,別搞亂了。

努力是持續性的,借力是階段性的。所以,當你努力很久卻沒有起色的時候,才需要抬頭看看,是不是平台出了問題。不是要你天天朝上看的。

更多乾貨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圈外只發乾貨,干到不喝水會噎著,所以來請自備水杯(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推薦閱讀:

靠「暖」的男生,找不到女朋友
最怕你一生隨遇而安,到頭來卻一無所獲
主動炒老闆魷魚,是好事
影響個人發展的最大障礙
為什麼有些人在職場躺著就能贏,而自己拼死拼活還沒理想的結果?

TAG:努力 | 个人发展 | 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