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底下好乘涼」:中國的政商關係
在中國,超過 90% 的上市企業都具有至少一種類型的政治聯繫,而這些政治聯繫又多集中於政府部門。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滿足於僅與地方政府 「稱兄道弟」,而是努力 「攀高枝兒」,與中央政府建立聯繫。
作者:政見觀察員 劉冬舒
在中國,做生意需要與官員保持特定的聯繫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長期流行的地方保護主義似乎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你和當地政府官員有著密切聯繫,那麼你在當地的生意就會更加暢通無阻。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聯繫又顯得有些 「玄學」 色彩:和誰建立聯繫似乎永遠是個困難的問題。畢竟,要是 「站錯了隊」,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
來自哈佛大學的王裕華教授近期發表在《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上的一篇論文就對中國企業的政治聯繫問題進行了研究。利用證券市場的公開資料,研究者對中國境內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在 1993、2002 和 2012 年三個時間段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研究者先將政治聯繫劃分為七個不同類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全國人大政協、地方人大政協、中央黨代會、地方黨代會和解放軍。接下來,他們考察了所有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的個人履歷——如果董事會成員現在或曾經是上述機構的成員,則該公司被認定為與上述機構具有政治聯繫。由於董事會成員的數量不止一個,所以一個公司可以具有多種類型的政治聯繫。基於這些定義和數據,研究者得出了一些相當有趣的結論。
首先,超過 90% 的上市公司都具有至少一種類型的政治聯繫,這也充分說明了政治聯繫在中國企業中的普遍性;
其次,政治聯繫明顯集中於政府部門,這與西方國家政治聯繫集中於立法機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我國政治體制的特點;
最後,研究者發現雖然地方層面的政治聯繫在絕對數目上仍然多於中央層面,但在最近二十年中中央聯繫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了地方聯繫。即便考慮到國企數目的變化,這一結論仍然成立。從絕對人數來說,相較於地方官員,中央官員明顯屬於 「珍稀動物」,所以上市公司中央層級聯繫的迅速增加是相當值得重視的。
研究者認為,這種中央層面的政治聯繫的增加挑戰了地方保護主義在政商關係研究中的主導地位,說明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滿足於僅僅擁有地方聯繫,而要積極尋求中央聯繫。這可能源於兩個原因:一方面,相較於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畢竟擁有更多的政治資源和權力,因而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利益回報。這並不難理解,比如對阿里巴巴這樣業務遍及全國的企業,顯然國家層面的支持比杭州市甚至浙江省的支持要有用的多。
另一方面,地方政治聯繫相對不太穩定,「站錯隊」 的概率有點高。地方官員常常會被輪調到其他地方,一旦核心官員被調職,企業辛苦建立的政治聯繫就付諸東流了。同時,地方官員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落馬。比如研究者就發現,地方官員因為腐敗被查出的概率是中央官員的近 200 倍。這種情況下,顯然尋求與相對穩定的中央機構建立政治聯繫,對企業來說要保險一些。
那麼,這種中央層級更為 「穩健」 的政治聯繫是否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呢?研究者再次利用財經市場數據,對 2007 年上海主要領導變動前後上海各上市公司的股價每日投資回報進行了分析。結果充分表明:只與上海市政府有政治聯繫的企業,在市委主要領導變動前後五日內,其股價投資回報要明顯低於與中央政府保有聯繫的企業。這一結果反映出,一般投資者對於中央層面政治聯繫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抱有明顯的信心,而這種穩定性顯然在地方政治環境動蕩的時候為企業提供了可靠的支援和保障。
當然,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比如研究者自己就指出,僅僅基於上市公司雖然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數據的豐富程度,但不可避免的會犧牲樣本的代表性。同時,研究者也承認本文中對 「政治聯繫」 的定義並不全面,很多藉由父母配偶子女情人秘書司機建立的隱形 「政治聯繫」 就很難測量。當然,這些更多是由於數據來源的限制,畢竟,中小企業未必有時間配合調查,而兒子去國外讀書靠不靠全額獎學金外人也很難知悉。
此外,這項研究還有一些可供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比如,用股票價格的變化來衡量的,究竟是投資者對公司的預期還是公司自身經營情況的變化?再比如,地方政府官員和全國人大代表究竟哪個政治聯繫更有用?這些也許可以等待未來研究進一步解釋。
無論如何,這項研究都給我們理解中國的 「政府—企業關係」 提供了很多啟示。它顯示出,近年來中國企業越發重視建立中央層面的政治聯繫,而不再僅僅局限於尋求地方保護主義的支持。這可能是對中國中央政府近年來權力和資源逐步升高的回應,也可能是企業面對越發複雜的政治局面尋求風險最小化的策略選擇。
這項研究也許還從側面揭示出:在經過改革開放初期,顯著的分權導致地方政府權力大幅上升之後,中央政府對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控制力和權威在近年來有了逐步升高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不論目標的建立政治聯繫也許不再是企業關注的第一要務,和誰建立穩定有效的政治聯繫或許才是企業更加關心的問題。
註:由於篇幅限制,本文只介紹了原論文的核心主題。 原論文還同時從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利潤等角度介紹了關於企業政治聯繫的一些特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下載原論文查閱。
參考文獻
Wang, Y. (2016). Beyond local protectionism: China"s state–business relation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China Quarterly, 1-23.
推薦閱讀:
※我就想問一下大家對基層信訪工作者(鎮信訪辦)怎麼看?
※政府的公共服務平台網站為什麼用戶體驗普遍很差?
※如何看待「實業誤國,房產興邦」?
※為什麼在西方,公民會選擇富2代、富n代當國家領導人?
※反貪局有什麼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