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一)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你曾為改變做過什麼?是成功了還是以失敗告終呢?改變成功真的能提升你的幸福感嗎?本文就來詳細的說說關於改變這件事。希望你讀完後對改變有一個新的認識。

談論到改變的時候,改變其實可以是不同的層次。可以是培養一個習慣,我想每周鍛煉三次。為什麼?因為幾周後你們會看到每周鍛煉三次的效果和很多有效的心理藥物相同。或者你想培養的習慣是,我希望人生的精神層面更豐富。改變也可以是「我想更快樂」,我希望不要那麼焦慮。一般的焦慮或者特定的焦慮,例如考試前和上台演講前。

不論你希望生活有什麼樣的改變,總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是行之有效,另一些方法是行之無效。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呢?把它區分清楚方便讓我們將其應用在生活當中。

首先,關於改變我們聽過很多方法和做過很多行動,但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很多研究都證明了改變是有多難。我們知道改變很難,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層面。然而我們也知道改變是可能的。我們知道很多人爭辯說改變是不可能的,他們犯了普遍性的錯誤,只看平均而言,而不看例外情況,不看那些已經實現改變的人。當我們觀察改變時,是例外證明了改變是可能的。

如果改變是可能的,有些人實現了改變。或者是通過治療,或者是讀一本書,或者是參加學習,或者是通過交談,有時甚至只需要一句話就能改變他人的整個人生,他們是例外的。但問題不再是改變是否可能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改變」

這個問題我們將更深入在更高層次上講。改變是什麼樣的?我們從微觀上說。去到大腦的層面。改變到底是什麼模樣的?改變發生時我們的大腦有什麼變化?

1998年科學家開始發現大腦其實是改變的。並得出神經可塑性的概念。神經可塑性是指神經元有可塑性,它們會改變。不僅如此,不只大腦的通道會改變。他們還得出另一個概念即神經形成。神經元是發展的,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生成直到我們死去,原來大腦在很大方面很像一塊肌肉,使用它就不會失去它。使用它能讓它再生,即讓肌肉更發達。

問題是要如何使用它才能讓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快樂。我們來看看大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大腦里有數以百計的通道,神經通道,不同神經元在大腦里的連接就像你們能看到的有些很薄,是新生的。有些更厚,更健全。它作用的方式很像自然界。即有大河寬敞的渠道,也有小河狹窄的渠道。原理是這樣的,每次神經元之間發生聯繫。

換言之,你的思維模式有特定的路徑運作。那個路徑會成長的。就像河流一樣每次有水流過,河流都會變得寬一些。沒有水的時候神經元不工作時,它會萎縮一點。使用時神經通道得到擴展,不使用時就會萎縮。如果一條新的神經通道剛剛生成,因為神經是有可塑性的。神經通道不斷生成,因為有神經形成。新的神經元不斷生成,開始時很薄。

舉個例子,我學英語。學了一個新單詞。我的大腦里形成新的聯繫。如果我只聽了這個詞一次神經通道會分裂,會消失。如果我不斷重複聽到那個詞,最後通道會變得越來越厚。我說的比實際過程簡化得多,但它會變得更厚。我就會一生記得這個詞。就像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不再是涓涓流淌的小溪可能在某一天消失。這是我們理解改變思維的關鍵方面,並最終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神經通道會自我鞏固的,像河流一樣。想一想,下傾盆大雨時,水流向已有的河流,流向渠道,流向我們建好的溝渠。如果之前什麼都沒有那麼形成一條河流或小溪會更難。我們的經歷也更傾向於流向已建成的神經通道並進一步加固它,而不是生成一條新的神經通道,所以如果我們想記住什麼東西,和其他東西產生聯繫是個很好的方法,和已有的神經通道,已有的記憶產生聯繫。

讓我再解釋一次,理解這一點很重要。理解神經可塑性,理解我們如何實現改變能讓我們更容易成功。能讓我們更加快樂。已建成的神經通道吸引更多活動從而變得更厚。沒有建成的通道,一條小溪更容易消失。當它變得更寬就更可能保留下來,不僅保留下來而且能繼續生長。它是自行鞏固的,習慣就是如此。

一種做法被反覆鞏固,就變成一種習慣。比如打網球,你反反覆復運用正手擊球。開始時你要考慮怎麼打,必須集中精神。手腕翹起來一點,知道球拍應該停在哪裡,但一段時間之後,揮過幾百幾千次後你不用再考慮怎麼打了。它已經刻成槽。我使用「刻成槽」這個詞,因為事實上你創造了一條新的渠道。只要有球飛過來,你不需要考慮,它被吸引。你的思維被引向那個或那些特別的通道,很多通道會告訴你「舉起球拍擊球」,完全是自動的。

音樂也是如此。經常練習演奏的人或經常練習一種運動的人,他們的大腦真的會改變形狀。更多神經通道在那個區域形成「讓我演奏C調」,「讓我的手指這樣移動」,根據我看到的樂章。特定的神經通道被創造出來,大腦在那些區域變得更厚。更多經驗流入,做得越多,經驗流入得越多,直到它變成溝槽讓我不需要考慮就能演奏降C調。完全是自動的。

但在大腦里既有健康通道也有不健康的。比如說,一些消極的通道,一個總是憂心忡忡的人,只要有事發生,他們立即轉向「那對未來意味著什麼?」,「那對我的期望意味著什麼?」,「那對今天意味著什麼?」時刻擔心各種事情,甚至經常為好事擔心。他們會立即把好事理解成需要擔心的事。或者發現缺陷,消極思維會通過那條大腦通道。再說一次通道是自行鞏固的,我會通過那條通道不斷尋找我的缺陷。作為消極者,神經通道經驗流向的河流是條最大的河。

當然也有積極的渠道。積極的渠道是什麼?積極者。一個即使在困難環境也能發現恩惠的人。也許不會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他會從發生的事情中尋找恩惠。樂觀主義者的渠道更大更寬,經驗流向那裡。

今天我們對大腦的認識更多。這些渠道存在在哪裡?我給大家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我們都知道經常使用左側前額皮質的人,和經常使用右側前額皮質的人相比,要更快樂。更容易受積極情緒的影響,對痛苦情緒的適應性更強。前額皮質這部分的活動更多,與右側前額皮質相比。右側活動更多的人和左側活動更多的人相比要更壓抑。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是因為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因為我們有腦電圖,能看到大腦兩側的運作。但幾百年前我們已經知道這一點了。我們知道左前額皮質與積極情緒有關,前額皮質右側的活動越多與痛苦情緒相關聯。怎麼知道的?因為人們發生意外時,意外發生在他們身上右側前額皮質受損時,他們經常變得更抑鬱。因為右側的活動更多。相比而言,另一方面如果意外發生在左側,左側受損,人們經常會變得更快樂。

雖然知道了這個原理但不建議大家使用此為干預方法。不管有沒有父母在場都不要嘗試。但是如果走在街上碰巧摔倒(撲街啦),最好往左邊摔,大家記住了。需要記住的更重要的事是相同的刺激往往造成不同的反應。世界不只是外在世界還有一個內在世界。記住對同一個頭腦來說,正如愛默生所說,同樣的世界對不同的頭腦來說,同樣的世界即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要看那種經驗流向哪裡。

但以此同時,我們可以加以培養。我們可以一條通道,一條通道地塑造。我們所做的就是改變大腦。比如,經常做瑜伽能改變我們大腦里的通道,讓左側相比右側更活躍。讓我們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感染,對痛苦情緒有更好的承受力。我們可以改變大腦。利用神經可塑性和神經形成。

接下來我們會談到兩種類型的改變。第一種是漸進的改變。這種改變是一點點鑿掉多餘的石頭。這種改變就像自然界的水沖刷石塊,歷經時日讓石塊變得更薄更光滑。漸進的改變,這是世上最常見的改變。這是健康的改變。沒有捷徑但需要時間。然而改變的過程可以和結果一樣讓人享受。想想學習演奏樂器。它需要時間,是相同的過程,因為我們在大腦里創造新的神經通道,當我們學習演奏樂器時。我們享受十年的學習過程,我們可以享受最後站在台上演奏前的樂趣。所以改變本身也可以很有趣,我們既能享受過程也能享受結果。但它需要時間,很多的時間。

當然也有實現改變的劇烈快捷方法。如果用水沖刷石頭來比喻漸進的改變,那可以用拿大鎚砸石頭來比喻劇烈的改變。這就是第二種方式,突髮式劇烈的改變。不需要太多時間,立即發生。但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劇烈的改變不是一步奏效。劇烈的改變經常需要很多準備功夫,比如,你需要很多力氣去揮動大鎚,還要有力氣砸下去。所以也需要時間。兩者都需要時間。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因為「相信有捷徑通向滿足繞過個人力量和美德的訓練是很蠢的。它導致很多人在坐擁巨大財富時感到抑鬱精神饑渴而死」。這是當今世界不快樂的一個主要原因。人們希望相信他們能發現到一步奏效的辦法。沒有一步奏效的辦法,需要時間去實現改變。但改變的過程可以是很享受的,如同最終實現改變一樣樂趣無窮,令人興奮。

文章改變真的那麼難嗎?(二)我們就會談到這個美妙的過程了。謝謝大家。

微信添加「chongsuyuan」訂閱號「重塑源」關注我!點擊往期文章閱讀更多關於改變的文章。

找出問題根源,重新塑造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推薦閱讀:

總擔心自己生病,每天都很焦慮怎麼辦?
怎樣解決考最後一門試之前的焦慮啊?
如何避免產生焦慮感?或者焦慮的時候如何化解?

TAG:改变 | 变化 | 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