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倖存者偏差」
上周作為主講人,參加了一次起點學院的公開課。課程結束後,在微信的交流群裡面,好多小夥伴非常的踴躍,紛紛加了我的微信,大家互動,就某些問題進行了討論,對於講課的內容,大家一致表現得非常的認可。
不得不承認,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飄飄然的,覺得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當然收穫也是滿滿的,大家的一致認可就是對我最好的獎勵。
成就感那是汩汩的湧現。
等一等,好像什麼地方不對。
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我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陷阱。
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呢?請允許我偷個懶,從網上copy了以下的內容:
二戰期間,盟軍需要對戰鬥機進行裝甲加厚,以提高生還率,但由於軍費有限,只能進行局部升級。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個部位最關鍵,最值得把裝甲加厚來抵禦敵方炮火呢?
人們眾口不一,最後一致決定採用統計調查的方式來解決,即:仔細檢查每一駕戰鬥機返回時受到的損傷程度,計算出飛機整體的受彈狀況,然後根據大數據分析決定。
不久,統計數據很快出爐:盟軍飛機普遍受彈最嚴重的地方是機翼,有的幾乎被打成了篩子;相反,受彈最輕的地方是駕駛艙及尾部發動機,許多飛機的駕駛艙甚至連擦傷都沒有。
正當所有人拿著這份確鑿無疑的報告準備給機翼加厚裝甲時,一位統計學家阻攔了他們,同時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方案:加厚駕駛艙與尾部。理由非常簡單:這兩個位置中彈的飛機,都沒有回來。換言之,它們是一份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
所謂「倖存者偏差」是人們忽略了篩選過程,使用篩選後的結果來作為判斷的依據,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情況。
回過頭來看我的這次講座:
1、在講座中覺得不太好或者覺得沒意思的聽眾可能根本沒有等到講座完成,早早的就退場了;——第一次倖存者偏差
2、勉強能夠聽完的聽眾,聽完了講座,然後就走了,也沒有興趣再去微信群;——第二次倖存者偏差
3、進入微信群的用戶,本來想指出我1、2個問題,結果看到大家的討論是這麼正能量,所以默默地閉上了嘴;——第三次倖存者偏差
最後剩下的都是一些還比較認可本次講座的聽眾(本次公開課的倖存者),和我交流,互加微信溝通問題,讓我儼然感覺我真的變成了老師。
和聽眾的互動是真實的,能夠為他們解決一些思路上的問題我也感到很高興,但是不能因為這種真實愉快的感覺,就讓自己覺得真的講得不錯,完美無缺。
所以我打電話給我一個要好的朋友,他也聽了這次直播,詢問一下他對我講課的感受,他簡單而直接回復我說:
「你講得太啰嗦了!」
好吧,雖然這殘酷的話語徹底打破了我剛剛編織的美好世界,但是這句話至少把我拉回了真實的世界,讓我知道我還能做得更好。
反省一下,我是一個專業做用戶研究的人,居然也會落實到這種用戶研究中的典型「陷阱」中,差點無法自拔。有時候知道是一回事,相信又是另一回事,相信後還要能夠去行動這是第三回事,至於行動後還能夠保持很開心那就是第四回事了。
或者,我乾脆就陷在這種「倖存者偏差」中不要醒來吧——我終於能夠理解「黑客帝國」中很多人不願意拔插銷的想法了。
微信公眾號:銳合金狗眼,與本專欄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喜歡被感動,需要被感動,我怎麼了?
※假如你單身,你想要什麼樣的男朋友?
※苦海無邊,怎麼解脫,請說說你們的解脫之道?
※行畫到底滿足了人們的哪些需求?
※對珠寶首飾的消費心理,是有怎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