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豬:我很特立獨行

看了這個標題應該都知道我這篇說的主要是王小波。而談王小波,肯定不能一篇來寫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算是綜述一下吧。小波老師總是自詡意識流,那我這篇也意識流一次。

其實這篇寫之前是很糾結的。於王小波的書而言,他產量頗豐,我並沒有把所有作品一一拜讀。有的東西反覆讀過,有的東西草草略去。初讀王小波的書時,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作家。可能是相比於莫言,賈平凹等人,王小波的小說更加沒有距離感。當代我國的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小波和王朔兩人。確確實實,他倆的文字都有一種特接地氣的感覺。王小波像是一個鄰家大哥哥和你吹牛逼,王朔像歷經滄桑後老江湖給後生講故事。

所以說,對於王小波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其實內在都是有聯繫的。其實吧,這句可能是廢話。任何一個作家每篇作品的內核都不可能變。比起外國文學來,我國的文學更容易區分每一個人的特點。主要是我外文不好,看的都是翻譯的作品,翻譯的作品其實本質看得是譯者的功底。這點王小波常掛嘴上。

小波老師最敬佩的是王道乾和查良錚兩位先生。他一直想承認他的文學師承是他倆,或者說,希望別人能在看完他的作品後,說一句,「嗯,這很王道乾」或者「不錯,這很查良錚」。而在最初,他是不敢這樣想的。總覺得自己寫的不好就是往兩位先生臉上抹黑。而這兩位先生一生都主要奉獻在翻譯的作品之上了。小波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假如中國現代文學上有可取之處,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譯家身上。

所以小波老師總是鼓勵後生去閱讀譯著,這對文字功底的提升有很好的提高。當然,一定是老翻譯家們的譯著。如果一本書讀起來像極了夾生飯,那譯者一定是失敗的。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本書其實像極了一本自言自語的讀書筆記。跟著小波老師,從最開始他為什麼從事寫作,到在文學海洋里遨遊的見聞和見地,都有一個相對。。。不入流的介紹。

這裡的「不入流」是褒義詞。他總是自詡「意識流」又或是「不入流」。說白了就是跟著思緒走,想到哪裡寫到哪裡。這要用來寫八股文,肯定是考不上,中不了的。用來寫高考作文怕也是主題不明確。現在是全國卷,如果還是每個省獨立命題的話,感情一篇文章都讓你看不出哪個省的高考作文。

其實吧,每每看到這裡,就特別想抱抱小波老師。讀他的東西感覺就像讀自己的東西。自戀的說,有時候會往臉上貼金的和朋友說自己的文風讀起來像小波老師。然後大家就渴望的看著我希望我寫點小黃文。。。感情王小波對於那方面的影響已經超越他文字本身了。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而說回這本書本身,可以算是小波老師眾多書籍中最好上手的一本。從「豬」開始,慢慢做到「人」。他推薦的《青銅騎士》,普希金的作品,查良錚先生的譯作;還有王道乾先生譯作的杜拉斯的《情人》都是很棒的作品。這兩部作品單單拿出來都能寫一篇文章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大家看書的時候不妨做個記錄,但凡提到的作品,都是精品。

拋開文中提到的很多書,裡面不乏有小波老師對於自己文章的序。比如《黃金時代》,比如《思維的樂趣》。他的文風或譏諷,或浪漫,或天馬行空,或海市蜃樓。但總給你一種,「信波哥,得永生」的感覺。即便你不相信,你也想嘗試去相信。

比如在書中《蓋茨的緊身衣》一章中提到了VR技術。試想即便這個年代,這都是個很火的詞,那時候的讀者看到這裡,會是怎麼樣的想法呢?指不定心裡就犯嘀咕——「你可不就吹嘛,繼續」——所以吧,有時候我會假設自己和小波老師在一個時代,讀起來看看什麼感覺。像現在我幼兒園還沒畢業他就去見他查老和王老了可不行。

而提到《黃金時代》,姑且先不說他的另外三兄弟《黑鐵時代》《青銅時代》和《白銀時代》,咱可以先聊聊寫作的格調。因為總有人會說王小波的作品格調不高,首當其衝的就是《黃金時代》。

而小波老師似乎大膽的承認了自己格調就是不高。先是說一般人都想高,言外之意「我不是一般人」;之後說格調是要受到制約的,說了「文革」時期的很多作品格調可高了,巴拉巴拉;最後說之所以自己的格調低,是因為談到了性——唉,都是小黃文惹得禍啊!

小波老師貌似不是很喜歡米蘭昆德拉。雖然對他的作品了解不多,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看完還是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關於這本書,以後應該會寫到,沒有理由不放寫。之前公眾號和自己的知乎專欄,都發過一篇《皮囊已銹,但污無妨》的文章,裡面有幾個段落描述了米蘭昆德拉的這部作品。但很顯然,這部作品肯定不是三言兩語能簡單說清楚的。

而小波老師之所以不喜歡是覺得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談到小說藝術【當然,他還有本書專門提到,見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並沒有提到現代小說的某些成就,準確的說是沒有提到一些人。而小波覺得沒有理由不提。當然這也沒有什麼了。但不管怎麼說,昆德拉的書還是不錯的。除了前面說的,還有《笑忘錄》,《生活在別處》都很棒。

另外,小波老師不是很喜歡張愛玲。

她和昆德拉我單獨要拎出來說一下是因為這兩個人我都很喜歡啊。張愛玲的很多名句我都摘抄過,初中寫作文的時候就反覆用過。變了法子往上套,套了就能提升逼格,提升逼格作文分就高。真正改卷時間那麼緊,老師不會去反覆斟酌的,只要大方向正確,「豬肚子」這塊兒就名人名言名作名事加古詩詞往上一扔,確定個立意和主題,再加個「龍頭」和「豹尾」,想得低分都難。當然,正在看文的中學生不要學我,分低了我不負責啊,哈哈。

說回來,小波老師把張愛玲的那種寫作感覺稱之為病態。認為她把「病態」當作「天賦」了。但他也肯定了張愛玲的不同凡響之處,稱之為幽閉型小說。而她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對女人了解的深刻。

先說缺點,講白了就是小波老師覺得張愛玲的文筆做作,看得不真實。其實這也倒還好。其實無論是《小團圓》還是《傾城之戀》都是極度浪漫的。或明或暗,或真或假的表現張愛玲渴望的那種愛情狀態,又加進了現實的因素,可最後又想得到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

而說到優點,我記得之前寫我的《哲學江湖往事系列》中有提到「唯我論」和「目的論」。張愛玲的作品處處都是這種哲學思想。當唯我論和結果論融入了宿命的因果,將在浪漫上加分不少。在《傾城之戀》的最後,眼看黃了的男女一號因為日軍突然向香港開戰,最終得以同生共死,有情人終成眷屬,便是如此道來的。張愛玲寫道: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一場仗全為自己打,一場紛爭全為了成全最終的歸宿。這是無比浪漫的處理手法,而張愛玲筆下並不少見。一種以樂景寫哀,一種以哀景寫樂,張愛玲總是能駕馭的如魚得水。

而在我讀書的過程中,總喜歡拿三毛,張小嫻,畢淑敏來和張愛玲比較。三毛的浪漫是那種天馬行空的,總會給你驚喜;張小嫻則更多的是思考與現實,冷不丁給你潑冷水;相比之下,畢淑敏的文字就像極了陽光的小女孩兒,雖然我知道她不小了。

之所以說張愛玲的時候提了這三位,不是說她們四個在同一個水平線,而是她們都很擅長表現女人。我是覺得,現在的很多人戀愛也好,生活也好,看了那麼多男人女人戀愛心理學的,真不如把這四位女作家的書好好讀讀。他們對於女人的理解就如同王朔對於男人的理解。一個詞,「給勁兒」。讀個八遍十遍的再看愛情,你會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前面提到幽閉型小說,其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深奧,《愛麗絲漫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就是最廣為人知的幽閉型小說。劉易斯卡羅爾總是可以在螺獅殼中做道場,讓人眼前一亮。或者像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用童話的手法來寫現實中偏愛的事。

當然,不全是把「病態」當作「天賦」。顧影自憐的作品還是有很多的,但更主要的是表現「得不到」和「求不得」。這就讓我想到金老的《天龍八部》,同樣用到了幽閉型小說的特點,而這裡更是做到了「眾生皆苦,有情皆孽,聲色無常,大悲劇也」。

王小波在書中《文明與反諷》一章中提到了《紅樓夢》。講真,我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讀過《紅樓夢》的原著。雖然對裡面的詩詞很了解多過對人物脈絡關係的掌握,但畢竟沒有讀過原著,遺憾的很。想來這幾年,抽個個把月先讀完再說。

小波覺得曹雪芹這個人是典型的「悶聲作大死」之人。人家寫書玩得是格調,這個人玩得是命。一直說後四十回失傳,其實我想是不是曹雪芹壓根就不沒寫。就彷彿費馬大定律給個結果,來一句「既然這麼簡單我就不證了吧」。當然,你真是覺得像網上太監文一樣虎頭蛇尾下面沒有了,那也太低估曹大家了。

而曹雪芹和費馬這個不一樣,不過這可好了,後來的人越來越有勁兒了,巴不得沾點曹雪芹的氣息,來個流芳百世。費馬大定律沒有個因為所以科學道理的是根本證不出來的。而《紅樓夢》沒有幾分功底也不會讓人服氣。可文學作品啊,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誰知道最後什麼樣?像斷臂維納斯的手臂該放哪裡的問題,壓根就不是咱們能想通的,更何況一部融匯春秋筆法的曠世巨作?

畢竟是文學作品,不是理工科需要強大的專業素養,寫作這事兒吧架不住起點不高啊,小波老師就是理工科出身,開始用減熵增熵說了一堆我要寫作的理由。說回《紅樓夢》,看過《紅樓夢》的都想甩兩筆。加上《紅樓夢》是反諷大作,段位高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儒林外史》起碼兩檔。很多人更有發揮餘地。這點上小波老師很多諷刺的功力怕是得益於曹雪芹的春秋筆法。當然,小波老師那反諷更像「夏冬」筆法,這個不深究,看過的都知道。

當然,說到特立獨行,能不提海明威嗎?小波提到了《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和《乞力馬扎羅的雪》都是一氣呵成的作品。現在後悔的是當初讀書太快,囫圇吞棗,很多細節回想不起來,但說到底,關鍵字是英雄和悲壯。這就要扯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成功和失敗的定義,以及命運的鬥爭。《喪鐘為誰而鳴》中有一段話非常經典,大概意思就是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問這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這其實融匯了哲學大家斯賓諾莎萬物皆實體的理念,又和我國的天人合一頗為相似。詳見我《哲學江湖往事系列》。而最後一句——喪鐘為你而鳴,更是結合了群眾心理學中的很多內容。這方面以前在公眾號和知乎文章里發過一篇——《簡單聊聊網路言論背後的心理》。這裡不詳述了。

但其實王小波之所以不喜歡也正是因為這種「悲」的格調他不喜歡。海明威的悲是英雄,張愛玲的悲卻被他看做是病態。拋開這個不談,他又提到了馬克吐溫。不過這作品提的是《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這書我最早是初中讀《書蟲》系列的中英對照看的,和《湯姆索亞歷險記》有承接關係。說實話更希望他談談《百萬英鎊》。而提到馬克吐溫就會想到海倫凱勒。馬克吐溫說過:

十九世紀出過兩位偉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但小波老師這裡提到的是他的美國式幽默。從而由幽默扯到了美國電影。又由電影扯到了特技。總的來講,正如前面說的那樣,王小波的思路永遠比你想的要快,你猜不到他下面要說什麼。而在說完特技後,他寫了這麼一句話:

我總覺得,未來的電影離不了電腦特技,正如今日的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

總的來說《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一本可以讓你迅速了解王小波的書。同樣也是一本能迅速打開你視野的書。當然咯,小波涉獵極廣,理工科的學生愛好文學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還愛好哲學,電影,音樂,藝術,那他一定有更多的機會去擁有更廣的視野和深邃的思想。至少在這條道路上前行。

這篇行文較散,有意識的寫了意識流,希望各位讀過能感慨一句,「嗯,這很王小波。」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藍天的小屋~~~快來調戲我呀~

推薦閱讀:

生活的容量——威廉·特雷弗與他的小說
《信息圖表設計入門》讀書筆記

TAG:王小波 | 文学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