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繪畫先驅—愛德華·蒙克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表現主義在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誌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採用。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

表現主義繪畫

19世紀末,出現了象徵主義的影響和現代風格混在一起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運動,先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凡·高、法國人勞特累克、奧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們通過一些情愛的和悲劇性的題材表現出自己的主觀主義。

20世紀表現主義的主要基地是德國,這決定於德國的社會現實,同時受到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的神秘主義的影響。

作為繪畫領域的表現主義流派,與同時期產生在法國的野獸派在藝術主張不是一致的. 在反對藝術是自然的摹仿,主張藝術要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採取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的同時,表現主義更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感受和激情,更注重體現畫家的個性宣洩;他們的畫面,不僅色彩鮮明、強烈,線條和筆觸大膽、狂放,且使人感到刺激和動蕩不安。

簡史

1, 興起:19世紀末德國一些哲學家和美學家的理論對表現主義起了推動作用。直接對德國表現主義產生影響的是挪威畫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現強烈的表現主義因素。他的畫展推動了德國表現主義興起。 

2, 橋社時期:1905年德累斯頓成立了表現主義第一個社團橋社。代表人物:基希納,黑克爾,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納代表作《柏林街景》 《市場與紅塔》;

3, 青騎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個社團青騎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馬兒克、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論著:《論藝術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組畫《秋》、《冬》、《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等。  

4, 新客觀社:德國表現主義後期社團,出現於1923年,代表人物:格羅斯、迪克斯、貝克曼,格羅斯代表作:《夜》,《壕溝戰》,《啟程》。

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一位藝術家的創作是植根於其生活環境的,可以說蒙克所遭受的苦難正是其繪畫創作思想的本源,所以要解讀蒙克的畫作,了解其成長經歷是最為關鍵的。

1863 年12 月12日蒙克出生於一個相對貧困的挪威家庭。父親是位部隊的隨軍醫生,篤信基督教,帶有明顯的神經質和宗教性的憂鬱質。祖父死於精神病院。5 歲時母親死於結核病, 14 歲時姐姐索菲亞也死於結核病。妹妹又患有精神病。這些不幸的生活事件使蒙克遭受到最大的精神創傷,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無不帶有性情憂鬱的烙印。這種憂鬱、悲傷的體驗反映在他早期的作品《病孩》(1886)中。整幅畫面色調低沉灰暗, 悲劇氣氛強烈。17 歲蒙克進挪威首都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習畫,受到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22 歲獲得獎學金赴法國巴黎學習。之後主要在巴黎和德國柏林工作,受到後期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後來發展了帶有個人特色的表現主義風格。45 歲蒙克曾出現較為明顯的精神障礙(有慢性失眠、 濫用酒精等) ,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私人精神病院門診接受治療,後回到挪威休養,並繼續從事藝術創作。1944 年1 月23 日卒於奧斯陸,享年81歲。蒙克去世後, 根據他的遺囑, 無條件地將他的油畫,素描,版畫及雕塑等大量藝術品捐給了奧斯陸市。

主要作品賞析

縱覽愛德華·蒙克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正是苦難的童年深刻的影響了其以後的創作。從1881年,17歲的蒙克走進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習畫,到1886年,憑藉《青春期》這一畫作獲得了獎學金赴法國巴黎學習,也是在這一年,被後來認定為愛德華·蒙克表現主義畫風奠定的代表作《病孩》,同時也是其最為得意的一幅畫作。 再到1892年蒙克應邀參展「柏林藝術家聯盟」的11月份畫展,雖然他的畫作受到了當時德國評論界嘲笑與謾罵,但是也獲得了眾多青年藝術家的支持,蒙克也因此成名。1982年以後至1908年,受德國繪畫的影響,其開始嘗試創作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並且因此而享譽畫壇。蒙克是位高產畫家,據不完全統計,蒙克一生創作了油畫1200幅,素描4500幅,版畫1800幅,雕塑6件。這裡僅選取蒙克青年時代的幾副有重要影響的化作並結合蒙克的經歷及當時時代的背景進行簡要分析,試圖對蒙克青年時代的畫作做一些簡要的評論,同時蒙克作為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其作品在最初時飽受當時評論界的詬病,但是蒙克及其一代先驅者不畏苦難,堅持創作,在這裡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品一:病孩

名稱:病孩

類別:油畫

年代:作於1885-1886年間

作者:愛德華·蒙克

規格:120cm×119cm

屬地:現藏於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病孩》是蒙克表現主義風格的起步標誌,有著里程碑的意義。用蒙克自己的話說:「這可

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這是我藝術創作的一項突破,我在其後的作品,都應該歸功於這幅畫的誕生。」

《病孩》描繪他那年僅15歲的姐姐索菲亞患病的情景。蒙克5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這之後蒙克的姐姐在蒙克的心中替代了母親的地位,蒙克對姐姐索菲亞有著深刻的感情,深深的依戀。蒙克曾說「姐姐的死,是我畢生無法忘懷的悲劇」。而這種情感也是蒙克一生眾多畫作的主旋律。

畫作的靈感源於一位叫作佩姿·尼爾森的紅髮少女。一天,蒙克陪同父親到一位腳骨受傷的小男孩家出診,在病患家中,偶遇當時十一歲的少女佩姿。她是小男孩的姐姐,蒙克被她心疼弟弟的關愛情懷所感動。之後蒙克請求佩姿的母親讓佩姿當他的模特兒而完成了多幅畫作。蒙克曾說:「為表現她幾近澄透的慘白肌膚、微微顫抖的嘴唇、戰慄發顫的手,真是煞費苦心啊!」「少女的右手慘白。覆蓋在少女身上的睡衣及下半身棉被的顏色類似於海水般的青綠。」

雖然《病孩》相比於這之後表現主義畫作已經是相當寫實,處處體現傳統特徵,但在19實際末期歐洲繪畫界傳統繪畫流派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的時代,《病孩》在奧斯陸秋季展中仍造成強烈反響。 當時的繪畫界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新形式的繪畫技法。當然這也是許許多多新事物在最開始出現之時都要面對的考驗。

在欣賞表現主義畫作時不能拘泥於對某一些細節描寫是否真實具體進行評判,透過畫作來窺探作者的感情是根本。這幅畫雖然油色使用粗糙,對於傳統繪畫來說只能算是草稿。畫面中的女孩面無表情,幾乎看不到眼睛的細節,但是卻能感受到她注視窗外的心境。母親的悲傷,痛苦以致不能自己與女孩的表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給我們以女孩已經超然於物質世界的感受。難道這就是蒙克所要傳達的靈魂特質嗎?作為體現蒙克表現主義特徵的最早期畫作,也許蒙克作為一個學生也是想通過這幅作品真正做到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境界,那麼這種情感對於當時代的人他們能理解嗎?顯然是不能。這從當時的評論文章我們就可以看出。但是能吸引到報刊的評論可以說對於一個普通的學生來說這就已經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了。畫面色調的灰暗低沉,越發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創作時所寄予的情感。這種失去姐姐的痛是刻骨銘心的。從我個人欣賞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幅畫已經算是成功的了,真正的實現了,用繪畫傳遞畫家所想而不僅僅是畫家所見!

作品二:卡爾·約翰大街的傍晚

名稱:《卡爾·約翰大街的傍晚》

類別:油畫

年代:1892

作者:愛德華·蒙克

規格:84.5×121cm

屬地:卑爾根拉斯穆斯·梅耶收藏館

《卡爾·約翰大街的傍晚》創作於1892年,描繪的是奧斯陸市繁華的卡爾約翰大街傍晚熙熙攘攘的人流。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一位位先生女士衣著光鮮考究,但是每個人的目光獃滯,表情僵化,形容枯槁。每一個人都被孤獨,憂鬱的氣質所籠罩。當然這也是對當時表面繁華實則每個人都很孤獨絕望的社會狀態的一種寫照。此作被認為是蒙克在表現風格上的根本轉變,就藝術手法而言,蒙克的個人風格已趨於成熟,這幅畫可以說是表現藝術主義的先聲。

偉大的藝術家往往也都是偉大的預言家。而這幅作品正是蒙克對世紀之交的歐洲預言。當然蒙克從這幅畫中所要傳達出的情感也正是來源於對社會的深刻洞察。第一次工業革命把人們帶進了機械化大生產的時代,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起來但是也並不能惠及所有人,而相伴隨的環境污染問題,社會貧富分化問題還有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們生活越發固化,臣服於機械,這不能不引發藝術家們的思考。在19世紀末期由經歷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產業轉型,經濟也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失業,通貨膨脹相伴而生。而作為第一次面對這樣問題的那個時代的人們在世紀之交又多了許多的惶恐。蒙克很多的作品是要傳遞自己內心的情感,如《病孩》,當然也只有了解其成長經歷的人才能更加體會。但是這幅作品不同,它引發了時代人的共鳴,是當時人們的普遍的感受,甚至把這幅畫放到今天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不得不說此時的蒙克的創作已經達到了大師級的水平。

整幅畫面中,大街上雖然是熙熙攘攘,但是人們的表情卻模糊不清,千人一面,獃滯的目光,僵化的表情。一種孤獨,憂鬱之感籠罩整個畫面。藍色的背景憂鬱深沉,紅色的房子壓抑恐怖,一個黑色的背影站在道路的中間,不知所為,右側高大黑色的物體顯得突兀又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當藝術家所要表現的情感上升到一個時代的表情,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鳴,那這絕對是成功的藝術家,1892年的蒙克做到了。

作品三:吶喊

名稱:《吶喊》

類別:油畫

年代:1893

作者:愛德華·蒙克

規格:90.8×73.7厘米

屬地:現藏於奧斯陸國家畫廊

《吶喊》是蒙克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同時也是表現主義畫派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吶喊》創作於1893年,此時的蒙克歷經生活的磨難,至親的先後離世使得蒙克的性格變得愈發憂鬱與孤僻孤獨、絕望、死亡等感覺深深地困擾著年輕的畫家,他需要釋放,而且只有通過繪畫。

在這幅畫中,一個形似骷髏般的人,站在一個前不見首後不見尾的橋上,他緊捂著雙耳,扭曲的身體,有如驚弓之鳥,惶恐不安。他聲嘶力竭,魂不守舍,我們彷彿能透過這幅化作感受到這刺耳的尖叫。遠處紅色的天空與雲彩,黑色的河流,為畫作增添了一種恐怖感,凄涼,悲愴之感油然而生。橋上不遠處佇立著兩個人,他們是誰?又與橋上吶喊的人有什麼關係還是什麼陌生人我們無從知曉。畫中發出尖叫的是誰?他並沒有具體的一個性別,外貌形象,但他確實是一些人在某一些狀況下所具有的真實狀態。我們確實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畫家所要傳達出的這份情感。這也是與古典畫截然不同之處它沒有情節故事,沒有對人物性別、身份、地位的描述,畫中的人沒有任何具體性,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至於為什麼要創作這樣一張令人不安的作品,蒙克自己是這樣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兩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陽已經下山了,天空突然間變得像血一樣紅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悲傷憂鬱的氣息。我止住腳步,輕輕倚在籬笆邊,極度的疲倦已經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雲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劍籠罩著藍黑色的挪威海灣和城鎮。我的朋友,他繼續走著,而我卻獃獃站在那兒,焦慮得不停發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聲巨大而持續不斷的尖叫聲震得搖搖晃晃……」可以說,那個前景中的人物正是蒙克自己,他憑知覺感受到現代社會即將給人帶來的疏離、孤獨、焦慮和迷惘。

蒙克的《吶喊》是對當時自己內心情感的宣洩,生活的苦難,親人的離世,都讓蒙克內心充滿了恐懼。同時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之時,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社會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可是在勞動人民離開土地走進工廠之際,富裕起來的只是少數的資本家,被污染的環境,勞累的工作,緊張的節奏和不斷發生的經濟困境不但沒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反而使得人民的生存狀況變得更糟。所以這一畫作在當時就可以引起普遍的共鳴。

當然,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種精神狀態同樣廣泛存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並不能讓人滿足。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極其嚴重的貧富差距,惡化的環境,緊張的生活節奏也不斷的讓人感受到精神崩潰。人們同樣需要找到發泄的渠道,吶喊是很傳統的一種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當代人同樣需要宣洩的方法。蒙克的《吶喊》不斷的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後記

蒙克苦難的童年經歷令人憐憫,也正是這被死亡與恐懼籠罩著的童年經歷成為了蒙克自始自終的創作源泉。蒙克是位高產作業,據不完全統計,蒙克一生創作油畫1200幅,素描4500幅,版畫1800幅,雕塑6件,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蒙克青年成名,晚年已經享有盛譽,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也曾經歷社會的不認可,評論界的批評,但是蒙克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傳遞內心的情感。因為對於蒙克來說,繪畫正是宣洩自己內心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至於社會的認可早已不是什麼重心。對於所有的藝術家來說,這都是重要的啟示。藝術家只有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努力創新才能成為大師。當然現實中確實殘酷的社會現狀抹殺了那麼多的才子佳人。在成為大師的過程中是極其艱辛的,當所有人都說你不行的時候,你又用什麼支撐你不斷的在走下去呢?有如梵高,至死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卻在若干年後追認為藝術大師。所以說,大師只能是少數人,我們也不必寄希望於人才輩出。當代的中國情況可謂更為惡劣,這也對藝術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為我們解開謎底。歷史會證明一切,我們都只不過是一瞬罷了。

其他作品欣賞

作品:《紅葡萄藤》

作品:《聖母瑪利亞》

作品:《橋和三個女性》

作品:《生命之舞》


推薦閱讀:

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
Girl in Kimono 1893 和服與阿姆斯特丹印象派
Edmund Blair Leighton
三十多歲開始學畫畫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如何去平衡時間,另求推薦圈子和畫室?
如何評價日野之彥的畫作?

TAG:表现主义 | 绘画 | 油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