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Showgirls,ChinaJoy上還有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懷著一顆純真的,為TMT行業做調研的心,我們觀賞了本年度的ChinaJoy盛會,並認真做了些思考。
本屆ChinaJoy為期4天,擇期與往年一樣定在最熱的三伏天。對於遊戲玩家來說,今年的盛會可謂給足了福利,面向普通觀眾(to C)的展館由去年的7間擴展到10間;相應地,主辦方對於參展商的數量有所控制,去年參與ChinaJoy普通觀眾展區的參展商有200多家,今年控制在150家以內。一來讓熱情的觀眾不至於擠得夠嗆,二來也可以讓參展商在展台設計上有更大發揮空間。
▲ 第14屆ChinaJoy展區分布圖
參展商中包括英特爾、英偉達這類老牌硬體公司(事實上的「智能硬體」公司),優酷土豆、Bilibili、有妖氣等生產和傳播在線內容的公司,以及EA、暴雪、盛大以及一系列品牌名稱以「互娛」結尾的端游與手游供應商。
站在ChinaJoy N3場館的中央,會有一種感受,所有上半年資本市場敲起的鑼鼓,全在此刻的現實中繪聲繪色地演繹了一遍。會場隨處可見頭戴、肩戴、手持自拍桿和各種VR設備的人類,不少遊走在人群中的直播妹子比Showgirls還要搶眼。在視訊媒介及內容概念爆紅的當今,ChinaJoy也未免俗。或者說,ChinaJoy本身就是各類科技玩物與智能硬體的集會,它不像美國的CES,不需要告訴人們未來會怎樣,而是借這一年一度的盛會,向媒體和慕名湧來的人群去展示,現在的年輕人都如何消費,對業已形成的觀念加以強化。
▲ 正在直播中的展覽觀眾
▲ AcFun彈幕網有關社群與圈子文化的問答活動
值得一說的是,作為參展商參與這樣一個展會,代價並不低。除了高昂的參展費用(支付給主辦方)、廣告費用和人工支出,美輪美奐的場地搭建、設備成本以及那些據說日薪5000+的Showgirls們,加總起來是不小的成本。一塊高像素密度的大型LED顯示屏,一天的租價也要兩萬起步。
▲ 硬體廠商展位上的手游競技
要知道,ChinaJoy對於某些初創公司而言,可能是生命周期中唯一一次的展出,在資本寒冬+巨頭林立的時代,創業者們得有些勇氣。在今年的展區里,那些你未曾聽說過的VR硬體及內容公司,也許最理想的出路就是成為某家大型企業的一個業務部門。
ChinaJoy各展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相當一部分「流量」都耗散在Showgirls的演出上,如果一家公司沒有足夠搶眼的產品,注意力都是轉瞬即逝的。
▲ Showgirls演出
除了順網科技、暴風科技、崑崙萬維這些A股投資者耳熟能詳的上市公司以外,在今年的ChinaJoy上,我們還注意到螞蟻金服的展台。在這數十平米的空間里,螞蟻金服設置了現場互動、在線直播、支付場景演示等多個區塊,儘管沒有演出,也皆是人頭攢動的景象。
在一個人群快速流動、注意力此消彼長的場所推廣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不是一件輕易能被理解的事情。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品牌在本次ChinaJoy上同樣設有展位,卻因同場有多家大型遊戲公司在列,顯得門可羅雀。同樣是金融服務,螞蟻金服與O2O品牌「口碑」的聯合推廣,會讓參觀者用更綜合的視角去看待它,這不啻是一種深度的植入手段。
▲ 螞蟻金服支付寶展位
▲ 支付寶展位後台現場直播
我想時至今日,如果還有人執言虛擬現實、直播軟體是純粹的泡沫,那麼很可能會忽略掉社會形態更迭過程中更為硬核的部分。儘管主播們說得不夠有趣,演得不夠精彩,每天都有大量庸常而冗餘的信息被製造出來,儘管熱潮之後會有人被清退出場,但生活方式的演進是一個事實,而且不大可能回頭。「興趣」是一個殺器,一個非常容易被理性的資本所低估的殺器。回過來想,為何金融服務商需要花費時間和財力去參與一個消費品展出?基於商業模式這樣一個大的視角,我們便得以回答前文中提出的成本和效益問題。「場景」是傳統金融服務頗為缺失的部分,大多時候它發生在廟堂之上,所以當你來到一個以信用卡為綜合服務基礎的ChinaJoy展位時,會覺得尷尬,因為它是孤立的,廣告范兒太硬;而如果你正需要一杯鮮榨果汁,則剛好可以前來體驗下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
也許在未來的「增強現實」世界,人們可以更加充分地體驗金融服務的泛在化。不如開個腦洞:在遊戲中,你來到一個街角,通過AR設備找到一個販售金幣的虛擬網點,為自己或遊戲角色充值,得到黃金ETF的份額——同樣是「去實體化」的體驗,這樣的金融服務並不顯得違和。
說個題外話,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僅僅按固有業務延伸的邏輯去思考互聯網金融,勢必會掉入窠臼,尤其是靠牌照吃飯的輕資本業務,從歷屆ChinaJoy的中國參展商來看,流量在逐步向少數幾個大平台集中。就證券行業而言,100多家類同的國內券商,最後不可能都成為高盛、大摩、嘉信理財,轉型需要付出代價,代價一定是放棄那種豐年裡吃到撐,貧年裡饑寒交迫的收入結構,而不是支付給互聯網公司幾千萬的廣告費。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九州證券又開始白菜價攬客,2.99%融券利率令人瞠目。事實上,過去被證券行業視為重要創新業務之一的信用業務,周期屬性也異常明顯。看上去,盈利模式的分化,已經在路上了。
微信公眾號:券業星球
推薦閱讀:
※2016.7.22 能力提升的代價
※2016.12.26 證監會——只要穩定
※2016.12.14 保監會態度徹底轉變
※2017.03.10 CPI和PPI的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