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暴食症是種什麼體驗?
在停下來之前,我總會在晚上八點多往嘴裡塞一大堆食物。吃完後產生強烈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竟成跑步動力:去消化。
到了凌晨,我又會瘋狂吃食物。一點不餓,可控制不了。
一邊吃,一邊絕望。
五個月後的現在,在吃精白米面前,我還是會下意識計算卡路里,得說服一下自己。晚上也還會想吃東西。不過,終於不再暴食。
對於「自我」的狀態,現在才算是鬆弛了下來。
1
三年前,自己高中畢業,儼然一個浮腫的女胖子。走在路上,會被行人注視。
想著大學了,不能這樣下去。從那會兒,「減肥」成了關鍵詞。
跳繩、少吃食物都沒能在大學第一學期瘦下來。第二學期我計劃跑步,沒抱特別期待,只為了每天的飲食能在睡前消化掉,別繼續胖就成。
驚喜的是,穩定三餐,不吃零食,每晚跑步一小時。體重竟穩穩下降,一個多月後,成了120斤。終於可以扔掉寬鬆的牛仔褲。能感覺到來自身體內部的輕盈感。
不過,120斤也成了節點。
減肥的人都知道「平台期」——一個傳播較廣泛的說法是,因減肥攝入較少熱量,一段時間後,身體適應,體重不再降。這時要麼攝入更少熱量,要麼加大運動量。
我開始嚴格節食。戒掉晚餐、零食、主食。
吃中飯時,會準備一杯水,在食堂里買了菜,吃之前先涮一下。
晚上跑步也增加時間,兩個小時成了家常便飯。我一度以為自己過上了最健康的日子。
一個月後,體重降至117斤。
「為什麼只有3斤?」嚴格節食,卻收效很小。這會兒,減肥成了與體重稱上數字的計較。
情緒開始被數字時刻影響。要是輕了,當天會很開心,允許自己多吃一點。重了,就捨去中飯,晚上跑量更多。第二天看到又輕了,又允許自己多吃一點。
這成了一個循環。慢慢的,「多吃一點」不再是「一點」。
因長時間不吃主食,身體極度需要碳水化合物。本打算只吃一個餅,吃完後負罪感很快作祟:反正破了戒,不妨放開吃個飽,明天更有動力減肥。
可能已吃掉了三頓飯的量,還停不下來。之後是被更大的負罪感包圍,再被更大的胃口嚇到。
逛過一段時間的斷食吧。
很多減肥者,都聽過「斷食減肥」的說法,並對此躍躍欲試。
我也斷了食,連續11天未吃東西,只喝水。
臉色蒼白,走路無力,可體重確實在下降。被人說「你瘦啦」,感覺值得。儘管過快降低的體重只是假象。
11天後,覺得實在有傷身體,回歸了正常飲食,卻發現因為斷食,心理對食物有了更大渴求。暴食時,吃的東西更多。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我一直處於這種失控中,一周平均兩三次。
到上一學期,一周七天,有五六天在暴食。
上一學期開始實習。象牙塔外看到了自己拙劣,也變得焦慮了很多很多。
清楚這是大多數大學生都會遭遇的過程。可問題在於自己一直不懂解壓。
我開始半夜吃東西。
熄燈前,去買一大堆麵包、酸奶、甜食。熄燈後,撕扯食物包裝袋的聲音在黑暗裡簇簇作響。我經常吃到撐得根本睡不下去。
看過一些帖子,暴食者自言會邊吃邊哭。我一直沒哭,但被一種哭不出來的,更深的絕望包圍。
本不該是這樣子的。
可失控了。
第二天早上,胃裡食物並未消化。情緒更低落,無法面對自己。
也失去了對食物的判斷。學校外有一條生意旺盛的小吃街,常常從頭走到尾,不知該吃什麼。彷彿吃了啥都會長胖。
而回到宿舍,又是暴食,吃掉各種垃圾食品。
這種心理衝擊也是讓暴食者更脆弱的一個原因。就像揮之不去的心癮。也有點像毒品。
暴食也帶來了更深的孤獨。因為減肥,我減少了和朋友、室友約飯,約玩的次數。
大多時候,形單影隻。
更加迫切地,想回家了。彷彿只有家人,才能幫我。
Jo,21歲,暴食症患者。她看起來並不胖,但她討厭自己的身材,不照鏡子。
暴食症在醫學上被稱為「神經性貪食症」,是一種飲食障礙。
西班牙攝影師Laia Abril以jo為主角拍攝了作品《糟糕的一天》。
jo一想到自己就覺得「噁心」。
因此沒把情況告訴任何人,包括男朋友。
這種在人前的正常表現也使暴食症成了最難診斷的飲食紊亂病之一。
2
多虧了母親。
寒假在家的一個多月,她把吃飯的時間專門固定成早上十點半和下午三點半。
早上,她搭配好我愛吃的冷盤。因為暴食時吃了太多麵包,已對主食無感,母親早上就熬更多米湯。下午她單獨為我做份燴菜,拌菜米湯或者菜餡多皮薄的餃子,給愛吃面的父親做臊子面。
有一次,她煮餃子,因為當時身旁沒閑置的碗,她就先把兩個人的量盛進我的碗里,她在廚房,我在另一個房間一個人吃著,居然吃完了。嚇了她一跳,作祟的負罪感也讓自己很自責。
飯後,母親就拉著我繞著小縣城一直轉,一直轉,直至消化。
她買了很多水果和麻花,晚上要是餓了,就吃。
跟著她乖乖吃飯。暴食的狀態,從那會兒開始變了,心裡有了「適可而止」這個概念。
寒假空閑時間多,拿它想清楚了一件事。
飲食障礙者想法相似:以前「胖乎乎」的(PS.可能實際沒多胖)自我感覺不美,想著瘦下來了生活就會美好。但減下來後,卻還想瘦下去,以極端的標準繼續催逼自己,有些人可能就成了厭食症。
忽然懷疑起來。減肥這麼久,帶給自己的好像不是快樂,是滿足感的假象。就像考了第一名,可能高興會兒,之後又繼續被「第一名」困擾。
減肥暴食也好,焦慮暴食也好,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懂怎麼快樂,食物只是空虛的寄託。
大概取悅別人容易,取悅自己總是很難。
那會兒意識到,和治暴同樣重要的是,我得學著喜歡自己,儘管「很」胖。
3
目前,並未完全好,晚上還會在無食慾情況下吃東西。平時吃飯前,還會先想到熱量。
但在下意識改變自己。
不得不說,這是門技術活兒。
現在不逼著自己跑步,有意識忽略體重,有食慾就吃。
有時真想罵自己一頓,一個LOSER,一無是處,哪裡有未來呢?
但這種看不到未來的樣子,的確輕鬆多了。
母親總說我穿衣灰撲撲,缺少同齡人的朝氣。
翻開衣櫃,非黑即灰。
開始去穿淺色衣服,發現自我滿意度的確變高。
也想辦法減少對食物的誤解。
會暴食也是因一吃東西,就引發「破罐子破摔」的念頭。
現在經常告訴自己,「想吃東西和吃東西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忍不住吃了一堆食物後,這個想法會幫助減少內疚感。
假期時,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獨處時間少。
現在會和同伴兒一起做事情、吃飯,轉移注意力。
也主動找相似經歷者聊,說是「相互幫助」,也不為過。
找不到伴兒時,就去圖書館、咖啡館這些公開場合。
總之,避免絕對獨處。
低落時,去附近公園散步或去電影院看電影。把情緒通過其他方式化解。
宿舍里,這學期水果沒斷——為避免出現暴食傾向時,選擇垃圾食物。
往往邊吃水果,邊找部喜劇看。
時不時,還是會覺得「太胖」,「要不要再開始減肥?」
這時會走到鏡子前,認真問自己,「真的那麼胖么?」
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心態正在改變。
那些昏暗的日子的絕望感,還很清晰。
想減肥與減肥都無過錯。
對於求美者,想提個小小建議:盡量不極端節食。
在「斷食減肥」上,體重快速下降的確誘惑人,但終究成功者少,多數人只是重複地斷斷暴暴。
歡迎關注微信平台「米格爾街」
每天一個特別的故事
每個故事,每個人,都如鹽般微小而珍貴
微信號:MiguelStreet
投稿:miguelstreet@163.co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