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銀行成立網路金融聯盟,是要「圍攻光明頂」還是「一統江湖」?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昨天(7月28日),筆者的朋友圈被12家股份制銀行成立的「網路金融聯盟」刷屏了,聯盟銀行簽署了《賬戶互聯互通合作協議》,為市場送上「電子渠道轉賬免費」的首單大禮。某成員銀行行長表示「未來,聯盟行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打破隔閡和壁壘,實現聯盟間信息、產品、資金、風控等資源共享,讓客戶更好地共享各銀行的服務體系,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呃,信息、產品、資金、風控,銀行的核心資源不就這些么?如果共享了,12家銀行分分鐘變身一家「超級無敵大行」,這是要「圍攻光明頂」還是「一統江湖」呢?作為一個還有好奇心的曾經的銀行從業者,筆者忍不住想探究一下「網路金融聯盟」是什麼?要幹什麼?能幹成什麼?最終影響是什麼?可得信息有限,很多東西需要腦補,如有不妥,求輕拍!勿取關!

網路金融聯盟「惠國惠民」的背後,自身在謀求什麼?

先來看看聯盟成立的初衷,「商業銀行網路金融聯盟的成立是積極響應監管政策要求,按照《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嚴格推進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順應市場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創新舉措」。顯然,央行《通知》與聯盟成立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下面筆者進行詳細解讀。

2015年12月,為「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便利存款人開立和使用個人銀行賬戶,加強銀行內部管理,切實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央行發布了《通知》。《通知》最大的亮點在於對個人銀行賬戶進行分層,在現有銀行賬戶(Ⅰ類戶)的基礎上,增加了Ⅱ類戶和Ⅲ類戶。

l Ⅰ類戶是全功能賬戶,可以辦理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轉賬、消費和繳費支付、支取現金等所有銀行業務。相比Ⅰ類戶,Ⅱ類戶可以辦理存款,也可以購買理財產品,但不能支取現金,消費和繳費支付也存在額度限制;Ⅲ類戶只能辦理限定金額的消費和繳費支付服務。

Ⅰ類戶需要在櫃面或自助機具(需銀行工作人員現場核驗)開立,未改變銀行獲客方式;但Ⅱ類戶和Ⅲ類戶可以在電子渠道開立,對銀行而言,無疑是獲客渠道的巨大革新。以前網點少,客戶也多不了,拉存款、賣理財處處是難題。現在網點少,但通過電子渠道開立Ⅱ類戶和Ⅲ類戶,同樣可以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市場空間一下子大了不少。對一直受到網點數量制約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而言,的確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喜大普奔有木有?

不過,問題來了。《通知》明確提出「通過電子渠道開立Ⅱ類戶的,銀行應通過綁定開戶申請人的同名Ⅰ類戶(信用卡除外),作為核驗開戶申請人身份信息的手段之一,確認綁定賬戶的所有人是開戶申請人本人,綁定賬戶的開戶銀行名稱和賬號與開戶申請人提供的信息一致。」也就是說,要開Ⅱ類戶,需要去客戶客戶Ⅰ類戶所在銀行查詢相關信息。怎麼查詢呢?「銀行可通過小額支付系統或其他渠道向擬綁定賬戶的開戶行查詢,確定擬綁定賬戶是否屬於Ⅰ類戶。銀行可根據自身經營策略以及與其他銀行協議,自主決定是否開通小額支付系統客戶賬戶信息查詢功能。」為便利他行信息的查詢,銀行間進行信息合作無疑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顯然,央行《通知》與聯盟成立的因果關係就是:央行《通知》要求開戶需要查驗他行信息,促成了銀行間的合作,以至於成立了聯盟。當然,在宣傳上,大家說的都很偉光正,什麼「讓利客戶、普惠金融」等等,但筆者認為,光大銀行電子銀行總經理楊兵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真正講了大實話:「本輪簽署協議後,12家銀行的任意客戶在其中1家銀行有Ⅰ類賬戶,12家銀行均可直接為客戶生成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辦理其它業務。」不用不好意思,網路金融聯盟的出現,主要目的就是解決開立Ⅱ類賬戶時銀行間信息查驗的問題。

除了轉賬免費,下一步還有什麼大動作?

成立的初衷很簡單,但聯盟提出了「平等、連接、開放、共贏」的願景和「便民、惠民」的目標,看上去,聯盟想做的不僅僅是「賬戶信息查驗」。當前,實現系統互聯和賬戶互認後,聯盟已經在減免跨行轉賬費率上邁出了第一步,當然也是最簡單的一步。未來,還會有哪些大動作呢?

先看看5大行「聯盟」運行情況。今年2月25日,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簽署協議,達成了落實個人銀行賬戶實名制要求、加強客戶資金和信息安全保護、改進賬戶管理、完成對存量賬戶的分類標識和轉賬免費等五項舉措。在前四項舉措涉及的系統改造完成後,五大銀行將率先在相互間開展客戶銀行賬戶信息驗證,為客戶提供快速、便捷的跨行在線開戶服務,並願與其他有意向的商業銀行開展合作。顯然,初衷也是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的開立問題。除此之外,五大行並未顯露出進行更深層次合作的意願,大家只是簡單簽訂了協議而已。

具體到12家股份制銀行的「網路金融聯盟」,除了賬戶開立和轉賬免費之外,會不會更有追求一點,謀求點深層次的合作呢?畢竟,圍繞跨行賬戶的開立,聯盟行在聯合營銷、產品共享、渠道協同、數據交換等方面還有很多的想像空間。但在筆者看來,很難,原因如下:

最大的阻礙是12家銀行資源稟賦不同,簡單的共享解決不了公平性的問題,大行沒有積極性。先來看看12家股份制銀行的差距有多大,截止2015年末,招行的存款餘額為3.57萬億元,是渤海銀行的8.8倍;民生銀行的手機銀行客戶數1902萬人,是興業銀行的2.29倍。差距如此之大,賬戶互通已屬不易,主要是基於達成監管要求的需要,聯合營銷、渠道協同甚至數據互換等缺乏合作的基礎。既便是存在合作基礎,涉及12個參與主體,談判難度之大也可以想像,起碼中短期內不必抱有什麼希望。

講到這裡,對開頭某行長提到的聯盟行之間的「信息、產品、資金、風控」資源共享,大致也就明了了。客戶基於A銀行的Ⅰ類賬戶開通B銀行的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開通過程本身就需要A銀行和B銀行的信息共享和風控共享,開通後,A銀行的客戶就可以購買B銀行的理財產品,即所謂的產品共享和資金共享。顯然,四大共享,並未脫離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開立的範疇。

銀行業市場格局會怎麼變,對互金巨頭影響幾何?

聯盟行深入合作的空間有限,但隨著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開立的便利化,銀行獲客成本大幅降低,產品驅動型的一人多戶將成為潮流,對整個行業還是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實體借記卡(即Ⅰ類戶)的持有數量是存在忍受極限的,卡的保存、小額管理費、簡訊通知費、賬戶被盜風險等都會加重持卡人的焦慮感。想想看,同時擁有十家銀行的借記卡是什麼感覺?筆者是處女座,對這種情景想都不敢想。問題在於,當前銀行產品(無論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代銷產品等)的銷售是基於借記卡持卡用戶數的,持卡人數量上不去,產品銷售怎麼上的去?

Ⅱ類賬戶和Ⅲ類賬戶的開立,由於是虛擬卡,且限額的限制確保了賬戶安全,用戶甚至感受不到賬戶的存在,持卡成本趨近於零。理論上,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上百個銀行賬戶,此時,借記卡持卡人數量不再是銀行產品銷售的制約因素,只要產品有競爭力,用戶不介意單獨開一個虛擬的Ⅱ類賬戶,有望真正激發銀行業產品創新和產品營銷的積極性。屆時,用戶無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最後啰嗦一句,銀行業積極性的調動對互金巨頭有何影響呢?筆者認為,有弊有利,利大於弊。銀行業和互金行業服務的是同一群客戶,都在爭奪客戶有限的注意力和資金,一方奮起,市場份額擴大,另一方的份額必然減少。但同時要看到,產品創新和營銷是互金巨頭的強項,銀行業內部競爭熱潮開啟後,必然會大幅提升單個銀行與互金巨頭的合作積極性。屆時,持開放態度的銀行和互金巨頭都是受益方,依然延續僵化和封閉思維的銀行市場份額加速下降,會成為落敗方。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工科生 招商銀行 中海油下屬研究院 何去何從?
如何看待招行總行管培2017年offer?
你為什麼從招商銀行離職?

TAG:股份制商业银行 | 中信银行 | 招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