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溫和判決的背後:滴滴Uber「求放過」的全過程

28號下午,交通部正式公布事關網約車平台生死命脈的《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據了解,5月份時,管理辦法已經上報國務院,之所以拖延至今完全由高層授意,「一個新事物誕生的時候,我們確實不能上來就管死了,而要先看一看」,李克強總理5月底在貴陽論壇上這一表態,被視為專車新政推延的重要原因。

在網約車意見稿公布的十個月里,民眾、媒體,政界、商界,唇槍舌戰連篇累牘,也許滴滴、Uber望向高懸自己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也會生出「好頭顱,誰當取之」的嗟嘆吧。

好在,新頒布的暫行辦法,比意見稿溫和了太多:

  • 承認了互聯網約車平台以及專車的合法性,為網約車設置了一個新的運營登記種類——「預約出租客運」

  • 私家車符合相關條件,並履行相關法定程序後可轉化為網約車。

  • 不再要求司機和互聯網平台簽合同、網路平台只需在一地註冊就可全國開展服務

  • 網約車行駛里程達到60萬千米時才強制報廢。行駛里程未達到60萬千米但使用年限達到8年時,退出網約車經營。

暫行辦法的出爐,宣告了網約車平台與監管層一段曲折關係的結束,也標誌著網約車平台將正式納入加入合法監管體系。

互聯網快速勃興,新型商業模式野蠻生長,曾給監管層帶來諸多難題,畢竟「哇!他用手指頭點一下一輛私家車就來了!」的狀況,對於2013年初的人們來說,太過新奇。而新的產品或商業模式出現後,政府監管的空窗期,也往往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隱形福利。

在這段政策的空窗期內,以滴滴為首的網約車平台,一步步試圖從法律的灰色地帶,向政府爭取認可和生存下去的空間。這著實是一場艱難的博弈。

也許你能從這段曲折的博弈中,理解專車新政變得如此寬容、溫和的原因。

當滴滴只是用來計程車的年代,它並沒動誰的蛋糕

網約車源於App約計程車,此時其不過是電話約計程車的一種變體。而面對網約車的橫空出世,交管部門是茫然的。

曾有傳統的計程車電召公司也試圖做這類App,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下風。當時,滴滴這樣的App,只不過是動了動他們的小蛋糕而已。

2013年5月,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長孫建平曾發言:「計程車司機要嚴格依法運營,對於計程車司機私自利用第三方打車軟體的違規行為,一經查實,將嚴肅處理」。

但最終,以滴滴為首的打車App,並未被監管部門處置。滴滴當時跟政府部門溝通稱,自己能提升計程車的使用效率,減少空駛率。

同時,滴滴獲得了一系列投資。

  • 2013年04月,獲得B輪騰訊融資1500萬美金

  • 2013年11月底,覆蓋32座城市,涵蓋用戶1000萬

  • 2014年01月,獲得C輪融資1億美金

2014年5月,國家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手機軟體召車等出租汽車電召服務有序發展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兩個月後,該通知正式頒布。

規範手機召車軟體市場本身是要為以後監管打下基礎,但這份通知客觀上給滴滴、快的這樣的大平台清除了一些小的競爭對手,留下來的網約車平台,似乎在合法性上有了政策的確認。

專車上線引發不滿,「互聯網+」理念又予生機

2014年8月,滴滴、快的等推出了商業化探索的新模式——專車,這個被後來監管部門視為眼中釘的「新物種」。

雖然專車業務在政策上有風險,但由於在傳統的計程車業務上,滴滴、快的沒有掙錢的可能,也為了用專車來擴大出行產品的車輛供給,兩大平台的補貼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但幸運的是,2014年11月,在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部官員引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說,對於一些新興業態的監管,我們還沒有經驗,「別上來就一棒子打死」,能看到的風險儘可能控制住,但也要給一個發展空間。

對照滴滴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的火爆增長,你很難不把這種政策寬鬆的因素考量在內,在此期間,滴滴的用戶數幾乎翻了5倍。

在中國,一個產品再怎麼牛逼再怎麼符合剛需,沒有政策的確認,投資人總會做著這可能是下一個快播的噩夢。而快年底的時候,滴滴又獲得騰訊領投的7億美金注資,資本市場對滴滴前景依然懷有信心。

低價快車引發監管風暴,滴滴跟巨頭攜手

2014年年底,Uber把「人民優步」的價格下降到計程車價格的7成;2015年2月,滴滴快的迅速達成合併計劃,合併後的滴滴快的,也迅速推出了低價的「快車」產品。

這使得計程車司機的收入和訂單明顯減少,激怒了一整個利益相關體,監管層開始痛下狠手。

這一次,他們不再只查處黑車,轉而將整治約車平台當作工作重點。網約車平台的合法性,就這樣重新回到了搖搖欲墜的狀態。

早在一月份,滴滴專車就因將私家車納入其商業運營平台,而被交通執法部門認定存在非法營業行為,收下10萬罰單。

到了3月,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在兩會上被媒體問及私家車能否進入專車運營時,斬釘截鐵地說出「永遠不允許」這五個字,更是令輿論嘩然。

「約車平台大清洗時代來臨了」,一位關心網約車市場的媒體同行在朋友圈裡這樣評價楊傳堂的表態。

而事情也確確實實實按著「清洗」的軌跡在走。

2015年5月:

Uber廣州、成都分公司涉嫌無照經營被查;

武漢市交委要求專車公司清理私家車;

滴滴洛陽辦事處遭查封;

16個大城市出現抵制專車事件。

2015年6月:

北京市三部門約談滴滴專車,明確指出該公司推出的「滴滴專車」及「滴滴快車」業務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接入私家車從事客運服務。

南昌市多個部門相關負責人約談汽車租賃企業,要求這些企業對違法違規行為立即整改,接受政府部門監管。

2015年7月:

北京市8部門約談滴滴快的、優步等專車平台,並指出專車平台利用私家車、租賃車輛從事運營服務涉嫌非法運營、逃漏稅、違規發垃圾簡訊、垃圾廣告等四大「罪狀」。

2015年8月:

武漢宣布三條禁令:一是要求專車企業自查自糾,禁止私家車接入專車平台;二是要求專車企業公平競爭,禁止以低於成本價進行市場促銷;三是要求專車企業管理好司機,禁止司機參與非法聚會。

連一向寬容的深圳市交委也一改本色,首次約談滴滴打車、優步深圳、易到用車3家平台,明確指出私家車加入互聯網平台參與營運,實質上是以贏利為目的、為非特定對象提供運輸服務的非法營運行為,屬違法經營行為。

……

面對這樣的監管風暴,網約車平台一律採取了低調處理的做法。

「將全面配合,認真自查自糾。」

「以交委及公交分局的指示為準。」

「將規範自身行為,依法依規經營。」

當然,必要的呼籲不能少:「不能簡單用現存法規看待網約車平台。」

低調處理的另一面,是高調做事:

6月,滴滴快的宣布,推出「滴滴政府版」,為取消一般公務用車的政府機關提供出行用車解決方案。滴滴此舉意圖明顯:讓政府體系的運作離不開這個平台,進而尋求認同。

這是滴滴快速開展新業務的一年,大巴、順風車、拼車……

9月,滴滴改名,而和新名字一起到來的,還有30億美元融資,中投公司、中國平安、阿里巴巴、騰訊、淡馬錫,每一個出資方,都是能掀起大浪的巨頭。

滴滴應對監管風暴最大的倚仗,已現雛形。

傳統租車公司進軍網約車,滴滴反手上線自營車

監管層對網約車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強烈的潔癖, 衝擊到傳統的計程車體系及其背後的利益鏈條,才是關鍵。

那麼能不能讓傳統的計程車適應「網約車」這套體系?

  • 2015年9月,北京官方專車首汽約車上線,提供的預約專車為政府許可的出租營運車輛,且全部掛有京B計程車牌照,駕駛員持有從業許可證。

  • 而早在北京之前,廣州市交委就宣布要推出專車軟體「如約」。只不過,這個產品一直處於內測階段。

和監管層想到一起的,還有傳統計程車行業。

  • 11月,上海規模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強生出租宣布將進軍專車領域。

  • 12月,上海大眾出租汽車公司獲全國首個計程車「專車資質」,宣布約車平台將上線。

同時,以神州租車為首的、擁有車輛營運牌照的公司,加入了這個市場。

滴滴也看到這樣的趨勢:2015年12月,滴滴低調上線自營車輛。

滴滴方面回應稱,此前已有自營車在運營,未來也會多種模式同步發展,滿足不同的需求。

也就是說,滴滴在做兩手準備:在已有法規下的、合法的、有牌照的車輛,也要抓住。

這如同08年北京奧運會,尤賽恩·博爾特把跑道由400米換到100米一樣,雖然之前沒怎麼玩過,但賽道相同,DNA擺在那裡,破紀錄就只是囊中之物了。

反過來看,即使強如Uber,也只能搶佔滴滴六分之一的份額,何況沒有DNA的官方、傳統計程車呢?

網約車管理辦法意見稿發布,專車平台的資質許可遭遇「上海滑鐵盧」

2015年10月1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如果這份意見稿以此為準通過,對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平台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車輛需取得營運資格,司機要考從業資格證,限制專車補貼,任何企業和個人不得為乘客和未取得合法資質的車輛、駕駛員提供信息對接開展運營服務……

在這份嚴格的意見稿剛推出的時候,滴滴官方就用「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質疑此舉違背歷史潮流,而這份意見稿的受益者,旗下主要是由有營運資質車輛構成的神州專車,也對辦法的嚴格程度感到詫異。

當然,和網約車意見稿一起協同的,還有計程車改革徵求意見稿。2015年10月,交通部計程車改革徵求意見收集完畢,公布收到的各類意見,「多數新徵集意見認為不能無限制發展專車」

交通部的隊友還包括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在10月份他們舉辦的計程車改革座談會上,對專車的吐槽幾乎成為座談會的主流:「專車發展擾亂計程車的運營秩序,對計程車司機收入影響大,需要政策儘快規範。」

可惜,滴滴始終沒這麼好的「隊友」。

作為利益相關的關鍵主體,滴滴在網約車意見稿發布不久,就火速向交通運輸部正式提交了修改建議,認為上海模式可以借鑒,即以「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專車」的方式管理網約專車。

上海模式,是起源於2015年5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發布會上的說法。在這個發布會上,上海交委宣布將與「滴滴打車」合作,打造統一信息平台,「現在必須用互聯網+的方式去考慮新的業態」,時任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這樣說。

2015年10月,上海市交委又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專車平台頒發網路約租車平台經營許可,號稱國內第一張專車平台的資質許可。

在滴滴上交修改建議不久,上海交委又改口了。11月,上海交委表示滴滴所獲證書尚未生效,「目前上海尚無合法專車」。

上海交委在一個月內360度大轉向,是徵求意見稿的魔力。

滴滴自己大做整改,高層口徑再鬆動

「上海滑鐵盧」進一步讓滴滴明白,永遠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我們看到,滴滴一方面延續之前的低調策略,比如,政府要求清理外地網約車時,滴滴沒有抗爭,默默整改,「我們通過封禁部分外地牌,停止對外地牌照審核等措施進行『限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滴滴開始展示自己在網約車管理上的能力。

  • 2015年12月,滴滴設立安全管理委員會,宣布將推出國內出行行業安全保障最高標準。

  • 2016年6月,滴滴牽頭組建的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宣布引入專車司機「負面清單」,嚴格處理違規司機。

此時,在官方口徑上,久違的鬆動也開始顯現。

2016年2月,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談及滴滴打車,他表態,對於滴滴打車等網路約車服務應積極支持,但要趨利避害。

2016年3月,又一屆兩會,交通部部長楊傳堂直言,「網約車我坐過,我也請我的工作人員、司機都去坐過,有些中央領導同志也坐過,也體驗過」。

這樣的態度,相比上屆「永遠不允許」那五個字,溫和了不少。此後,楊傳堂又在另一個場合表示:順風車、拼車才是體現「友好互助」、「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分享經濟。

這似乎給網約車指出了一條安全通道。從2015年6月1日開始,滴滴就運營拼車業務,到2015年12月,滴滴又正式上線「快車拼車」業務,利用大數據,將路線相近、同方向的乘客進行即時匹配,乘客拼車共乘、分擔費用。

溫和的專車新政背後:Too Big To Fall

2016年2月到6月,滴滴一共拿到61億美元融資,由於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每次政府試圖加強監管時,民意和輿論也基本都站在滴滴和Uber這邊。

只有網約車市場份額不斷接近計程車市場份額時,滴滴的處境才能相對安全;

只有面臨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利相權也取不了重的情況時,監管層才不會輕易判出事關生死的決定。

這已經是一個太大而不能倒的行業。

***

閆浩:36kr.com/p/5050139.html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網約車的合法化和對傳統出租行業的改革措施?
都是套路!滴滴漲價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什麼?沒有城市戶口還不讓開車了?
中國網約車的合法化,對於 Uber 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擴張有哪些影響?

TAG: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 滴滴出行 | 打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