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上卷)》
若是有人把一本書的精華提取出來,十分鐘給我講完,我應該給他錢的,而且那錢數肯定應該比那本書的定價高出許多倍,因為他幫我省了時間……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就藉此機會,系統回顧一下我讀過的書吧。一方面是給大家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閱讀與思考。
引言
第一次接觸尼採的書是在高考結束後的暑假,讀過《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沒有感受到多少樂趣,也沒怎麼讀懂。本科的時候,又有幾次嘗試過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但是都沒有讀完過。總是感覺這本書太豐富、太博大精深了,就像爬一座高山,總沒有足夠的力氣爬到山頂。直到很晚,我才明白,這樣的書是需要慢慢讀的,我一直都是太過著急了。
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我偶然間在圖書館發現了劉小楓主編的《尼采註疏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把能找到的都借了回來(《人性的、太人性的》《快樂的科學》《朝霞》《偶像的黃昏》《重估一切價值》)。之後的挺長時間,我都在看這套書,做了大量的摘抄(這個挺花時間的)。後來,我集齊了這套書,不過,看得更多的還是之前的那些筆記。在我看來,尼採的作品是無法縮寫的。我只是嘗試從筆記中找一些最喜歡的內容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引起你們對尼採的興趣。《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神的書(上卷)》
作者:尼采
譯者: 魏育青 / 李晶浩 / 高天忻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1757635版次:2008年4月叢書: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尼采註疏集購買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6983/作者簡介
尼采
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摘自百度百科)
虛榮心
日常標準——極端的行為來源於虛榮,平庸的行為來源於習慣,狹隘的行為來源於恐懼。這樣來尋找原因一般不會出錯。
虛榮心能使人充實——假如沒有虛榮心,人的精神會變得何等貧乏!有了虛榮心,人的精神便宛如貨物琳琅滿目,貨源源源不斷的商場,吸引著各色顧客。這裡應有盡有,顧客要什麼就有什麼,前提是他們身上帶著有效的貨幣(讚美)。虛榮心——我們很重視別人的好評,一方面是因為它對我們有益,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願意給人帶來歡樂(比如子女想讓父母高興,學生想讓老師高興,與人為善者想讓大家都高興)。只有在將益處和讓人高興的願望排除在外的情況下,我們才會說覺得別人的好評至為重要的某人有虛榮心。在這種情況,人是為了使自己高興,但卻讓他人為此付出代價:或是誤導他人對自己作出錯誤的評價,或是追求一種極大的「好評」,以至於所有人都不免(因生妒意而)陷人尷尬。出自藝術家和作家的心靈
最好的作者——最好的作者就是羞於成為作家的人。
小心寫,小心教——剛開始寫作生涯、感覺有寫作激情的人,從自己的所有活動和經歷中學到的只是可以通過寫作傳達的東西。他不再想到自己,而只想到作家和讀者。他要獲得認識,但並非為了自己運用。寧靜而多產——天生的精神貴族不會過於勤奮,他們的成果在寧靜的秋夜結於樹上落於樹下,不需要急匆匆的渴望、扶掖和更新。不斷創作的意志乃是庸俗的追求,標誌著嫉妒、羨慕和虛榮。是個人物的話,其實無需有所為——卻還是大有所為。在所謂「多產」者之上,還有一類更了不起的高人。認識的快樂與病的價值
認識的快樂——認識活動是研究者和哲學家的基本特點,它為什麼和快樂聯繫在一起?首先和首要的原因是,在認識過程中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和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體操仍能使人快樂是同一個道理。其次,在認識過程中人能超越以前的觀點及其代表,成為勝利者,甚至至少認為自己成了勝利者。第三,即使只是一點不怎麼起眼的新認識,我們也覺得自己在眾人之上,覺得在這點上自己是唯一掌握了真理的人……
病的價值——卧病在床的人有時會發現,自己由於官職、生意和社會而病魔纏身,徹底喪失了自身的從容。他獲得了這一智慧,是因為如今困在病榻上有了幾分安逸。交往中的人
與人為善的掩飾——與人交往時,善意的掩飾往往是必要的,似乎我們並未看穿他們行為的動機。
消除窘迫——安慰、幫助深陷窘境者的最佳方式就是毫不猶豫地讚揚他們。爭辯的必要 ——不懂得冷靜地思考,就不要去參與火熱的爭論。敘述者——在敘述者身上不難發現,他是因對事實本身感興趣而敘述呢,還是想通過敘述引起別人的興趣。在後一種情況下,他會誇張,使用最高級形容詞,或者採取類似的手段。如此一來,他的敘述往往比較差勁,因為在他腦海里盤旋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他自己。蘇格拉底的經驗——在某一方面成為大師,那麼通常就會在大多數方面始終是十足的外行。不過,世人的看法恰恰相反,蘇格拉底對此就有體會。這種弊病使得與大師交往成為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交談的策略——你如果在和某人交談時有機會在他面前充分展現自己的才智和友善,那麼談話之後你就最有可能喜歡他。聰明人利用這一點,想贏得對方的好感,就在交談中把表現才智等等的最佳機會留給對方。女人和兒童
糾正自然——如果沒有好父親,就得設法替自己去弄一個。
關於血統——使血統高貴的男女比別人優越的,使他們毫無疑問有權獲得讚譽的,是這樣兩種通過遺傳而不斷得以提升的藝術:能發號施令的藝術,自豪地服從的藝術……獨處的人
富有個性——一個人顯得富有個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因為他老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是因為他始終遵循自己的原則。
煩惱——煩惱乃是身體疾病,不會由於事後消除了煩惱的起因而痊癒。人的命數——誰想得更深,誰就能知道,自己無論怎麼行事和判斷,結果總是錯的。精神的體現——一個人若是勤奮和聰明地思考,那麼不僅他的臉龐,而且他的身軀也會顯出聰明來。每天的第一個想法——要好好地開始每一天,最佳方法就是醒來後就想一想:今天能否至少給一個人帶來快樂。如果這想法可以用來代替祈禱的宗教習慣,那麼大家都能從這一改變中獲益匪淺。學會愛——我們必須學會愛,學會善良,而且要從小如此。如果教育和機遇不給我們訓練此類情感的機會,我們的心靈便會幹涸,甚至不適合於理解充滿愛心的人的脈脈柔情。同樣,恨也是要學的,也需要培養,如果要成為一個真正能恨的人的話;否則,恨的萌芽也會逐漸枯萎。與更高的自我打交道——每個人都有發現了更高自我的好日子。真正的人性要求我們完全根據這種狀態,而不是根據不自由、受奴役的工作日來評價一個人。比如,我們評價和推崇一位畫家,應該根據他能看到和描繪的最高幻境……孤獨的人——有些人習慣獨處,根本不去與別人比較,而是在一種寧靜、愉快的氣氛中和自我交談得頗為投機,笑呵呵地繼續編織自己獨白的人生……生活和經歷——看到嗎,有些人懂得如何和自己的經歷——自己微不足道的日常經歷——打交道,於是這些經歷成了一塊耕地,每年能有三次收穫;另外一些人——真不知有多少!——被推著經歷最激動人心的命運波濤,經歷最五光十色的時代和民族浪潮,卻像軟木塞一樣始終輕輕地浮在水面上。你看到這些,你就終於會忍不住把人類劃分為少數派(極少數派)和多數派。少數派是懂得如何化少為多的人,多數派是懂得如何化多為少的人,是的,你甚至能碰到反常的巫師,他們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無。
漫遊者——誰只要多少達到了理性的自由,誰就不會有其他感覺,只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漫遊者——儘管不是一個邁向終極目標的旅行者:因為不存在什麼終極目標。然而,他確實願意觀察,願意放眼世界,觀察萬有,所以他不能過分眷戀個別事物,他心中必須有變化無常、須臾即逝的漫遊者。……自由精神以山、以林、以孤獨為家,像他一樣是時而歡樂、時而沉思的漫遊者和哲學家,它們誕生於清晨的神秘,正在思索在鐘敲十下和十二下之間,白天如何才能有一張如此純粹、如此透亮、如此容光煥發的臉龐:它們正在尋求午前的哲學。
推薦閱讀:
※人追求「真善美」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愛上一個HIV感染者,何去何從?
TAG:阅读 | 尼采Nietzsche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