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漢淹城:不只天災,還有地禍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weather情報局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近日,包括湖北在內的長江中下游多地遭遇的特大暴雨和洪水,牽動著很多人的心,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百姓。

7月6日早上,李克強總理在武漢長江干堤現場指揮搶險救災。

武漢此次受災尤為嚴重,有不少網友也都在討論: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武漢此次的洪澇如此之重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此次強降水過程中,武漢被淹成啥樣了?

  • 7月1日晚,受強降雨影響,湖北武漢市新洲區舉水河發生特大洪水,鳳凰鎮鄭園村陶家河灣舉水河西圩發生潰口,口門70多米,附近6個村莊、1個社區被淹。

  • 7月5日,武漢市蔡甸區消泗南邊垸和沉湖兩處民堤漫潰,上萬人連夜轉移。

  • 7月6日,武漢多個地鐵口進水臨時封閉,187處路段無法通行。

再來幾張動圖切身感受一下。

據民政部門統計,截至6日17時,6月30日以來強降雨已造成湖北1162.85萬人受災,死亡48人失蹤7人,緊急轉移安置52.4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81.2億元。武漢則有12個區75.7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2.65億元,因災死亡14人,失蹤1人。

下面進入正題,簡要分析一下此次武漢的特大暴雨洪澇的成因。

第一點,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點,那就是:這次雨下的太大了!

這個原因看似簡單粗暴,但確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6月30至7月4日,長江中下游降水量普遍有100~250毫米,其中安徽南部、湖北東部超過250毫米。過程雨量50毫米以上和100毫米以上範圍分別為108.8萬平方公里和40.1萬平方公里,均為今年以來最大;過程雨量250毫米以上範圍達6.4萬平方公里。國家氣候中心評估認為,此次降雨過程強度為特強,此次暴雨過程為入汛以來我國最強降雨過程。

具體到武漢來講,本輪強降雨過程中是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接踵而至,且中間幾乎不間斷。從6月30日20時至7月6日10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一周持續降水量突破該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值。

至於此次強降水的成因,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給出的解釋是,由於冷暖空氣交匯形成低渦,低渦東移形成雨帶,而副熱帶高壓比較穩定,冷空氣不強,因此雨帶主要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並且相對穩定地維持數天。

這只是天氣成因,而從氣候大背景來說,已經離開的超強厄爾尼諾仍然難辭其咎。由於大氣環流對海洋變化響應具有滯後性,所以儘管它已於5月份離開,但「餘威」還在。在其影響下,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以往規律也顯示,厄爾尼諾現象結束後,當年往往是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發生較大洪水災害的可能性較大。而當前長江中下游的洪澇似乎也在印證這一規律。

第二點,就是武漢特殊的地理特徵。

武漢素有「江城」的稱號,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漢口主要由漫灘階地、沖積平原組成,武昌、漢陽主要由剝蝕低丘和漫灘階地組成。武漢境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個個湖泊座落於江河兩側,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可見,武漢本身水就很多。

而在強降水來臨時,眾多的中小河流和湖泊就成了一個個「不定時炸彈」,洪水風險較大。

另外就是武漢整體海拔較低,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關於這方面武漢水務局也給出了解釋,武漢歷史上就是一塊沼澤地,主要依託水路,擇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後,武漢的地勢很低。所謂「水往低處流」,致使水很難往外排。

武漢在全國的位置

武漢在湖北的位置

第三點,就是城市地下管道以及排水系統建設。

其實這是很多城市的「痛」。每到雨季,就經常會看到網友「歡迎到××來看海」的調侃。由於城市硬化路面越來越多,一旦下起雨來,雨水很難滲入地下,既不能進入河流湖泊,又不能滲入地下,於是「車道變河道,地鐵成水簾洞」也就在所難免了。目前,極端降雨越發頻繁,儘管許多城市已經建設了排水和下水管道系統,但遇到降雨量過大時,仍然是「無力回天」。由此也進一步體現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海綿城市示意圖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誰都知道今年要發洪水,水淹武漢之前都幹嘛去了
2013 年 8 月 4 日的武漢知友和果殼群線下聚會,有哪些亮點?

TAG:武汉 | 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