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土耳其緣何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機場再次發生恐怖襲擊,這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然而,有關土耳其的另外兩則新聞則可能更具重要性——土耳其和以色列的邦交正常化,以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向俄羅斯的「官方道歉」。

這兩項重大的外交事件竟然在一周之內如此密集地發生,顯然並非偶然事件,它或許意味著土耳其正逐步調整其外交政策以適應當下的外部環境。本文將以土以關係正常化作為案例,嘗試對土耳其的外交政策調整做出一定解讀。

2016年6月28日土耳其總理耶爾德里姆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分別在安卡拉和羅馬兩地同時發表聲明,表示將重新互派大使,並最遲於7月底之前實現邦交正常化。自2010年的「藍色馬爾馬拉」事件之後,土以兩國將結束長達6年的緊張關係,展開正常外交。

土以關係破裂背景

土耳其曾經是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最為可靠的盟友,兩國都並非阿拉伯國家,世俗化程度相對較高,與西方的關係都較為緊密,是堅定走「西化」路線的國家。當中東的所有阿拉伯國家視以色列為不共戴天之敵,欲除之而後快的時候,土耳其依舊和以色列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在五次中東戰爭中,土耳其作為伊斯蘭國家,都沒有直接參与,而是選擇了保持中立。

然而,隨著土耳其全盤向西看的外交戰略發生調整以後,土耳其漸漸重視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努力在中東地區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因此,就逐漸與以色列疏遠了關係,尤其在埃爾多安的伊斯蘭主義政黨正義與發展黨上台至後,土耳其刻意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而與以色列保持距離。

2008年,以色列在加沙地區採取「鑄鉛行動」時,土耳其表示了明確反對。為此,時任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與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展開激烈爭論,最後憤然離席,以示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區行動的不滿,該視頻在網路上流傳廣泛,埃爾多安也因之一舉成名,成為在中東世界廣受歡迎的領導人。可即便如此,兩國的貿易往來也未受到影響,政治立場上的些許摩擦沒有蔓延經貿關係和民間交流層面上。

就總體而言,兩國仍處於和睦相處的狀態。這一狀況在2010年5月31日發生了改變,轉折點就是「藍色馬爾馬拉」(Mavi Marmaris)事件。當時,以色列正全力封鎖加沙地帶,以阻止任何對「哈馬斯」組織的可能支援,而在土耳其境內有很多哈馬斯的支持者,甚至不少哈馬斯的成員也潛伏在土耳其,策劃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恐怖活動。

藍色馬爾馬拉號

土耳其出於樹立形象的考慮,一直在巴以衝突中給予巴勒斯坦方以道義上的支持,並多次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進行譴責,兩國關係已然陷入緊張狀態。儘管土耳其政府從未官方干涉巴以衝突,或給哈馬斯組織提供直接的經濟援助,土耳其民間組織對哈馬斯提供經濟的援助的行為一向為官方所默許。

藍色馬爾馬拉是土耳其的的民間船隊,本來計劃突破以色列的軍事封鎖將援助送抵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武裝。不過還在公海地區,以色列軍方在多次警告未收到回復的情況下擊沉了土耳其船隻,造成了19人死亡,9人中有一名還是土耳其裔的美國公民。事發後,土耳其政府向以色列表達了嚴重抗議,要求以色列公開道歉、賠償,並提出了多點要求,以色列政府則並沒有接受這些要求。

於是土耳其政府撤回了駐以色列的大使,兩國的外交關係降至二秘級別。時任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對該事件反應強烈,不僅多次譴責了以色列政府,還公然在國際舞台上使用激烈的辭彙抨擊以色列領導人,而埃爾多安從此以後也開始採取類似激進的外交政策,這是土耳其外交層面的上一次「重要轉向」。

藍色馬爾馬拉事件隨後被提交給國際刑法法庭進行裁決,但由於事件進程複雜,國際法庭沒能做出最終的懲罰決定,並且判定以色列方只是「以較為極端的方式處理爭端,並不算違法國際法」,這也引起了土耳其國內的不滿情緒。

兩國緩和關係的努力

其實兩國之間的「正常化談判」早已開始,美國作為土耳其和以色列共同的盟友,充當斡旋方多次試圖調停、化解土以之間的矛盾。土耳其和以色列曾展開過多次雙邊會談,尤其在2013年,雙方一度有關係緩和的傾向。

2013年3月22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就擊沉土耳其船隻的事件向埃爾多安本人表示道歉,隨後總統佩雷斯也全力向土耳其示好,他於3月25日表示「以色列與土耳其有一千個理由成為好朋友,卻沒有一個理由成為敵人」。不過由於在賠償金額方面雙方未達成共識,以色列方面也無法接受土耳其要求停止其對加沙地區封鎖的條件,兩國一直沒有實現邦交正常化。

2010年「藍色馬爾馬拉」事件發生後,時任土耳其總理向以色列提出了三點要求:1、向土耳其進行官方道歉;2、向遇難者家屬進行賠償(具體數字爭議很大);3、結束對加沙地區的軍事封鎖。其中前兩條要求對以色列來說都很容易滿足,而且也比較合理,然而結束加沙地區封鎖的要求,則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以色列在加沙地區的軍事行動一直非常堅決,而哈馬斯在加沙地區的活動也很活躍,直接威脅到了以色列的國家利益與國土安全。封鎖加沙地區,阻止對哈馬斯的外部經濟支援是以色列所必須採取的一項政策。

土耳其站在伊斯蘭國家的立場對巴勒斯坦表示支持無可厚非,但要求以色列解除封鎖,則不可能為以色列軍方所接受。這也是土以雙方長期談判始終沒有成果的一個主要分歧。

就當時來看,土耳其趁「阿拉伯之春」繼續發展之機,正大力樹立其「地區領袖」的地位。而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對抗猶太人的壓迫,正是樹立自己在中東地區威信,獲取中東各國伊斯蘭主義支持的有效手段,土耳其政府當然不會輕易放棄。

而如果我們觀察土耳其在那一段時期的外交舉措——從支持埃及的穆兄會,到扶植敘利亞境內反對派以對抗敘利亞政府,埃爾多安政府在中東地區動作頻繁。此時他們正在民族宗教主義的道路上越行越遠,極力拉攏中東其他國家的支持,並沒有太高與以色列實現和解的熱情。土以關係正常化因此一直懸而未決,不了了之。

而這一次的雙方談判從去年十一月開始,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才最終宣告成功。

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表示土耳其和以色列就加沙地區封鎖問題達成了妥協,但加沙問題並非雙方談判的主要內容。以色列將繼續保持對加沙地區的封鎖,同時允許土耳其向加沙地區提供適當的人道主義援助,包括在該地承包修建居民住房、醫院、電站等基礎措施。

以色列在未放棄封鎖加沙的基礎之上,也使得土耳其達成其援助巴勒斯坦的目的,雙方各退一步,也算是合理解決。

而除此之外,以色列將支付藍色馬爾馬拉事件中遇難的土耳其公民家屬以2000萬美元的賠償金額,土耳其放棄對參與事件的以軍官兵採取法律行動。兩國之間將再度振興彼此間的能源貿易往來,這對以色列和土耳其來說都是一個利好消息。以色列可以將其油氣資源通過地中海通道向土耳其實現運輸,與此同時土耳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明確表示「土以關係和解將是以色列經濟的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土耳其內外局勢與外交政策

那麼,為什麼拖了長達6年之久的邦交正常化進程到了現在終於達成了呢?這主要取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

首先,從去年11月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以來,俄羅斯就基本上切斷了土耳其的能源供應,而俄羅斯恰好是土耳其最大的能源供應國,土耳其進口的天然氣能源近乎完全依賴於俄羅斯。因此,土耳其面臨一個嚴重的能源缺口,而以色列則可以填補一部分空白,從以色列經地中海運輸到土耳其的能源線路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正是因此,土耳其才選擇在去年11月份重啟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談判。

其次,土耳其近期在國際社會頗受孤立,急需尋找一個突破口來打破這種局面。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且不用提。與歐盟開展的難民談判前幾個月剛剛達成協議,現在又有付諸東流的風險,而歐洲各國也從未停止過對埃爾多安本人威權統治的指責;土耳其與伊朗的衝突矛盾更是歷史遺留問題,短期內不存在解決的可能性。

最後,土耳其近幾年來外交政策遭遇嚴重挫敗,土耳其在埃及支持的穆兄會政府被推翻,穆爾西本人被處決。目前土耳其與埃及軍政府關係緊張,無論是外交還是經濟往來都很稀少;土耳其在敘利亞內戰開始前期不遺餘力地支持反對派,為他們提供武器、後勤援助,甚至秘密將東南部地區提供給反對派做指揮基地。

結果卻鮮有成效,反而進退失據,後來敘利亞戰局愈演愈烈,土耳其玩火自焚,自己吞下30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的苦果。加入歐盟的進程依舊遙遙不可期,在英國脫歐後,歐盟已經看到了過度擴張的危害,可能會更多考慮內部的結構性調整,這使得土耳其入盟之路更加艱難。

而僅僅幾年前,土耳其還在利用經濟迅速增長和「阿拉伯之春」的便利,嘗試爭奪中東地區的領導權,恢復奧斯曼帝國時期在中東的影響力。

目前來看,這一過於宏大的計劃已經接近失敗,土耳其不得不放棄之前充斥著民族主義以及伊斯蘭主義的外交政策,轉而採取更加務實和保守的舉措,緩解和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在外交方針政策上進行大幅收縮,由激進轉向溫和。與以色列緩和關係可能正是這種外交方針政策轉向的第一步。

的確,土耳其幾年來過於激進的外交政策帶來了諸多苦果,使自己處於內外交困的環境之中。當初在敘利亞煽風點火,扶植敘利亞反對派。甚至把東南部國土提供給反對派做大本營的土耳其政府,怎麼可能預料到幾年後的敘利亞戰局竟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他們更是沒有預料到隨後的伊斯蘭極端組織會佔據這個政治真空,造成整個中東局勢的崩盤。

目前的中東充滿著可變性與不可知性,土耳其已然深陷其中,難以抽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連續不斷地對土耳其發動恐怖襲擊;境內的庫爾德工人黨也是個不小的威脅,土耳其面臨一個頗為危急的安全局勢,如果再不採取措施加以緩和,局勢只怕會愈演愈烈,對此,埃爾多安本人也難辭其咎。

正是他在任總理期間過於擴張性的,甚至是狂妄的外交政策導致了現下嚴峻的安全局面,而外部環境更是對之加以催化,以致於在最近土耳其18個月當中,土耳其境內竟發生起恐怖襲擊(不包括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地區近乎內戰的混亂狀態)。土耳其「中東地區領袖」「大奧斯曼主義」的幻夢現在也該是清醒的時候了。

而諷刺的是,土耳其前任外交部長和總理達武特奧盧在大約十年前出版的《戰略縱深》一書中,還曾提出過「外交零問題」的外交方針,即不參與外交爭端,與鄰國修復關係,友好相處。在今天開來,這些觀點實在是太過理想化,與土耳其十年來的外交路線恰好是背道而馳。

不過可喜的是,土耳其政府,包括埃爾多安本人彷彿正表現出一種相對現實主義而緩和的外交態度,此次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看出,土耳其正在努力突破其外交僵局,避免陷入被孤立局面。

在埃爾多安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擊落戰機事件表示正式道歉之後,俄羅斯方面表示歡迎,並打算開始與土耳其展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就目前來看,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緩和也是指日可待。

客觀上來說,儘管歐洲國家並不很認可土耳其當下的政權。在難民問題上,他們對土耳其畢竟是有所依賴,不敢對土耳其採取過於強硬的態度。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土耳其與美國、俄羅斯都是有很多共同利益的,尤其作為打擊「伊斯蘭國」的前線國家,土耳其在蒙受損失的同時,也會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與同情。

所以,儘管目前土耳其的內外局勢並不樂觀,想要改變甚至徹底逆轉這一局面倒也不是難事。那麼這一次土以關係正常化是不是土耳其緩和外交態度,處理內外矛盾的一個政策轉折點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 劉新越 編輯 武術傳人

溫馨提示:中東研究通訊2016年北京分享會還在報名中,有興趣的親們請儘快發送簡訊至15021357925或者直接回複本公眾號,格式:姓名+職業+院校+專業+聯繫方式。具體細則請點擊這個暑假,我們在北京聊聊中東那些事兒 | 活動預告。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weixin.qq.com/r/r0N0b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解讀土耳其總理達武特奧盧政治生涯
為何土耳其發生的政變在埃及叫革命?
土耳其地緣格局 | 一個夢想稱霸歐亞的海峽王國
國際關係史(近代)——東方問題
土耳其爆炸——革命終將灼燒自己的母親

TAG: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