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茶葉革命:英、俄聯手破除中國茶葉壟斷

本文於6月21日在「澎湃·私家歷史」首發

中國是茶葉主產地。近代歷史上,中國曾長期壟斷世界市場的茶葉出口,主導著世界茶葉市場發展脈搏。茶葉也成為中國對外出口的「拳頭產品」,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進入19世紀以後,世界市場對於中國茶葉的需求持續走高,在1817年至1833年里,中國茶葉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可見中國出口貿易對茶葉的倚重。

英國人幫助中國茶葉走向世界

當時,對於中國茶葉需求量最大的國家是英國,它還是近代最大的國際茶葉市場。一方面,英國本土擁有龐大的茶葉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得益於英國人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擴張,他們掌握了世界貿易市場的主導權,將茶葉貿易擴張到全球各地,間接幫助中國的茶葉打開世界市場。中國茶商坐享其成,在供給側牢牢控制住茶葉輸出價格,就能隨著不斷擴大的世界茶葉市場需求,獲得高額的利潤。

英國市場對於中國茶葉的依賴可以從兩組數據來說明。首先,從國家之間的茶葉貿易來看,1843年到1860年間,從廣州出口的茶葉基本上全部運往英國。到了1860年代,中國外銷的茶葉依然有70%-80%被運往英國市場。其次,從英國本土的茶葉消費來看,1868年的時候,有人做過一個統計,英國人均茶葉消費量是3.52磅,中國茶葉佔93%,印度茶佔7%。可見當時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上的絕對統治地位。

中國與英國之間的茶葉貿易對英國整個國家的經濟來說都意義非凡。1839年,英國進口的中國茶葉高達4000多萬磅,徵收的茶葉稅超過300萬磅,佔英國國庫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已經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世界茶葉市場上,中國強勢壟斷茶葉的出口,英國的茶葉經濟命脈掌握在中國茶商手裡,掌握在清政府手裡,這讓英國上下處於一種強烈的不安之中,他們迫切希望打破中國人的壟斷。

很快,英國人就如願以償。到了19世紀90年代,英國人的茶葉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人均消費茶葉增長到5.73英鎊,而中國茶葉所佔的比重卻急速下降到11%。那麼,短短20多年時間,中國茶葉在英國為什麼不受歡迎了呢?

破除中國茶商壟斷,英國人在印度發展茶葉經濟

我們先來看是哪些地方的茶葉取代了中國茶?答案很有意思,印度茶與錫蘭茶——這兩個產地當時均是英國的殖民地。

原來,英國商人對中國人壟斷茶葉一事耿耿於懷,他們一直在嘗試培育自己的茶葉生產地,來滿足自己控制的茶葉市場。毗鄰中國的印度成為了英國人的首選之地。

1838年,印度殖民地向英國出口了第一批茶葉,由此打開了印度茶葉全面擴張的道路。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國茶葉出口盛極而衰,在英國市場逐漸萎縮,而英國人實際控制的印度茶、錫蘭茶開始高歌猛進。到了1890年代,印度茶、錫蘭茶几乎聯手將中國茶趕出了英國市場。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放棄喝中國茶?中國茶為什麼丟掉了英國市場呢?

這要從中國茶的主要對手印度茶說起。19世紀中後期的印度茶,在英國人的扶持之下,確實具備了與中國茶一決雌雄的條件。

首先,印度一些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非常適合茶葉種植。阿薩姆地區位於東喜馬拉雅山南麓,與不丹相鄰。這裡雨量豐富,有利於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生長。在歷史上,1823年羅伯塔·布魯斯(Robert Bruce),就在印度的阿薩姆發現了野生的茶樹。這打破了英國人傳統觀念中只有中國才能種植茶葉的觀念。1833年,喪失了中國茶葉貿易壟斷權的東印度公司發現阿薩姆這片丘陵適合種茶,很快種植了80000顆中國茶種。阿薩姆地區生產的紅茶濃稠,濃烈,清透鮮亮,耐沖泡,很受英國人的歡迎,一躍成為東印度公司發展茶葉貿易的掌上明珠。

印度阿薩姆的茶園

其次,英國人擁有先進的技術,將工業革命的成果運用到茶葉種植、管理、製作、販運等領域。當中國的制茶還停留在手揉、鍋炒等傳統手工工藝的時候,英國人在印度制茶時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來完成揉捻、解塊、烘焙、揀選、篩分等步驟,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邁向了機械化制茶的現代道路。當中國茶葉還藉助不同層級的區域市場,將小農戶的茶葉人挑肩抗,送到貿易中心城市時,印度茶葉已經完全由英國設立的現代化公司管理,根據英國市場的需求與倉儲情況,直接調節茶葉運送的時間及運量。

再次,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中國茶葉價格高昂,主要是中間層級多,茶農採摘下來的茶葉到英國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經過茶販、茶莊、茶棧、洋商四級中間商,每級中間商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潤,最終出口到英國的茶葉價格高昂多半是由這些中間商逐級抬價造成的。英國人深知其中道理。在印度種植的茶葉,主要就是為了出口英國本土市場,茶葉種植園直接將茶葉用來出口,少了中間商的投機盤剝,因而能夠大幅降低賣到英國的茶葉價格,這是渠道扁平化的好處,英國人也懂。

這些因素匯聚起來很快就在價格端得到了反應。19世紀80年代,印度茶在英國市場上大為流行開來。1876年的時候,印度茶每磅價值1先令5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下降了一半。不僅價格便宜,從質量上來看印度茶也不輸於中國茶,有人稱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國茶三分。

這事還沒完,英國茶商通過「自生產」嘗到的甜頭還遠不止本土市場的茶葉價格下降,他們還漸漸改變了中英茶葉市場的均衡態勢,掌握了主動權。英國市場對於中國茶葉的需求大幅下降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中國茶葉要降價了,市場已經從中國茶商的賣方市場轉移到了英國茶商買方市場,英國開始有底氣,耍起手腕來壓低中國市場的茶葉價格了。

英國人耍的手腕也很好理解,漢口是中國茶葉交易的中心,當茶葉交易季節,大量的茶葉運輸到漢口準備賣給西方人時,洋商就以茶葉質量不好為由,要低價收購中國的上等茶葉;再有,過磅稱重時候,英國人會故意缺斤少兩,偷吃掉一部分茶葉;給中國茶商交款也會嚴格限制支付手段,一拖再拖。中國市場的商人敢有抗議,洋商就聯合起來拒絕收購茶葉,斷了中國茶葉的出口銷路。如此,中國茶葉商人日子很不好過,茶業收購價格基本被腰斬,以1897年為例,「寧州茶以前賣六十兩,現在只能賣三十四五兩;華陽茶實本三十二兩,今只售十三四兩;安化茶實本六十餘兩,今只售五十二三兩。」

總之,到了19世紀80年代,英國茶葉市場已經成功擺脫對於中國市茶葉的依賴,英國人在印度、錫蘭發展出自己的茶葉經濟鏈,並進一步通過世界市場上的主導權,來推廣印度茶、錫蘭茶。有人將一變化稱之為「茶葉革命」,而中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革命中,徹底喪失了茶葉壟斷權。

俄國人深入漢口,直接控制上下游茶葉生產鏈

中國茶葉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已然喪失掉最大的國外市場英國,走上了下坡路。但歷史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在於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會讓歷史的進程變得捉摸不定。英國茶葉市場的轉向,並沒有立即給中國茶葉致命一擊,中國茶葉出口在19世紀80年代一度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直到1886年才迎來了拐點。

那麼,在中國茶葉在迅速失去英國市場的同時,哪裡來的需求增長維持了中國茶葉的繁榮表象呢?這個至關重要的需求源是俄國。

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歷史悠久。早在17世紀,中國的茶葉已經成為俄國一個重要消費品。中國商人通過邊境口岸恰克圖將茶葉大規模轉賣到俄羅斯。公元1764年,俄國人米勒在他所寫的關於赴華使團的意見中說:「茶在對華貿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為我們已習慣了喝中國茶,很難戒掉。」 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主要被山西商人掌控,山西山人深入到華中地區的茶葉主產區,將茶葉集中到漢口一地,通過漢口-樊城-太原-恰克圖的貿易路線,將中國茶運送到聖彼得堡,這條商路一走就是200多年,中國的茶商賺取了巨額的中間差價。

18世紀的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俄語意為「有茶的地方」。

俄羅斯商人當然也不傻,他們知道這買賣中國茶商賺得盆滿缽滿,但苦於大清國的閉關政策,這些商人只能在恰克圖做買賣,沒法繞過中國的茶商,深入到茶葉主產區內獲得成本價。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商人的紅利。俄國受制於自然地理的限制,要在本土大規模種植茶葉也不太現實,他們沒法像英國人一樣,培育自己的茶葉品種、自己開設茶葉莊園。俄國人一方面對茶葉有著強烈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又沒有英國殖民地般的優越種植條件,那麼,俄國人會如何破除中國茶商的壟斷呢?

據《茶葉全書》記載,大約在1850年左右,俄國商人開始在漢口購買茶葉,打破了只能在恰克圖進行互市貿易的管理。第二次鴉片戰爭,漢口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的開放口岸,俄國商人可以由此直接深入到中國的腹地進行大規模商貿活動。漢口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我國生產茶葉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蘇等省,均有水路與漢口直接相通,俄國人的商船可以沿長江水路將茶葉販運出海,運往俄羅斯的敖德薩、巴統等地,運輸成本較之於陸路大為降低。

俄國人對於中國茶葉的興趣不止在運輸方面,俄國的商人們來到赤壁、崇陽等地向茶農購茶;再者,俄國商人嫌中國茶商生產的茶磚質量不好,就大舉出資直接把制茶工廠開在了漢口,生產更加符合俄國市場喜好的茶磚。著名的順風、新泰、阜昌等磚茶廠,都是俄國人出資建設的,僱工均在千人左右,甚至2000多人。單單是俄國磚茶廠僱傭的工人,在19世紀末就佔到漢口工人總數的40%,俄國人對於漢口這個茶葉樞紐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如此一來,俄國商人從原來的下游購買者,一躍而參與到茶葉收購、茶磚生產的中間環節,掌握了華中地區茶葉生產的控制權。

俄國茶商的利潤有多豐厚呢?1877年,在聖彼得堡每擔磚茶的成本平均是4.8兩,售價則為10.7兩,每擔利潤為5.9兩,利潤率為137%。當年,俄國磚茶一項就幫助俄國人獲利87萬兩白銀。

1886年對於中國的茶葉市場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中國的茶葉對外貿易由盛轉衰,但俄國對於中國茶葉的進口需求卻逆勢高漲。1888年,俄國進口的中國茶葉只佔中國茶葉總出口量的31.13%,但到了1898年,這個比重已經上升到了61.14%。1894年,俄國商人在漢口的茶葉採買量首次超越了英國。俄國人掌握了從茶葉收購、製造加工、外運銷售的所有環節,牢牢控制了漢口的茶葉市場,漢口一地輸出的茶葉占整個中國輸出總量的50%以上,成為清末第一茶葉輸出港。這些輸出的茶葉又幾乎全部被運到俄羅斯,漢口茶葉貿易進入到俄羅斯時代。

19世紀中國絲綢畫中描繪的漢口港茶葉北上的最後階段:稱重、品味、裝箱、搬運。

1917年,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新生的政權將茶葉視為奢侈品,嚴格限制進口與消費,中國與俄羅斯延續幾百年的茶葉貿易急轉直下,漢口的茶葉市場也跟著受到牽連,陡然間一片蕭條。

同樣面對中國茶商的壟斷,英國人選擇的道路是培育「自主品牌」,破除中國茶商的壟斷;而俄國商人選擇的道路則是進一步深入到中國茶產業中,形成對上下游產業的整合與控制,自己充當「壟斷者」,從而控制茶葉價格。19世紀後,當英國市場逐漸擺脫對於中國茶葉的依賴時,俄國茶葉市場卻與中國市場聯繫越來越緊密,形成了與英國完全不同的道路。英國選擇了拋棄中國,俄羅斯選擇了擁抱中國。這是消費者對口味的選擇,也是市場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在19世紀末的這場「茶葉革命」中,後知後覺的中國人輸掉了世界茶葉市場的主導權,一場由資本主義國家推動的世界茶葉市場大洗牌大幕拉開。

參考:

1、郭蘊深:《中俄茶葉貿易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02期。

2、劉禮堂、宋時磊:《信息不對稱與近代華茶國際貿易的衰落——基於漢口港的個案考察》,《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

3、林齊模:《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的衰減 ———以對英國出口為中心》,《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


推薦閱讀:

關於僧帽壺,產生的思考和後果
鐵罐該怎麼存茶,罐內有異味咋辦?
茶葉的各種香氣,都逃不出這幾個知識點

TAG:茶叶 | 英国历史 | 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