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書單 | 發現之旅,博物人生

有疑說:

就在上周,微博主頁「博物雜誌」迎來了自己的四百萬粉絲。每天,這位博物君都會收到無數諸如「這是什麼花?」「這種蘑菇能不能吃?」的問題。與此同時,自2010年以來,博物類書籍也在中國迎來了出版熱潮。博物,被媒體評為最具代表性的「2015生活方式」。

什麼是博物?博物學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主要指對自然的觀察和分類。它涉及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古生物學、氣象學及人類學等學科的內容,其範疇大致對應於西方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西方學者認為,博物學傳統是與數理傳統併流的一種研究方法。

也許有讀者會以為,博物學是近代傳入的學科。事實上,中國的博物學有著自己深遠的獨特傳統。從《山海經》到《酉陽雜俎》,中國古代的博物學家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們究天地萬象,察異域殊方,博觀省思,窮源竟委,「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這種傳統的博物文化,超乎了科學本身,不僅是關於物的知識,也是凝聚了天道、物趣的理念。

「何當南戒栽花暇,細校蟲魚過一生。」讀讀本周推薦書目,或許你會對身處的這個世界有新的發現。

- ① -

《蟲子旁》

作者:朱贏椿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推薦指數:☆

這個世界很小,小得足夠被我們忽略、遺忘,但跟我們一樣,蟲子也有著驚心動魄的生活。都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那個世界裡也有殺戮,也有相安無事;也有配合,也有單打獨鬥;也有無知,也有智慧過人;也有一根筋,也有機敏聰靈;甚至有禪意和佛性。你從中可以感受到驚心動魄也可以感受到溫暖美好。

「當我趴在地上看蟲的時候,在我的頭頂上,是否還有另一個更高級的生命,就像我看蟲一樣,在悲憫地看著我。」

- ② -

《博物人生》

作者:劉華傑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推薦指數:

以博物的眼光觀察、理解世界,人生會更豐富、更輕鬆。作者劉華傑是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文化研究者。

他為此書選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英文名:「Living as a Naturalist」,像個博物學家一樣活著。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荒野,開始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與大自然直接打交道的機會大為減少,這影響到人類對自身地位的判斷以及天人系統的可持續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人類個體嘗試像博物學家(naturalist)一樣過活,以便重建人與自然的新對話,這被稱為博物人生。

《博物人生》一書開篇即闡述了博物學的傳播意義,通過博物學的視角探看人類知識。而後又旁徵博引,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博物學家和博物學論。梁文道曾在節目《開卷八分鐘》中推薦過此書,他認為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後,這位珍愛自然的博物學家在最後一章提出了自己對植物學的種種見解。劉教授在最後一章告訴讀者他是如何活得像個博物學家的,他不僅會留意到北京大學校園內新長出來的植物和永定河河梏入侵的外國植物,也會千里迢迢跑到嶗山去,只為觀察一種罕見的植物,這是一種屬於博物學家的樂趣。

- ③ -

《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

作者:[美] 西格德·F. 奧爾森

[美]亨利·貝斯頓

[美] 特麗·威廉斯

[美] 約翰·巴勒斯

譯者:程虹

出版社:新知三聯書店

推薦指數:

「我們的生活是做給別人看的儀式」——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拘囿在這個囚籠里,浮躁、炫耀、爭吵、不屑……

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手邊沒有燃燒的火,腳下沒有可愛的土,沒有剛從地下汲起的水,沒有新鮮的空氣」,已經遠離了安靜的自然。

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忘記了自然的神聖和美麗,而離自然越遠,離人性也就越遠,因為清風明月、天光麗影,山川河流、良辰美景,無不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無不是人類身心的一部分,或者說,「自然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假若沒有意識到和體驗到自然神聖的奧秘,人便不再是人」。

「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包括《醒來的森林》、《低吟的荒野》、《遙遠的房屋》、《心靈的慰藉》,該叢書以優美的文學語言揭示了大自然的美麗、神秘和氣象萬千,展現了人回歸自然後所獲得的心靈自由與內在寧靜,反思了人與自然、人類精神與自然這些古老但被現代人漸漸忘卻的問題。這幾本書都是美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自然文學家的成名之作,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珍品。閱讀的過程是一次心曠神怡的審美之旅,也是一次開闊視野的求知之旅。

《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是由我國英美自然文學專家程虹教授主編和翻譯。優美的文字、深情的敘述和詩意的想像力、準確而嚴謹的治學態度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標題黨」?
文章自動生成標籤的演算法分析與實現
誰有有意思的分割線?可以分享嗎?
為什麼我看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呢?
「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的夫人李佩先生

TAG:书单 | 文章 | 博物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