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友的殘酷世界:「不見血的江湖」(上)

2015年4月16日,23日在栃木縣佐野市私立小學的兩位媽媽相繼自殺。調查證實,起因是兩位媽媽的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孩子霸凌,然後兩位媽媽去找其他母親商量,請求不要讓你們的孩子欺負我孩子了,結果反而兩位媽媽也被孤立,被霸凌了!兩位媽媽遭受的長期心理霸凌成為自殺的導火索。

有一部日劇《母親遊戲:她們的階級》,講述了一個殘酷的媽媽友世界。現實生活中,媽媽友倒也沒狗血到那種程度,為此自殺的媽媽還是極少數,霸凌也做的比較隱晦!不過當然也不會如電視劇般結局美好,富人階級家庭也不都是各種狗血各種不如意,窮人媽媽也很難單靠堅韌不拔博得尊重。真實的媽媽友世界更像是個「不見血的江湖」,有溫情有殘酷,有血有肉,劇情跌宕起伏後,終究歸於平靜。

一、「媽媽友」是怎麼產生的?

簡單來說,日本主婦生孩子後,有點條件的(丈夫的收入能維持家庭生活)一般全職在家帶孩子,每天被家務和照顧丈夫孩子的事情困擾,基本也等同於喪失了個人空間和社會性,這時要想不被社會遺忘,加入各種媽媽友群體便是一個難以繞過去的選擇了。媽媽們互相抱團取暖,形成一個個無名的團體,媽媽友大多以孩子年齡和階層劃分,常見的「同社區媽媽友」、「班級媽媽友」等等。孩子上學時,媽媽友們便一起組織玩耍,接孩子放學後,媽媽和孩子們也約在一起玩。

加入媽媽友群體的方式方法很多,大多以下幾類:

1、社區,第一次加入媽媽友往往在孩子出世後入學前,同一社區的媽媽組成媽媽友群體;另外在每個社區發行的社區雜誌上,有母子小組介紹和各種限定活動情報,是發展媽媽友的好機會;

2、學前教育場所,如保育園/幼稚園/小學校等;

3、幼兒兒童聚集場所,如公園娛樂場所、兒童中心和公園等;

4、興趣小組,如育兒興趣小組、孩子的各種興趣小組;

5、在幼兒科的體檢中心和候診室等,日本很多醫院都有孩子的娛樂室。

6、網路SNS等地域社區,這種相對較少了。

總體來說,需要有穩定的可接觸的空間和活動為基礎,具有地域性/定期性/穩定性的特徵。

媽媽友的好處多多,比如:信息交換;情感上生活上抱團取暖,消解壓力互相幫助;幫助孩子社交,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等。好處更不少,如被交際應酬所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即使有時候不想參加,也不得不從眾:支出增加,午餐或咖啡等各類交際,都需要額外支出,經濟不好的媽媽吃不消;碰到討厭的聊不來的人也沒辦法逃避,互相攀比,被人說壞話。

二、媽媽友「種姓制度」,丈夫的收入決定媽媽們武功的高下!

日本網站將媽媽友關係描述為「媽媽友的種姓制度」,媽媽友真的可怕到堪比讓人非議的印度」種姓制度「了么?不過仔細一想,用詞雖然太過誇張,但媽媽友中的等級制度確實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般來講,一個媽媽友圈中有個大 boss。大boss負責組織活動,分享育兒交友社會生活情報,評價成員對象。一般boss媽媽有如下特徵:有能力、自尊心很高/有點傲慢和高傲/生活水平在上位的人/各種活動信息快和多/經常親信包圍著/喜歡集體行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大boss一般由生活水平在上位階級擔當,也就是收入在上位的才有可能。

其次,大boss一般有一到幾個擁護者,幫助組織活動,擁護大boss的提議建議等。一般由丈夫條件較好的媽媽擔任,具有以下特徵:喜歡集體行動又缺乏相應的領導能力;喜歡攀比和評價別人;會察言觀色和善於周全;

再次,follow者,這其中就比較複雜了,包括以下幾類:不想脫離社會社交;迫不得已為了孩子加入;喜歡湊熱鬧自己又懶得麻煩;

最後,遊離於媽媽友圈外圍,偶爾想插一腳湊熱鬧,但又覺得太過麻煩和壓力大「敬而遠之」,這個群體有好處有壞處。好處在於,根據自己意願社交,不會有非參加不可的負擔,不需要過度寒暄和承歡他人;壞處在於,相當於戰略前方的「兵」,需要湊人數的時候會叫上你,小範圍聚會和親密話題則被排除在外,並很容易成為組織內部的話題炮灰。一不小心,更有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三、媽媽友霸凌與校園霸凌息息相關

日本校園無處不在的「霸凌現象」可以堪稱媽媽友霸凌的延伸版和失控版。

日本的學校,尤其是幼稚園及小學校強調媽媽們要加入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來。例如學校會舉行的各種親子活動要求媽媽們參與,規定媽媽們每周準備一兩次便當,孩子們互相也會比較誰的媽媽便當更好吃。我家孩子馬上要加入幼稚園了,這家幼稚園頭一年每周只上一次,要求媽媽全程陪著孩子一起,第一年過後要求媽媽們每周固定一到兩次親自給孩子準備便當,另外每個媽媽抽籤輪值組織孩子們的活動。要知道,日本學校活動實在太多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節假日活動,親子活動,文化活動,體育活動,真是超級壓力山大!

除了上述加諸媽媽身上的壓力,還有一項更可怕的精神壓力:媽媽友的霸凌!媽媽中的「特殊者」(貧困、性格孤僻、特殊情況等)也很有可能成為媽媽友中的被霸凌者,霸凌手段主要是精神霸凌,如孤立、背後議論、下點小絆子。讓人難過的是,這種霸凌往往與校園霸凌息息相關,孩子們敏銳的從媽媽的反應中知道誰可以被霸凌,知道對方是敵是友,被霸凌媽媽的孩子往往也容易成為孩子中的被霸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我本以為日本媽媽長大後會知道霸凌是個多麼不好的現象,甚至會影響孩子終身。但是很遺憾,不管是被霸凌者還是霸凌者,成為媽媽後,依然延續同一套規則,不怎麼避諱給孩子看,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去做這些事情。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真的沒法不成為同一類人,霸凌者或者被霸凌,或時而被霸凌時而霸凌者。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兩位自殺媽媽一樣,想請求對方媽媽教育小孩不要霸凌,結果自己反而被其他媽媽霸凌!也許媽媽們沒有錯,在日本這樣的社會下應該讓孩子們及早適應這樣的環境。

歸根結底,日本社會過度崇尚集體主義,小團體主義,多數人的真理就是宇宙真理的這套社會潛規則,或許才是媽媽友霸凌和校園霸凌的根源。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日本人從出生起就在積極尋找每個階段屬於自己的圈子,幼兒圈、學生圈、單身職人圈、工作朋友圈、商業圈、媽媽圈、老年人圈等等等等,就連海外日本人來到一個國家的第一件事也是找到日本人圈,然後試圖融入日本人圈中的各個小圈,不能融入的,無比落寞。

因此,各個圈的被霸凌者,最大的傷害不是各種身體侮辱精神侮辱,而是不能融入圈子的落寞和自我歧視帶來的傷害,這就是為什麼老是在知乎該類問題下看到說被霸凌者不願反抗反而要跪舔霸凌者的原因,他們跪舔的不是這個人,是這個圈,是融入這個圈的急切心。日本人脫離集體產生的落寞感遠比我們嚴重的多。

四、媽媽友間種姓制度由什麼決定的?

總的來說,逃不開一個「錢」字。

1、最重要的,丈夫工作狀況和收入水平幾乎直接決定了媽媽友的「種姓制度」。這點跟中國人不同,中國人攀比一般比房車和存款,但日本媽媽們攀比的一般就是「丈夫的收入」了,當然沒人直接問,你丈夫年收入多少?日本穩固的社會體系,年功序列制,以及獨特的加班文化等,導致大家一般沒什麼隱形收入,因此猜收入是一項大家都熟練掌握的技能。一般根據丈夫公司的名氣、職位、工齡,如果是上市公司,甚至可以在網上查下該公司《有價證券報告書》,基本就能猜個大概了。但個人覺得,即使收入還不錯的日本家庭,很可能固定資產(包括房車存款)還不如國內同等階層。

2、住所。位置代表租金檔次和高低。住的是富人區還是窮人區?租得還是買的?全款還是按揭的?

3、孩子就讀學校。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名氣如何?價格如何?

4、衣著牌子,生活品味。日本主婦普遍熟知各種品牌,崇尚精緻和品位生活,很會控制自己的體重,注重化妝打扮。

5、消費水平。出門坐什麼航空公司;購物去高級購物中心還是街邊小店;去哪裡用餐,聚會時裝作隨意得說起,啊我前兩天去了一個新開得法式餐廳,食物超級精緻芭啦芭啦,後面還要略感遺憾來句,就是消費實在太高了。假期去哪度假,去的地方和住的酒店夠不夠檔次。

6、性格。有人即使沒錢也天生強勢,善交際會應酬也是能力之一。

大家天天扎堆玩,總會慢慢聊出來的。久而久之,各種是是非非、歧視、纏鬥就開始了。我們區有個媽媽,老公曾在美國接受教育,自己也經常北美文化掛嘴邊。喜歡是不是說說在東京時住在著名的富人區港區的經歷?兩個兒子都不到十歲,但經常強調以後高中都要讀當地最好的美式國際學校。喜歡拉幫結派,試圖當媽媽友boss。但沒過多久,就聽別的媽媽(這位媽媽先生職位剛剛跳兩級,收入跳兩級)說,她住在東京港區其實只是住在公婆家,她丈夫在的公司只是local company,在日本連名氣都沒有,收入也就一般般。日本人觀念,還是比較鄙視靠父母的,公婆的富裕跟小家庭不能劃等號的。

媽媽圈子越大人越多,故事也就越精彩,越「血淋淋」。我朋友的小區,有位媽媽因為丈夫是松下某子公司的,地位不如某位丈夫是松下母公司的媽媽友boss,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催化,被媽媽友boss排擠和聯合孤立,最後得了抑鬱,自殺未遂,後來被迫搬家逃離。

待續:《日本媽媽友的殘酷世界:「不見血的江湖」(下)》


推薦閱讀:

日本人來中國旅遊都帶什麼特產回去
田中茂樹:波馬冠軍、亞瑟士分趾鞋和19歲的「原子彈男孩」 | 跑步有故事
天惹!這一波霓虹男生妝前妝後的對比簡直刷新三觀
日本有哪些弊端?

TAG:日本 | 日本人 | 日本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