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勝利
心理問題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它總和潛意識有關。當一種無法控制的東西造成危害時,除了對心理問題本身的擔憂,我們還容易失去戰勝它的信心。畢竟,你很難確信自己能戰勝一個看不見的敵人。因此,對潛意識這個隱形敵人的剖析至關重要,一旦我們的敵人變得可以捉摸,未知帶來的恐懼就會消失。
一、
潛意識不可控但可探究潛意識的最大特點是無法被感知,也無法被控制。但它同樣遵循因果原則,它是「過去的思維、判斷、情緒、行動的自動化」。之所以有脫離監管的思維、行動控制我們,是因為它們曾經無數次地運作過。行為主義心理學對於行為的建立有這樣的描述:當某種新行為可以獲得獎勵,它出現的頻率就會增加;當某種新行為會獲得懲罰,它出現的頻率就會減少。吸煙能刺激大腦造成興奮,這種獎勵就鼓勵了吸煙行為,形成了「癮」。癮不就是無法控制的行為,不就是某種程度的潛意識了嗎?
當某人用一種方式解決了問題,他將獲得鼓勵,這就導致了這種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增加。這樣的獎勵——增強機制不斷運作,使得行為以及控制行為的思維熟極而流,變成了潛意識。我們發現,潛意識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它曾經無數次的解決了問題。就像一個弄權的寵臣,皇帝之所以對他毫無懷疑言聽計從,一定是因為他曾經無數次替皇帝解決過問題。我們由此知道潛意思的第一個特點:它曾經有效過。
二、
潛意識能解決問題,只是方式不對我們必須明白,潛意識也能解決問題。我們之所以把心理問題中表現出來的潛意識現象叫做「心理防禦」,是因為它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幼稚的、逃避式的。
一個遭受家暴的孩子最好的應對方式是退縮而非反抗,但成人就不同了,因為社會角色決定了一個成人無法用退縮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一個唯唯諾諾的孩子最多被嘲笑為「膽小鬼」,但一個將所有問題推卸給配偶的成人就讓人鄙視了。可見,時間不同,身份不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也不同。
對成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建議永遠是「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我們可以一直自稱「本寶寶」,但也必須知道沒有幾個人可以一生都依賴別人。或許有女性朋友覺得,即使成人了也可以從依賴父母換成依賴老公甚至孩子,但這樣的人必須有很好的福氣,還要付出放棄自我成長的代價——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損失了。
有位朋友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上海人,她極度厭惡外地人。地鐵中的外地人一多就讓她噁心到奪門而出;和外地人的一點接觸就讓她嫌棄到頻繁擦洗。雖然她的理性知道這些反應是不客觀的,但她就是無法抑制厭惡的感覺。
如果說潛意識也在試圖解決問題,那麼它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呢,當事人明明不是真的厭惡外地人啊。經過對問題描述中細節的分析,我發現她對孩子特別敏感,對外地人的厭惡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對外地小孩的厭惡。和生活狀態比對發現,她正面臨要不要孩子的重大抉擇。
很多育齡婦女由於事業的關係並不想在黃金年齡生孩子,但家庭壓力與日俱增。面對這樣的困境,這位女性沒有仔細衡量其中的利弊,做出適合自己的理性選擇,而是選擇了逃避。但問題並不會因為拖延敷衍而消失,重壓之下,潛意識用一貫的方式替她做出了回應。她從對生孩子問題的抗拒發展到對孩子的抗拒,再發展到對外地孩子、外地人的抗拒。
三、
潛意識的表現和真正的問題有關聯從上述例子可以又發現潛意識的幾個特點:首先,潛意識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是泛化的。由於理性的缺失,潛意識對問題本身無法正確把握,因此即使是逃避式的解決問題,它也常常找錯對象。原本是逃避生孩子的問題,最後異化成了逃避外地人;其次,即便潛意識處理問題的方式再無稽、再曲折,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它和真正問題的聯繫。比如「逃避外地人」這種異化其實和「逃避生孩子」有個共同點——拒絕外來的人。只不過一個是「抗拒外地人進入故鄉」,一個是「抗拒新生兒進入家庭」。
這也給了我們啟發,由於潛意識的幼稚性,它表現出來的方式總是不合時宜的、過度的、非理性的。這些行為很容易讓我們譴責被潛意識控制的人:你為什麼這麼大聲的罵孩子;那對小情侶不過談笑聲音大了點,你怎麼想打他們;這麼看不起外地人,你自己是有多高貴啊;你老婆都生孩子了,你還跑去網吧玩遊戲;為什麼每件事都聽你媽的,你就不能自己做回主嗎。
這個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人是真正的自以為是,比如總有人引經據典的證明某些人某地人天生低劣。這樣的人和上例中的女性不同,同樣的鄙視行為,一者是經過理性判斷,是基於他們自認為的客觀上的;一種卻和理性判斷矛盾,是不由自主的。那位女士雖然有生理上的厭惡行為,但在理性上知道這樣的判斷是不客觀的。因此,當我們發現某些人的行為有異常人後,先看看這些行為是不是受控於潛意識,單純指責心理疾病患者的想法或行為「不對」是毫無意義且有害的,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一點。
四、
潛意識來源於「未解決」有些蟲子的一生都不需要理性,它們所要做的兩件事——進食、交配——完全由本能控制,它們不需要選擇,也沒有選擇。它們不能選擇悠閑的過完短暫的一生,唯一做的就是努力覓食、努力尋找配偶、努力交配、努力為後代儲備食物,直到死前的那一刻,它們仍然是忙忙碌碌的。對人類而言,這樣的一生是可悲的,它們當然是生命,但顯然是不完整的。
逃避問題的那刻就是選擇了讓本能、讓潛意識接管自己的命運。為了不承受改變的痛苦和選擇可能帶來的挫敗感,我們寧願讓自己退化為沒有理性的生物。如果一個人放棄了理性,很快他也會失去對情緒、記憶、思維、行為的控制,當這一切都納入潛意識掌握後,我們還剩下什麼呢。看看那些徹底喪失理智的人,他們蓬頭垢面、自言自語,眼裡除了垃圾箱中的食物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人和動物還有什麼區別。
理性的增減不是瞬間完成的。當我們面臨一個問題時,選擇用過去的方式模糊的敷衍它,還是努力從新角度、用新方法解決它,這決定了理性力量的增強或退化。後者需要我們突破原有視野,突破人格局限,就像蛻皮一樣,這會帶來巨大痛苦;而前者的本質就是將問題交給潛意識,讓過去的自己用過去的方法解決問題。這就帶來了潛意識最大的一個特點——它使問題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
喜歡一個人然後表達出來,或者創造條件增加表白的成功率,都屬於用理性解決問題。而暗戀卻是想要和對方在一起卻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這隻會把問題推到潛意識層面:想要表白?不行!萬一失敗了我無法接受,太丟人了;不表白?不行!我太喜歡TA了。潛意識的特點就是這樣,沒有理性幫助,它胡亂的從頭腦中選取著理由:一會兒是支持的,一會兒是反對的,一會兒這種聲音大,一會那種聲音佔據了上風。
對於不敢使用理性力量的人而言,潛意識中保守的力量最終會佔據上風,因為這種選擇不會出現超出過去經驗的東西。但永遠別指望頭腦中只剩下一種聲音,即使想要表白的力量被壓製得短時間不再出現,只要問題還沒有解決,對立思維的戰爭就不會結束。原因很簡單,因為問題還沒有解決。不去冒著未知的風險作出實際的行動,猜測的再多、幻想的再多也無法說服我們。
在心理問題嚴重到無法控制思維、行為之前,總是會經過長時間的猶豫、矛盾、鬥爭。那麼怎麼讓頭腦中的兩種思維停止打架?不管它們爭吵的如何厲害,不管它們是不是已經不受控制,不要去徒勞的壓制它們,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做的永遠只有一樣:用理智去思考問題,用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沒有一種力量比得過真實,沒有一種事物比真實更有說服力。無論用理性解決問題的結果如何,真相都會給問題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會讓所有的潛意識閉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