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 恐中下的政治著裝
※特別感謝@wufi、@ID就該經常換 提供修稿意見
首先,讓我們理解一下,為什麼要加一個「新」字,在這裡借用一下聯合報整理的圖表:
由於過去歷屆都有這樣的政策,所以,這個「新」主要還是用來跟過去做一個區別,而至於實質上會不會有什麼不同?目前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這東西早前就沒一次成功過,可為何要再一次重提呢?
從穿梭大街小巷的宣傳車說起
2008年,馬英九毫無懸念奪下總統寶座,然而在選舉期間,奔走在我家鄉的宣傳車放送著這樣的恐中言論:「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囝仔作兵得去黑龍江」,這是閩南語,意思是,如果馬英九當選了,台灣男人在台灣將找不到工作,都得被迫外移,也因此台灣女人在本地找不到男人可嫁,台灣小孩當兵也只好去黑龍江了(即統一)。
煽動、散播恐怖的言論,於馬英九任期間,沒有停過,尤其適逢(行動/固定)網路的快速飛長、傳統媒體沒落,對於新型態媒體把握不力、世代交替失敗、思想沉痾、施政不力的國民黨來說,只能任憑泛綠陣營把自己的牌,反利用為恐中反中的利器,把各種與大陸的交流,當作嘶吼掏空台灣的狂歡舞台,即使不能把台灣經濟下行這鍋全甩在國民黨跟大陸身上,但誰在乎呢?這可是政治,這可是鬥爭。
來源:2015尼爾森調查;嬰兒潮世代:50-64歲 (含沉默世代65歲以上)、X世代:35-49歲、千禧世代:21-34歲、z世代:15-20歲。國民黨宣傳廣道多為電視媒體,於網路上的操作奇差無比。
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為2008年到2015年之調查數據。
海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
這幾年台灣社會運動沒少過,美牛進口、關廠工人、文林苑、大埔事件、核四存廢、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等等,大量地全集中在2012到2015之間,可謂每幾月就有大事,每每都上了街頭,也都佔據了極大篇幅的新聞與網路版面;尤其洪仲丘事件讓25萬人在總統府前排成銀十字,太陽花運動更是讓50萬人走上街頭,帶起社會運動的新一波高峰,先不論這些事是對是錯,但普遍代表了對國民黨執政的失望、怨懟、不信任,甚至是仇恨。這股風潮,所謂的民主自決與公民覺醒,颳起2014年台灣九合一選舉的大風浪(下圖左為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結果),刮來2016民進黨的完全執政(下圖右為各縣市政黨得票率)。
然而,民進黨上台後,也終於面對了國民黨曾經肩負的現實,風向轉換之快,更被戲稱為過髮夾彎;突然之間,電費要漲了、服貿貨貿要談了、文林苑事件被民進黨政委嘲諷為「最KUSO的社運」、當年抵死抗議的含瘦肉精美豬也突然想開放了、被抹黑的陸客突然也要了...等等等等;這股浪潮固然讓一群人站上了浪尖大聲疾呼,但潮水終會退去,尤其,大家最重視的民生、經濟問題何解?現任行政院長林全於五月二號如是說:
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保一」,「坦白講我覺得不容易,恐怕是做不到的」。現在是連續負成長,負成長還談保一不容易,能不負成長,都是很大的挑戰。是否有具體政策救經濟?他說,具體內容不便提,須尊重國發會考量,很多政策沒細部規畫與成本效益考量,不宜率然提出。
選舉時,夸夸其談,能把台灣帶向新方向的蔡英文,竟然會讓林全在就職前這樣地說出口,可謂是歷任以來第一次,也顯現了端出的牛肉難以實現,這個預防針,打得真的太早太早。
新南向
下圖為2015全年到2016四月的台灣對目標市場出口金額,大家可以明白清楚地知道一件事:台灣高度依賴於大陸地區這個目標市場,原因是什麼?地緣、語言、文化、歷史...等等,我想各位都能直覺地馬上列出幾樣,然而過去八年,產業西進可是被冠上親中賣台、掏空台灣的帽子,但聰明如蔡英文,會不知道事實嗎?對於蔡英文及民進黨而言,黑鍋已將讓國民黨與大陸背了,自己也不可能再去把鍋掀開(否則自己的政治基礎也會崩塌),只是總得提出個法子,若要推動加強台灣主體意識,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是必須的,而如果東南亞能成為內需市場的延伸,那就再好不過了,簡單來說,新南向就是這麼一回事。
然而,新南向的問題,將要比當初西進的問題更大上許多,地緣、語言、文化、歷史...等等,對於台灣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挑戰,但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新南向?
請問,過去台灣政府難道有逼迫台商只能西進嗎?如果是,那如何解釋台灣對大陸地區出口的劇烈增額是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陳水扁第一任任期內,大陸已幾乎成為第一大出口的目標市場,難不成陳水扁親中賣台、掏空台灣? (所以過去國民黨指責民進黨鎖國也是極為不對的,也是在亂甩鍋),反而在馬英九任內,對大陸地區的出口比例是較為持平的。
也就是說,市場、資金的流動是自由的,商人看哪邊的市場容易打入、投資報酬率高,就自然地過去了;當然,也不是沒有台商在大陸吃虧,但就如一句廣告台詞一般:「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沒有什麼事,是不用承擔風險的,民進黨過去不斷地放大台灣在大陸失利的事,失利的確是真,但難道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眼巴巴望著一塊陌生的地方流哈剌子就是事?難道新南向就沒有風險?
更何況,東協六國與大陸的體量差距就擺在這,大陸市場與東協六國相比如何,以下上一張圖給大家看:
這節目還比較了家電、手機市場等等,但我實在不想上太多節目截圖,有此一例即可。
也就是說,我們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眼巴巴望著流哈剌子的地方,其經濟體量還遠遠小於大陸地區。且再目觀東南亞的現狀及各國政府與廠商對此地的布局,實際已不存在太多利基點去支撐新南向政策的豐滿理想,你說新南向能為台灣帶來什麼?我是不相信的。
台灣主要還是本身產業競爭力下降的問題,更殘酷的現實是,其實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因為如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及供應鏈在地化(這問題會越來越大)等等問題而逐年下降;而2014年,台灣對東南亞的出口增額不過才1.3%,如果新南向能補足台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負增額,就已經要偷笑了,談何改善台灣經濟?而且現在撤出大陸的台商多為勞力密集的產業,如果當時在大陸都已經無法依靠如此偌大的市場完成轉型,那麼,新南向如果成功,也頂多是為這些台商續續命罷了,轉型、升級簡直如作夢一般。
來源:台灣主計處
中國大陸 ─ 民進黨繞不開的憂愁
如果與大陸當局處不好,在東南亞能不能混得好?我想這是一個繞也繞不開的問題。選舉時,大家都常看到RCEP跟TPP這兩個詞,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經貿協定,TPP的部分,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如是說,我便不再多言:
「我國如欲加入TPP,需獲得現有12個成員國一致同意。鑒於中國大陸目前並非TPP成員國之一,陸方對我國參與TPP並無法直接干涉。」然而,就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而言,兩岸關係的確會影響成員國支持我國的態度。中國大陸是我國最大貿易夥伴,也是TPP 12個成員國當中8國(日本、澳洲、越南、馬來西亞、智利、秘魯、新加坡、紐西蘭)的最大貿易夥伴、當中3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第2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經濟及政治實力日益提升,世界各國競相與之交好,與中國大陸維持良好關係亦為各國發展對外經貿關係的重要考量因素。
但要入RCEP,大陸當局便能進行直接干涉,所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之前才說:「我當選可同時入TPP、RCEP 蔡有辦法?」
如果進不了RCEP,我不知道不知為何物的新南向能有多少威力,更遑論其他國家也不見得想跟你談些什麼...,前五日,才出了一個新聞:
台灣總統就職 印度臨時取消國會議員出席
印度是蔡英文規劃為新南向的終點,台灣如能打入印度市場,那必然是好的,但現在看起來,印方也不見得會願意為了台灣而冒犯大陸當局;舉此一例只是想指出,無論如何,不管走哪條路,與大陸的關係,絕對是蔡英文接下來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後記
不管新南向是不是一場夢,身為台灣人,我只希望當局以人民生活為優先,把本來就不須存在的意識形態擺在後頭。另外,此文對民進黨雖多有批評,但並不代表我支持國民黨,謝謝!
歡迎大家關注[知乎專欄] 海峽評論 - 知乎專欄
或是掃掃下圖二維碼,移步公眾號平台
一大波的乾貨作者在等你!
推薦閱讀:
※黃國昌贏得難看,民眾輸得漂亮
※微博媒體這胡說八道能力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台灣和大陸有哪些用詞上的區別?
※你在與中國大陸以外的中文母語者交流時,由於辭彙差異發生過哪些有趣的小誤會?
※龍應台洗白得很辛苦,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