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認知到自我馴化(一)

全文共三篇,此為第一篇。

很多人都記得韓寒導演的首部作品《後會無期》中的那句經典台詞:聽過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不去評判這句話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年輕群體的廣泛「認同」和共鳴。

換句話說,這句話從字面意義上傳達出來的情緒和感受是廣泛存在的,或者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對於一些經驗和理論,我們深以為然,並且付出實際的努力,跨越種種障礙去踐行它們,最後卻發現收效甚微,以至難以為繼……

出現類似情況的原因繁雜,無法一概而論,在此,本文所討論的是其中非常重要但多數人沒有深度思考過的因素之一:對於自我的認知。

在談及自我認知之前,先要澄清兩件事情。

第一,很多人所謂的」道理都懂,然並卵」是一個偽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所謂的「道理都懂」僅僅是對一些漢字排列組合以後的字義理解。換句話說,你不能簡單的像查字典一樣,明白了它的意指以後就以為自己懂得了某個道理。如果某個概念無法與你自身的經驗,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進行「綁定」和"融合「的話,它與你來說,仍舊是個陌生人。就好像你無法知曉某個人的名字以後而說自己已經十分了解他。

第二,很多的理論,哪怕是經過科學實證的理論。對於個人來說,它仍然具有多種」先天「的局限,例如,它進行實證的樣本的大小和多元性可能不足;它實驗的流程式控制制上可能導致某種結果偏差(沒有進行雙盲檢測);以及就算整個實驗的設計和範圍上都沒有出現瑕疵,但從大數據本身得出的結論對於不同個體所產生的效度是不盡相同的。

現在我們來聊一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和範疇,相關的研究也仍在不斷的繼續和更新。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一個人要想獲得自己期望的改變和進步,邁向心智成熟以及突破自我和環境的限制,良性的自我認知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因為自我認知的概念非常寬泛,為了避免大家的概念混淆,在此我用另一個概念去替代自我認知(並不是說這兩個概念可以等同,但至少在我看來是高度相關的)——心智模式。

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摘自百度百科)

目前關於心智模式也有著多種不同的探討和研究,在此只引入一種個人比較信服的理論框架進行解讀——源自認知科學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

自主心智

  • 進化模塊:受進化習得,比如你天生會看到蛇害怕;

  • 內隱學習模塊:典型的一個大家都有的體驗是學自行車,一旦你學會以後,你就不需要重複學習。

  • 情緒模塊:你擁有自己的主觀體驗,喜怒哀樂。

演算法心智——傳統的智力檢測的範疇,包括:

  • 信息處理速度;

  • 工作記憶;

  • 執行功能;

  • 通過學習獲得的陳述性知識,可長期存儲於人的長期記憶中。

反省心智

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的心智加工過程,也就是理性(廣義)。對事物有準確的判斷,有自己的良知。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可能會表現得很聰明但又很愚蠢,一種非常大的可能就是他的演算法心智很高,但反省心智很低。例如,有人在工作和學習確實非常優秀,但他還是會沉溺於酒精和賭博等。這就是「道理都懂,然並卵」的典型。】

借用上述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所謂的自我認知就是:利用自己的演算法心智去探索自己的自主心智,以及培養自己反省心智的過程。這裡有兩個重要的過程或步驟:

(1)有意識的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喜好,情緒波動規律等,這裡面會涉及到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各個階段遇到的重要人物對自己的影響,自身的閱讀,閱歷和知識結構等。要努力做到——知曉自己在某個環境下產生某種反應的原因,面臨重要選擇時自己的追求和選擇,對自身行為的準確評估和預測。

(2)提高自己的反省心智,了解理性的重要性,了解人類的各種認知謬誤,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等。

關於上述兩點,會分別寫成兩份稿子。

待續……
推薦閱讀:

好好做事,該怎樣開始?

TAG:自我提升 | 自我完善 | 认识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