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談「粉引」
「粉引」這個詞,凡是接觸過日式食器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但作為外來語的「粉引」指的究竟是什麼,我這一篇來試著給大家講明白。
粉引一詞來自日語こひき,古時也被稱為こふき,意思是「像抹上了麵粉一樣的白」。顧名思義,絕大多數的粉引都呈現白色,這是這種器物的一大特徵之一。而另一方面,粉引與我們平時所見的白陶、白瓷又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就要從陶瓷器的工藝發展和傳承說起了。
日本的陶瓷器技術傳自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的技術又來自於中國。所以從最基礎的技術講起,中國朝鮮日本三個地區的陶瓷技術是共通的,但由於歷史傳承原因,又有彼此的不同。
先給各位讀者補補課,說一說陶瓷器的製作流程。
陶器和瓷器都來自於土(是的,陶器和瓷器是不同的兩種東西,統稱陶瓷器),或者說粘土。無論是哪一種風格的陶瓷器,首先的基礎就是製備陶土。通過將不同的粘土晒乾、粉碎、干篩、水篩,加入一定量的水調整硬度,工匠們就可以製成各種適合手捏、盤條、轆轤拉坯、注漿倒模的胎土。胎土的成分除大部分是二氧化硅之外,還含有相當高比例的氧化鋁和氧化鐵。
之後陶藝工匠做出生坯,此時就有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做法:
1. 對於部分有釉的陶器來說,首先進行第一遍「素燒」:將生坯燒製成型。日本陶器的素燒溫度普遍在800度左右,而歐洲地區的素燒溫度會上升到900-1080度,這是由於各地的陶土所含水量和空氣量不同的緣故:素燒溫度太低的話,陶土中所含的水蒸氣和熱反應產生的空氣不能充分排出,這樣在之後上升溫度再次燒制的時候胎體本身就會炸裂。而素燒溫度過高,除了會讓胎體過度板結瓷化,給上釉帶來困難之外,一些地區的陶土本身並不耐過高的燒制溫度,在素燒階段就會碎裂開。
2. 對於大部分有釉的瓷器來說,進行素燒也是必要的,但瓷器所用的坯土緻密,可以耐較高的溫度,因此素燒溫度普遍在1210-1280度之間。
3. 對於不上釉的陶瓷器,以及部分有釉陶器來說,例如自然釉柴燒、宜興紫砂等等,就採用一次燒成的方式。例如宜興紫砂,溫度是1150-1190度,直接出成品。
素燒之後,坯體便會根據所含化學元素成分的不同,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顏色。對於宋、元時期的陶瓷器來說,無論是青瓷還是白瓷,為了達到潤、透、素雅的感覺,除了釉料有很大講究之外,胎體一定要偏白,才能更好地映襯出釉料的發色。我想這一點,有繪畫基礎、常化妝或者有過手塗模型的人一定能理解:底色越淺,塗上的顏色才能越清晰。
素燒坯體之後,等坯體逐漸冷卻下來,工匠們便會在表面施以一層或多層釉藥,進行「本燒」或者叫「釉燒」,讓釉藥在高溫下反應,最後便成了釉層緻密的陶瓷器。而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為了美觀,另一方面則更具備實用性:緻密的釉層可以有效地封住泥胎,防止器皿在使用中吸收水分,增加陶瓷器皿的使用壽命。
而在上古和中古時代的中國,因為無法獲得穩定白顏色的胎土,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讓泥坯呈現白色的方法:白化妝。這也便是粉引技法開始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開始。
白化妝,顧名思義,便是用白色的顏料土(一般是白堊土)加水調開塗在素燒胎的表面——就跟你們塗粉底是一個道理。而隨著塗的層數越多,胎體表面的白色便越厚實,逐漸接近純白色。然而,這樣的陶瓷器有一個缺點,就是不夠「瑩透」。於是在進行白化妝之後,還需要在器物表面上一層透明釉,來柔化表面光線,同時也可以讓器物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減少吸水。
隨著蒙古對於南宋和高麗的入侵,朝鮮半島的民窯青瓷製作技藝明顯衰退,而取而代之的是從金朝時期開始逐漸向朝鮮半島擴散的,以磁州窯為代表的中國北方白陶技藝。以磁州窯的白陶為基礎,朝鮮半島出現了稱為粉青沙器的陶瓷器:
鐵繪蓮花唐草文瓶,製作於15世紀。說到這裡,粉引終於要登場了。日本自古以來,由於交通不便的原因,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並不很通暢。然而,與朝鮮半島的交流卻非常頻繁。尤其是14世紀中葉開始,明朝實行了海禁令,除了朝貢之外所有外國船隻禁止入港,所以當時從事海洋貿易的日本和李朝朝鮮的船隻,只能在日本和朝鮮兩國之間往來。這一時期,大量的朝鮮陶瓷器被進口到日本,而日本也把這些進口來的陶瓷器當作珍寶一樣地對待,只有貴族、高級武士和富商才能有實力擁有這些進口貨。
其中,通過朝貢貿易或者由朝鮮半島流傳到日本的中國陶瓷器,被稱作「唐物」,而朝鮮本地所產陶瓷器被稱作「高麗物」。在高麗物中,日本商人進口的並不是當時朝鮮的最高水準的官窯瓷器,而是一些民窯燒制的粗陶碗,以及當時已經漸漸衰敗的粉青沙器——圖便宜嘛沒辦法。
在粉青沙器中,根據刷釉和裝飾技法不同,日本人又把它分成了三類:
1. 白地粉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純色粉引
2. 刷毛目粉引:在器物表面故意留下了刷子的痕迹3. 三島粉引:有特殊的裝飾紋樣即便是這些民窯產品,日本當時也驚為天人,想了各種方法來仿製,甚至不惜從朝鮮半島請來甚至綁來陶藝工匠來日本製作。不難發現,日本的陶瓷器技術在當時是被中國和朝鮮遠遠地拋在了後面的。
言歸正傳,日本本地的粘土,普遍富含鐵質,因此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出潔白的瓷胎,最多也只是淡黃色而已。在這樣的條件下,日本為了仿製白色陶瓷器,於是只好使用了早已在中國和朝鮮被淘汰的技法:白化妝。
而這,便是粉引的誕生。
=========================
時間到了20世紀,中間的過程我們就略過不提了。隨著戰亂、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工業化生產的諸多因素,中國和朝鮮半島的陶瓷器工業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衰退,而日本也是一樣。在德川幕府的長期封建統治下,日本的陶瓷器也發生了一定的退步: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貴族們的審美,高檔陶瓷器逐漸沿著藝術品的道路,離民眾越來越遠;另一方面,百姓日常生活也需要大量的陶瓷器,於是追求量產低價的產品充斥市場。這兩個極端的做法,在1926年開始的「民藝運動」中被逐漸融合,從而誕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獨具魅力的日本陶瓷器。
民藝運動在1926年,由柳宗悅倡導(是的,就是你們在淘寶買的爆品「柳宗理鐵鍋」的設計者柳宗理的爸爸)。柳宗悅與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一起,在日本各地搜集了一批當時在日本美術界完全不被重視的日常用品、雜貨,並且從這些由民眾所創作的手工藝品中,發現了它們在日常使用中所發揮出的美感,於是便通過展覽的形式介紹給大眾。柳宗悅本人更是跑到日本一些交通偏僻的村鎮中,去調查當地的手工藝品,從中收集精品,來充實自己在東京的「日本民藝館」的藏品。
民藝一詞,也是由柳宗悅所創,意指「民眾的工藝」。所包含的項目除陶瓷之外,還有木雕、竹工、織染、漆器等等,但全部都為手工藝品。在他的倡導之下,很多日本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再次被大眾熟知,並且將各種手工藝品的風格都延續了下來。
而在粉引的現代發展中,除了在民藝運動得以保留的傳統粉引技巧之外,還有一個人也不得不提,那便是安藤雅信。
在安藤雅信之前,日本的粉引技藝,還是大多數用來製作「傳統器型」的器物:
這是二戰之前,川喜田半泥子在千歲山窯燒出的「雪之曙」粉引茶碗。從普通的粉引中產生的釉變竟然能出現如此雅緻的粉色,與白色的部分相映成趣,「白雪」與「曙光」,實在是傑作。川喜田半泥子是號稱「西有魯山人,東有川喜田」的傳統陶藝大家。
然而安藤雅信所倡導的,是將粉引技藝用在西洋食器上。我們都應該有印象,大多數見過的西式食器,釉面的特點是又厚又亮,潔白但相當單調:
安藤雅信的西式粉引食器,把「無光澤」「自然」的白色粉引特點帶進了食器中,從而開創了粉引食器的新時代:光澤消失了以後,器物本身變得沉靜了許多,讓人油然產生親近感。而且從粉引的釉面上透出些許小「黑點」,也讓這件器物從「不完美」中誕生了獨特的美。安藤雅信在1995年前後獲得成功之後,當時很多年輕人都加入了製作粉引食器的行列。這其實一點也不突然:一方面是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就業低谷,讓很多原本嚮往城市的年輕人轉而回到故鄉,從事起祖輩的手藝;另一方面,60-7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接受的都是全盤西化的日本社會影響,因此與傳統的器物相比起來,西式食器是更能夠讓這些陶藝作者本人理解的器物。
下一個需要提一提的就是大谷哲也的妻子,大谷桃子。
最早知道大谷哲也應該是2013年,當時日本的一些生活方式類的雜誌里已經開始出現他的食器。一句話介紹的話,大谷哲也本身從事的是白陶,與粉引不同,而是從胎到釉都是含鐵量極低的成分,所以呈現的是如同石膏一般的質感:
而大谷桃子的粉引,則是在粉引的表面用女性特有的審美繪畫:當然,從我自身的口味看起來,純白色的器物確實有些讓人擔心:不是擔心它碎掉,而是由於粉引本身的特性,會逐漸出現「使用的痕迹」。純白的器物在出現使用的痕迹時是很難看的,這樣一來,就不如稍微「粗糙」一些的粉引器物,更讓人能放心使用。
村上直子,她本人是森女系的感覺,而她的粉引作品也同樣充滿了隨意而讓人放心的感覺:
後藤義國,他的器物的魅力在於「鎬紋(器物表面凸起的紋路)」和「面取り(平整的表面)」所帶來的個性感:
後藤獎:他的粉引顏色偏淡黃,但與鐵釉配合使用,反而強調了質感,器型的把握也相當有特點。
加藤益造:雖然曾經用過褐色釉等等顏色,但他現在只用鐵釉和粉引,所以他的器物目前就是「黑白分明」。不用多說,最出名的自然是他的小花盤:
可能是花盤過於供不應求,我跟他一提小花盤他就嘿嘿地笑。加藤益造的粉引表面的質感是偏粗糙的,與村上直子的感覺很接近。後面的褐色器皿就是他已經棄用的釉色,同樣是粉引。下面這張圖是我們群里的一個梗。
奧田文悟:粉引質感厚重細密是他的一大特色,同時施以刻紋,做工精細也是一大優點。
竹之內太郎:比較年輕的一位陶藝作家,作品目前雖然並沒有顯示出太多獨自的特點,但中規中矩,有一種優等生的感覺。
辻口康夫:在粉引的表面施以較厚的透明釉,讓他的作品看起來豐潤很多,但我個人是喜歡啞光感的。
這裡總結的日本粉引陶器作家,其實也僅僅是幾位目前在粉引中的佼佼者。也許大家也能注意到,粉引器物的質感、觸感,其實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從最初入手時的粗糙、煞白,到慢慢變得有使用的痕迹,呈現出淡淡的黃色,表面的粗糙突起也慢慢被摸得圓潤......粉引的器物是有隨著你一起成長的感覺,對於喜歡一件器物用上幾年幾十年的日本人來說,也許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結尾放毒:
推薦閱讀:
※你是救兵請來的猴子嗎
※這種神秘的技藝失傳了700多年,日本匠人花費22年重現 看一眼就心醉了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一)
※窯神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