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性重複如何停止?|治療思路

「強迫性重複是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個體不斷重複一種創傷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斷重新製造類似的事件,或者反覆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類似的創傷極有可能重新發生』的處境里。」前兩天,我們發了一篇關於強迫性重複的文章深度:為什麼說「改寫過去」的願望會把你困在原地?,本篇為文章的後續,你們要的治療思路。請先閱讀上篇,再看本篇。

精神病學家Bessel多年研究對創傷的強迫性重複行為,他提出了針對強迫性重複的治療思路與建議如下:

強迫性重複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會給個體提供一種暫時的掌控感甚至愉悅感,但最終它會帶來持久的無助感與失控感,它還會讓個體主觀上感到「自己是有問題的」——我一定有什麼問題,才會讓這樣的不幸一再發生在我身上。而對強迫性重複的治療目標則是讓個體重新獲得對當下生活的控制力,停止重複創傷的行為、情緒以及身心反應。

1. 回到源頭的創傷

Bessel認為,強迫性重複中有一種類似成癮的特質——個體無法擺脫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人和事。而他指出,是潛意識對於最初痛苦感受的否認和迴避,帶來了無意識的行為上的重複——它們不會消失,當我們沒有用語言的方式把它們向自己承認下來,它們就會從我們的行為中滲透出來。Cermak & Brown說,「沒有一種痛苦像一個人所迴避面對的痛苦那麼具有毀滅性,沒有一種受難會像自己不曾覺察的受難一樣持續地那麼久。」

Bessel說,要想擺脫這些具有成癮特質的行為,關鍵是克服否認。那些經歷過創傷的人需要了解,體會自己所經歷的創傷,體會和描述自己當時的感受,並不等於創傷重來。

當我們通過描述過去的創傷,把創傷定位到了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在彼時彼刻我遭遇了創傷,而現在並不是彼時彼刻),一個人就得以能夠開始把此刻的壓力和過去的創傷區分開來。比如說,當伴侶沒有及時回復消息,一個人感到被拋棄的恐懼,隨後感到非常憤怒。ta可能會想到,這種恐懼感並不來自此時此地,而是從過去的經歷中而來。Ta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出於對當下的情境的考量做出行為反應,而不是對過去的某個人某件事在此刻做出反應。

這就是Bessel說的,通過對當時事件的描述和討論,個體對此時的不由自主的重複行為產生了意識層面的控制。

然而,儘管描述/談論當時的創傷事件,是強迫性重複相關的問題的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但貿然讓個體回憶、談論過去,卻有可能激發二次創傷。

因此,在揭開過去創傷的根源之前,個體需要獲得對目前癥狀的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自虐這一類行為能夠有所緩和。

2. 人際間的依戀與安全感

Bessel提出,強迫性重複的病因和治療,從根本上都是基於人們在人際間感受到的依戀的安全程度。

因為經歷過不安全的依戀,所以變得過度敏感和緊張,容易採取撤退和攻擊來過度應對人際間的一些信號。而當個體採用了自己在最初創傷事件中習得的行為方式來面對當下的處境,很多時候反而復刻出了當初的結果。

Bessel說,要想修通(work through)過去的創傷,個體必須已經和另外一個人/一些人建立起了安全緊密的聯結(bonds)一個依戀對象的存在,能夠給人們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他們才會敢於去探索他們的生命經歷,打破他們內心的自我隔絕或者社交隔絕。而正是這種隔絕把他們困在重複的模式里——在那個隔絕的狀態中,他們無法接受更多新的經驗去發展出新的更健康的人格,他們把自己困在了過去里。

因此,(至少)一個讓個體感到安全的依戀對象的存在,對這些創傷後想要修復的人們至關重要。在建立起這樣的依戀關係後,他們才能夠逐漸地、嘗試邁入到「完全」的生活中,用新的視角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嘗試使用新的行為模式,從而帶來新的關係。

當他們建立了一段安全的關係,有了這段關係作為安全感的底線,他們得以能夠探索過去和現在到底發生了/發生著什麼,他們得以能夠認識源頭的創傷——安全的關係是人們回到源頭創傷的前提。

有一些人幸運地遇到了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完成了自然的治癒和成長。更多的人,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這一點從幾十年前就得到了驗證。

在1988年一個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研究中,Judith Herman詢問那些存在自我割傷行為而後極大康復的人,是什麼最大程度幫助了他們克服過去創傷的影響?包括克服了他們的自傷行為。所有的個體都把他們的進步歸因於「找到了一段安全的諮詢關係」。

這段諮詢關係提高了他們的安全感。他們在諮詢關係中重新探索自己的經歷,討論和思考當時的「現實」是什麼樣的,究竟發生了什麼,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影響,也討論自己對創傷事件的反應。所有的個體都反映,隨著不斷獲得一種更加清晰的理解,他們成功地降低了各種強迫性重複的行為。

Bessel提到的另外一種形式是自助小組。他認為,自助小組為這些創傷後的人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在小組中,人們感受到依戀。

Bessel認為,強迫性重複行為的核心是一種無助感,一種無力擺脫重複命運的無助感。而「寧靜感(serenity)」則是這些個體需要培養的。寧靜感既指一個人主觀狀態的穩定,又指個體周遭環境的平靜。治療中,這種感覺的培養是重要的任務之一。

Bessel提出,在自助組織中,人們可以通過信任的培養、相互的妥協、約定的達成、以及人際間的承諾去獲得這樣的寧靜感。也就是說,在自助組織中,這些有著類似恐懼的人們,在小組的幫助下,在彼此之間建立起一種和他們平日里體會到的人際關係有所不同的關係 。

自助組織提供一種有支持性的網路,讓這些創傷後的人們發現自己不是那麼「不同「,從而,他們會竭盡努力去避免/克服對自己的無助的羞恥感,以及那種會帶來社交隔絕的脆弱感。Bessel說,羞恥感和社交迴避會讓人產生焦慮型的依戀(回復【依戀類型】給公號查看相關文章)以及成癮式的投入。

3. 對當前處境建立新的認識

同時自助小組還會教給這些人一種有意義的認知框架,幫助他們樹立能夠帶來健康生活的認知。

無論是否採用自助小組的方式,存在強迫性重複行為的個體都需要對自己強調「我活在此時此刻」,他們需要建立這樣一種新的認識:作為一個成年人,他們可以學習健康的保護自己的方式——通過一個有意識的選擇,不再投入到那些他們明知道是有傷害性的關係和行為里。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兒時的視角得出的結論,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繼續發揮作用——例如,我在自己的命運面前是無力的——直到那些「結論」被以語言的方式描述了出來,被我們重新檢查。

這些有強迫性重複的人需要樹立起這樣一種新的認識:作為兒童時,他們不需要為所有的混亂、暴力以及圍繞著他們的絕望負責任,但作為成人,他們的命運中存在他們自己的選擇以及由他們的選擇帶來的後果。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已經有能力重新書寫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同時也不能逃避自己成年後遭遇的不幸中有自己的責任。

Bessel說,為了避免重複,一個人必須放棄那些讓自己上癮的行為、藥品、以及人。

自助小組會和創傷後的個體強調,要去找到當下的更有回報、更健康、更成功以及更有力量的活動和經歷,去替代「強迫性重複」,這種活動中也包括幫助那些與自己有類似創傷經歷的受害者

尋找安全的依戀關係,敘述過去的創傷,承認自己的痛苦,建立新的認知,這些因素彼此糾纏、相輔相成。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反覆陷入同樣的負面境遇,反覆遭遇類似的不幸,尋找專業的幫助會是你此刻最好的選擇。

以上。

原文發表於:強迫性重複如何停止?|治療思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喜歡的心理學科普)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沒有人被嚴刑逼供,最後他說了一個假話設了一個局,讓自己獲救?
壞人的心理都是怎樣的?會有罪惡感嗎?
初探正念冥想:讓你更幸福更聰明的練習(1)
假如不退出,黑帽子遲早會變成白帽子
別怪孩子不寫作業,你有告訴他:爛作業其實也挺有趣嗎?

TAG:心理学 | 心理创伤 | 心理创伤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