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隱憂
自2014年以來,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度重視,成立了擁有1200億元人民幣的集成電路大基金,加上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城市設立的至少五個由政府牽頭的投資載體,合計大約有320億美元的資金打造晶元生態體系里的國內龍頭企業。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無論是扶持本土企業,還是在引進技術和海外併購中,往往存在缺乏宏觀規劃,對自主技術扶持力度不足,重複引進海外淘汰產能,甚至淪為外資代理人等問題。
對某些領域不重視
集成電路產業的產業鏈很長,從電子硅、晶圓的生產,晶元生產設備、到晶元的設計、代工、封測等諸多環節。目前國內在投資上存在重晶元設計、代工、封測,但對晶元生產設備廠商扶持力度較弱的問題。而晶元生產設備恰恰是中國的薄弱環節,晶元生產設備中最重要的就是光刻機和刻蝕機。後者中國發展的很好,有上海半導體和北方微電子等公司在刻蝕機生產方面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比如北方微電子的刻蝕機能用於生產28nm晶元,曾斬獲中芯國際的訂單,上海半導體的刻蝕機能用於14/16nm晶元的生產,韓國、台灣、新加坡都曾訂購上海半導體的設備。
但在光刻機方面,中國企業就顯得力所不逮了。中國光刻機廠商有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合肥芯碩半導體有限公司、先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影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最好的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已量產的光刻機中性能最好的是90nm光刻機。相對於ASML的產品相距甚遠。但在技術差距如同鴻溝的情況下,國家卻沒有像對紫光那樣輸入資金,扶持本土的光刻機企業,將來的紅色產業鏈很有可能在光刻機上會受制於國外廠商。
另外,即便硬體產業鏈全部打通,軟體缺失依舊悲劇。而當今中國軟體也著實存在應用軟體強,但基礎軟體弱的現狀。
基礎軟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方面。基礎軟硬體總體上都是薄弱環節,最薄弱的環節是API,整機系統性能瓶頸也在於API相關軟體不行,中國在API等基礎軟體方面沒有積累,API的差距比CPU的差距大得多。中國寫Java的程序員有上百萬人,寫JavaScript的程序員也有上百萬人,寫QT的也很多,但Java虛擬機、JavaScript引擎、QT庫卻沒多少人干。
如果不把基礎軟體做好,就無法打通硬體、應用層之間的藩籬,基礎軟硬體和應用層就無法對接。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軟硬體就很難在市場上生存。
重複引進落後技術
在技術引進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存在好大喜功、盲目引進海外淘汰技術的問題,這些技術引進項目不僅耗資不菲,而且根本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最後很有可能淪為政績工程,靠政府輸血勉強度日。2014年,台灣聯電和廈門市政府達成的協議,在廈門市興建一座晶圓廠,整個項目總投資62億美元,其中聯電出資13.5億美元。但協議中聯電只轉移中芯國際於2012年就已經掌握、2013年開始量產的40nm工藝(晶元製造技術的代數以製程來劃分,45/40nm是一代,32/28nm是一代,22/20nm是一代,14/16nm是一代。使用越先進的製程就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矽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在晶元晶體管集成度相當的情況下,使用更先進的製程,晶元的面積和功耗就越小,成本也越低)。更要命的是40/45nm晶元要到2016年才投產。而在2015年,中芯國際和華力微28nm晶元已經量產;到2016年,14/16nm製程必然成為主流,落後主流製程3代的技術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廈門市政府與聯電的協議用形象生動的現實闡釋了什麼是「N-3」代的技術落差。將地方政府官員的好大喜功和鼠目寸光展現的淋漓精緻。在不正確的政績觀的指導下,對先進自主技術不屑一顧,卻耗費巨資重複引進國外淘汰產能的例子屢見不鮮。
對自主技術扶持力度不足
國內部分專家和官僚腦海中自主技術不如洋技術的觀念根深蒂固,因而自主可控的本土技術往往不受待見,而國外/境外的「洋技術」則受到了追捧。從實踐上看,國家對自主技術扶持力度依舊非常弱——走自主可控技術路線的龍芯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國家總計給予資金7億人民幣;2013年,上海市政府和VIA合資的兆芯不僅獲得了上海市國資委的12億人民幣資金,還承接了核高基1號專項,獲得資金70億人民幣;2014年,和IBM合作成立的江蘇宏芯則獲得了不少於20億人民幣的經費。更要命的是IBM、VIA需要的是在中國大陸的找一個合法代理人,而沒有真正傳授技術,宏芯的CP1也是IBM Power8的馬甲;兆芯的ZX-A不僅性能非常弱,還是VIA Nona的馬甲,而且在2014年爆出存在後門。面對上述情況,龍芯胡偉武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其實這也不是壞事,逼著龍芯只能在市場中謀生存、謀發展,逼著龍芯去服務客戶,走市場化道路,而不是去服務領導、伺候領導,這其實也是件好事。就像60年代蘇聯撤走專家,逼著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力量就把兩彈一星搞出來了。」
收購外企容易演化為外資代理人
收購優質企業補全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鏈短板是有效的發展方略,但具體操作中稍有不慎就會淪為外資代理人,甚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斯諾登事件後,H3C等公司在華業績大受影響,其競爭對手,如華為、銳捷網路等公司業績卻節節攀升——2014年,華為中國區企業業務收入達到130億元,增長超過40%;銳捷網路收入增長超過20%。2015年5月,紫光斥資25億美元收購H3C公司51%的股權,在解決了H3C完成外資企業向內資控股企業身份轉變之後,原本被華為和銳捷網路殺得潰不成軍的H3C,在國內市場可謂一片坦途,三季度H3C業務增長60%,某種程度上,紫光的收購拯救了H3C。
如果說收購H3C是控股,還有一定積極意義,那收購西數則沒有對扶持本土產業起到多少作用。2015年10月,紫光豪擲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權,獲得1個董事會席位,進而由西數出面,繞過美國政府的管制,以190億美元收購閃迪。但收購西數的協議中規定該席董事遇重要經營或科技或美國政府認定任何牽涉敏感決策時必須退席並不得參與,而且閉鎖期長達五年。這樣一來,就無法將技術轉移到國內,巨額資金反倒為外資公司注入新鮮血液。
關於作者:鐵流,自由撰稿人,瞭望智庫特約科技觀察員。
閱讀原文
高薪職位推薦:
OS高級工程師 | 北京 | 簽約獎:2,400 | 推薦獎:2,400 | 25K-35K
PCIE Architect Designer (Controller) | 上海 | 20K-40K
Sr. SoC Designer | 上海 | 20K-40K
推薦閱讀:
※曾經他在光伏設備打趴全場,今天又闖進半導體設備領域
※復盤MIPS,為什麼成不了另一個ARM | 半導體行業觀察
※[原創] 一文看懂SiP封裝技術|半導體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