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拒了我的學校、工作、獎項」——普林斯頓教授用失敗經歷寫簡歷
教育背景:
1999 牛津大學生理心理哲學系學士2003 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2008 蘇黎世大學經濟系博士
職位:2014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和公共關係助理教授發表論文:《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經濟學季刊》,《外交事務》
而這兩天在網上大火的卻是他的另一份簡歷,叫「CV of Failures」(失敗經歷簡歷):
拒了我的學校:
1999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士2003 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醫科碩士2003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2008 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經濟博士
拒了我的工作:2014 哈佛公共關係、加州伯克利農業資源經濟、麻省理工大腦與認知科學助理教授以上是我去現場面試後被拒的。我沒被邀請去現場面試甚至沒通過簡歷初審的學校有很多,有機會我再列出。還有更多學校的經濟系我根本都沒有申請(哈佛、麻省理工、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芝加哥、伯克利、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因為我的一個導師認為他不能給我寫足夠好的推薦信。
這封「失敗簡歷」還包括拒了他的獎項、獎學金、學術期刊、研究資助。
最後在「元失敗」(meta-failure)這欄他寫道,「這個列出我失敗經歷的簡歷居然比我所有學術工作受到的關注都要多」,可以說是"終極失敗"。
玩笑歸玩笑,Haushofer 說他是受到《自然》雜誌上 Melanie I. Stefan 的一篇文章啟發,希望公開自己所有被拒的經歷可以讓大家換個角度看成敗。
我嘗試的多數事情都以失敗告終。可外人只能看見我的成功,鮮能看見失敗。所以有些人以為我做什麼都成功。他們更有可能把他們的失敗歸結於他們自身,而不是世界的隨機——其實申請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招聘委員會和期刊編審有可能看你材料那天心情不好。
--
簡歷是列出成績、構造成功故事的地方。而看多了他人的成功經歷,我們常有一種「這些成功節點連起來就是他人生」的錯覺。其實不管在哪個行業,不管在學校還是社會,人的發展都不是線性的,而是散亂分布的點,有時成功,但多數時候失敗。
古往今來,名人被拒的故事很多。近幾年最出名的可能要數下面兩個了:
J. K. 羅琳的《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過多次,她成名後換新筆名寫的《布谷鳥的呼喚》也數次被拒。羅琳公開了兩封拒信:
2014 年被 Facebook 以 190 億美元收購的 Whatsapp,其創始人 2009 年曾去 Facebook、Twitter 等公司應聘,結果被拒。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沒有人總是成功,從不失敗。請幹了 Haushofer 教授的這碗雞湯。--
題圖: Pixabay / geralt
推薦閱讀:
※求助:參考文獻(包括期刊、專著、報紙)的注釋格式的標準是什麼?
※國內讀博和國外讀博的優劣各在那些方面?
※為什麼大部分知識分子對軍方都比較反感?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情仇……
※醫藥代表:我不想做葯代了,想回歸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