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探索敢於冒險的太空騎士-SpaceX

寫作本文時正好是世界航天日,55年前,第一個人類加加林進入太空;2016年4月9日,SpaceX公司終於成功實現來火箭海上回收。謹以此文想所有用於探索宇宙的太空騎士們致敬。

火箭海上回收這事挺難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站在一艘隨著海浪起伏搖晃的船上,用手把一個雞毛撣子扔出去,然後再用手指接住?

海上回收比陸地回收更加安全,因為如果返回發射場,可以想像一個20層樓高的龐然大物,攜帶著不少的燃料,風險會更高。而且從任務剖面圖來看,海上著陸時,回收駁船位置在火箭航向的前方,這樣的話,理應比重新返回發射場更加節約燃料。

Falcon9成功著陸後,全體歡呼,我們看視屏也挺激動的。不過還是讓我們冷靜一下,因為SpaceX搞火箭回收是為了重複使用以便降低成本,雖然成功實現了回收,能否按期的再次使用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就目前的數據,至少肯定達不到老馬宣傳的,可以把發射成本降到以前的1/10,spaceX公司自己也明顯務實多了,當前他們的目標是把發射成本降到4000萬美元左右。

讓我對SpaceX公司刮目相看的是他們技術改進的速度非常快,2015年6月Falcon火箭發射還爆炸呢,不到一年時間內,他們已經又進行了幾次試驗。這樣的速度,一定是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是正因為敢於嘗試,SpaceX進步的速度才特別的快。

之前針對spaceX已經寫過一些評論:

SpaceX 公司的草蜢火箭實現平穩滯空和返回地面,是技術突破嗎? - 張拯寧的回答

如何看待 2015 年 12 月 22 日 SpaceX 成功發射 Falcon9 並回收一級火箭? - 張拯寧的回答

本文主要不從技術角度再做分析,而是想重點說說SpaceX對全球航天文化的的影響。

航天的代名詞就是高風險

航天技術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能量換速度,探索如何用一種經濟而且安全的方法把航天器和人類送入預定軌道,並使其長期穩定的運行的方法。要使得航天器至少達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如果不能夠在嚴格的控制下按照預定的方式釋放出來,就很容易導致成一場巨大的爆炸,然後讓發射任務以悲劇結束。這樣的悲劇在人類短短几十年的航天歷史中已經不斷上演,任何一個搞航天的國家都不能倖免。現代航天技術難以取得進一步突破的關鍵障礙就是NASA首席科學家丹尼斯·布希內爾所說的:「負擔得起的不安全,安全的又負擔不起。」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設計極為複雜,風險和難度也都很大,任何細微的故障都可能造成任務徹底失敗。例如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的悲劇,都是由很小的設計缺陷引發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1961年初,科羅廖夫在決策發射東方號飛船把加加林送入太空時,清楚地知道風險極大,估計只有50%的成功概率,這和賭博沒什麼區別。幸運的是,他成功了。大師們一方面是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缺陷的工程師,另一方面又是敢於冒險、勇於決策的探險家。

設計運載器與航天器需要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做出平衡

航天任務的難點主要是運載器也就是火箭的設計。由於外太空沒有氧化劑,所以火箭設計最主要的難點就是要同時攜帶燃燒劑和氧化劑,火箭除了箭體結構和控制設備,主要的重量都是燃料。比如發射神舟飛船的CZ-2F火箭起飛重量479噸,火箭自身的結構和飛船加一起才44噸,其餘都是推進劑。對於航天員來說,真的就是坐在一個大炸藥桶上,不同的是這個炸藥桶還真的在燃燒。為了儘可能的提高運載能力,就需要把箭體結構盡量做的輕一些;但同時火箭的極高速度造成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因此火箭的材料在輕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這就需要在設計方案中進行平衡。

對於航天器來講,同樣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比如,飛船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時,由於速度極快,與大氣產生磨擦,在表面產生數千攝氏度高溫。這就要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返回艙被燒毀,保證艙內的溫度適合人生存。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都是由於隔熱設計的缺陷導致船毀人亡。

大企業病

做航天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二戰後的幾十年航天歷史中,蘇聯、美國、中國都是舉全國之力搞航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航天技術主要是出於軍事和政治目的。當然,攻克了包括材料、控制、通信乃至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獲得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廣泛應用到其它行業,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比如尿不濕、太陽能電池、項目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等等。更直接的,一些軍民兩用的航天產品,比如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的廣泛應用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社會。現在中國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機,而每一部手機裡面又幾乎都內置了GPS晶元。

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近二十年,航天技術的進步實際上變慢了很多。太空梭由於幾次重大的事故,被迫放棄;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比預期要緩慢;登陸火星、重返月球等計劃由於耗資巨大,而美國開始缺錢,所以項目都被中止。另一方面,由於航天技術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特別是航天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對帶頭人的要求非常高,這就客觀上造成了每個航天大國都必須養一支龐大的、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因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給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時候才去招聘,來不及,這個和招聘個廚子或者是IT工程師有很大不同。諸如此類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辦航天機構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來。

慢慢的,全世界搞航天的企業,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變成了由一些機構非常龐大,人員數量眾多的大企業壟斷。雖然美帝的航天企業,比如洛馬、波音主要是私營的,而中國基本都是國營的,但都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大企業病。

這種病的典型癥狀就是:

  • 機構臃腫、效率低下
  • 成本居高不下
  • 創新能力不足
  • 越來越怕風險

在美國太空梭的事故調查報告中,多次提到,由於NASA官僚主義,工程師的重要意見得不到重視。還比如@孟德爾 在回答中指出的:

經歷90年代裁軍,以及航空航天業大整合後,普惠波音洛馬這些巨頭的壟斷程度已非60年代能比,對風險也更為敏感,所以對商業發射三心二意,只喜歡國防單。價格貴都不說了,好歹您別影響正常工作啊。RD-180發動機的研製美國人出了真金白銀的,阿特拉斯用得好好的,結果就因為洛克達因/普惠不想出錢建在本國建生產線,還沿用俄國生產線,導致發動機供應要受俄美關係影響。

上述這樣的情況仔細想起來簡直匪夷所思,你一個美帝,怎麼能夠連火箭發動機都不自己製造呢?在美國,私營企業關心的一定是投資的收益,如果做一件事,風險大、投入大、但是回報小,就一定不會做,而絲毫不顧忌這件事長期來看對國家整體是有益的。

在我朝,按理說不存在這種為了資本家利益而短視的行為,其實恰恰相反,一樣避免不了。因為雖然企業是國家的,但是官帽子是自己的,大力創新就意味著冒險,冒險就可能失敗。科羅廖夫有五成把握就敢把加加林送上天(要知道這意味著有五成可能加加林會上西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構越來越複雜,領導需要成功,即使你總設計師敢冒險,官僚機構也不容許你冒險。

所以,殊途同歸,搞航天的大企業慢慢都變得非常保守,一定要非常成熟的技術才敢用在實際工程型號上。但是,航天是要求探索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都無窮的宇宙,這必然是一件高風險,特別需要冒險精神的行業。現在步子走的穩了,成功率高了,但是一定就慢了。

人們曾經以為這個時代應該是太空時代或者是原子時代,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時代是計算機時代

正如矽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寫到的:「人們曾經以為這個時代應該是太空時代或者是原子時代,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時代是計算機時代」。他說的沒錯。如今大部分人的身邊至少有一部手機或者筆記本電腦,但人類對宇宙的憧憬還主要停留在電影銀幕上。比起IT技術,航天和原子能技術對每個人的生活的影響小多了。

曾經我的家庭在上個世紀末安裝電話時,初裝費就要3000多元,這筆錢在20世紀90年代絕對是一筆巨款,但是現象我們已經被移動互聯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費用極低,也就是說IT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可以用極低的費用進入數字空間。與此對比的是,目前真正意義上進入太空需要花費2000萬美元,而且只有4個人實現了這個夢想,迄今為止,人類也只有400多人進入太空,這無論如何都太貴了。

航天技術要能夠切實的,讓普通人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對自己生活的改變,而不只是從電視直播中看看衛星和太空梭發射,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降低成本!因為我們已經完全可以把人類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間站中長期駐留,各種各樣的衛星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但是這些技術還都是太貴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夠接受的水平,某一項技術和產品才能真正成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車、電視、手機。

SpaceX公司的使命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包括美帝NASA,也包括中國政府,都希望通過引入新鮮血液,推動整個航天產業的變革。新的時代呼喚太空騎士一樣的企業家創辦更有活力的航天企業,大膽創新,看看能否走出一條不錯的新路來。「到沒有路的地方去,走出一條路」這是JPL實驗室的座右銘,現在,時代需要在傳統體制之外的太空騎士試試不同的路,這名騎士可能是老馬、也可能是其他人,可能是SpaceX,也可能是中國的某家航天創客。

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開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維珍、SpaceX。私營企業總是比官僚機構更有效率和創新性,因此,他們的出現,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並可能通過創新性的設計,降低系統複雜度,使得整個航天任務更加便宜。

實際上,SpaceX已經走過了14年,僱員已經接近5000人,不過這個數量比起傳統的航天企業還是少了一個數量級。現在,Falcon9火箭成功回收了,能否真正重複使用,我們充滿期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出現了航天創業熱,許多私營資本充滿熱情的希望加入到航天大家庭中。傳統的航天企業也感受到了衝擊,也開始主動變革,也在努力加強創新,比如中國也開始進行火箭回收的研發。

中國也在研究火箭回收!群傘空投試驗成功

從月球上看看地球升起,多麼美!宇宙那麼大,我們都應該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所以我熱情的期待更多像埃隆馬斯克、像SpaceX這樣太空騎士推動我們人類去看看遠方、再也不要蝸居在地球上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昨天墜毀了?
為什麼今後我國航天發射主要選在海南文昌?
紅色夕陽-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小史
【航天甲子年50講】 04 奔月:從地球到月球
【T-119d】與「菌」偕行的月宮

TAG:航天 | 宇宙 | Spac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