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史話
此時的日本海軍高層們對當時所裝備和服役的艦載攻擊機都不甚滿意:D4Y「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速度快,可靠性高,然而生產性差,無法適應殘酷的消耗作戰;中島B6N「天山」艦載攻擊機雖然航程遠超過97式,但是飛行性能沒有明顯提高,機體過大造成航母載機量減少;航空母艦上飛機型號繁雜更使航空人才不斷損失的聯合艦隊在保養、維護上大為頭痛。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海軍提出了兼有艦攻和艦爆性能的新型「通用艦載機」的研製要求。而「流星」/「流星改」,就是這一計劃的產物。
新式艦攻的設計要求於1941年提出。有趣的是,新的十六試艦攻的研製任務沒有交給長期為海軍提供魚雷飛機的中島公司,而是由艦載轟炸機的權威廠家愛知公司負責。海軍要求新型艦攻能夠同時擁有進行魚雷攻擊、水平轟炸和俯衝轟炸的性能。主持設計的重任交給了愛知廠的設計師尾崎紀男。1942年12月,B7A1「試製流星」1號機試製成功,但是全機質量過大,未能滿足海軍要求。很快,愛知廠從2號機開始,對飛機主機翼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採用類似美國F4U「海盜」式戰鬥機的倒鷗翼型機翼,雙重襟翼和副翼襟翼聯動以提升低速性能。同時,機體的其他結構也進行了相應的重新設計。
B7A2「試製流星改」
經過了長達2年的試飛和改進,在生產了9架試製的B7A1「流星」後,最終決定量產的型號--B7A2「試製流星改」於1944年4月開始生產。與之前試飛時採用的問題多多的「譽」11型發動機相比,「流星改」採用了更為可靠的中島NK9C「譽」12型發動機(1360千瓦,約為1825馬力)。「流星改」安裝了4葉變距螺旋槳,時速高達543km/h,超過著名的零式戰鬥機,最大航程可達3040千米,升限11250米;為適應航空母艦內機庫收容的條件,主翼為可摺疊設計。主要機載武器為主機翼上的兩門九九式二型20毫米機炮,機艙後部也可選裝一式7.7毫米航空機槍或二式13毫米航空機槍。機腹彈艙可掛載2枚250kg航空炸彈,在進行魚雷攻擊時可在機體外掛一條800kg航空魚雷。理論上,在投放完魚雷或炸彈後,「流星改」可以有一定的空戰能力。(田中為什麼沒有給我的流星改加對空值?)
進行魚雷掛載測試飛行的「流星改」「流星改」原本和「烈風」、「彩雲」一起,是日本海軍計劃給新型航母(大鳳、信濃、伊吹、生駒)搭載的主力艦載機型。然而,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原本預定搭載「流星」的大鳳號裝甲航母被美國海軍「大青花魚」號潛艇擊沉,「流星」的上艦計劃被迫推遲。後期同樣預定搭載「流星」的信濃號裝甲航母也同樣葬身大海,而伊吹、生駒則未及建成,日本便已迎來戰敗投降。因此,「流星」/「流星改」最終還是沒有獲得成為真正的艦載攻擊機的機會。「流星改」被日本海軍航空隊當作了陸基攻擊機使用,主要裝備了橫須賀航空隊和第752、131、1001航空隊。由於美軍空襲日益加劇,日本軍用飛機製造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流星改」的產量和生產效率難以有效提升,最終生產裝備總數僅為114架。
日本海軍使用了部分「流星改」在1945年7月至8月,對美軍艦隊發起了數次特攻,但是由於數量太少,而且早已沒有了熟練的精銳飛行員,最終未能取得任何戰果。日本投降後,一共殘存了58架「流星改」,其中35架停放在千葉的原752空駐地--木更津基地,被美軍全數接收。美軍使用高標號航空汽油,對「流星改」進行了測試飛行,測試結果表明,「流星改」的飛行性能和操控品質,均屬上乘,是二戰末期性能較為優秀的艦載攻擊機。然而,隨著日本投降,「流星改」早已無用武之地,最終也只能成為航空史上的一顆流星,轉瞬即逝。目前僅有一架「流星改」留存在美國,被分解保存。
美軍繳獲的「流星改」,塗上美軍機徽用於測試飛行
2014年2月24日,位於日本熊本縣玉名市的市民團體「熊本戰爭遺迹研究會」,在熊本山八代市一市民家中發現太平洋戰爭末期生產的「流星」攻擊機擋風玻璃零部件,這應該是「流星」在日本最後的留存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乘長途飛機會有腹脹 脹氣感?
※一戰時期飛行員在飛行時經常戴圍巾嗎?
※要抹黑,別拿我的名義——駁《飛豹總師稱殲20不如F22?美兩項行動證明這不是真的》一文
※阿曼隨筆|海拔2000米懸崖邊上 竟然藏著一家酒店
TAG:航空 | 舰队Collection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